作者简介

“制订考选留学生办法”,1929年他接任教育厅长伊始,就坚持制订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考选留学生的办法,使可造之才得以脱颖而出,严格地整肃了教风、学风和教育行政纪律。正是这一年,德国给予湖南省2名研究生奖学金名额,经过严格考选出来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的两位中学教师何风山(1901—1997)和李达(1905—1998),两人均成大器,为华人争得了很高的国际荣誉。何风山在担任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1938—1940),曾冒险为数千犹太人签发赴中国的签证,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这一义举被湮没几十年,何逝世后才被美国历史学家考证出来,2001年初,以色列政府追授他“国际义人”称号,被世界各大媒体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李达长期在国外大学任教,上世纪60年代曾任美国宇航总局(NASA)科研部主任,参与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研究,解决了航天器中液体燃料等在失重状态下的流动问题以及其它重大难题。

“用人一采人才主义”,此举深得人心,一方面制止了任人惟亲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调动了真才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积极性。在他第二次就任教育厅长期间,正值军人主政之时,他惟恐学校教育大权受军人操纵,1930年在聘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的人选上,曾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敦请湖南省著名女教育家曾宝荪女士(长沙艺芳女校创办人,曾国藩的曾孙女)出长该校。《曾宝荪回忆录》(岳麓书社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第191页上提到:“……黄士衡教育厅长亲自来请我说:‘军人荐信已有许多,教厅用人行政若不能自主,那湖南教育也就完了,务必请先生帮忙,保全教厅用人之权,只要我提出先生的名字,别人就没话说。’我看黄厅长如是恳切的说,只好答应了。”1931年曾宝荪任职一年期满辞去二中校长以后,黄士衡先生了解到毕业于北师大的吴剑,在入大学之前已有13年的小学教龄,大学毕业后回湘又在二中任实习主任多年,家庭世代书香,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当即决定推荐她继任二中校长。吴剑后来在“马日事变后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一文(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中回忆说:“黄士衡厅长不希望校长们常来亲近他自己,只希望他们专心专意办好学校。他不向校长们介绍教职员,连厅内秘书科长,乃至科员、办事员等,都承受了他的意旨,从未有过介绍人的事;他对于他所提出来的校长,始终是关心的,无论他在不在教育厅长任内。例如1932年春季,学期还没有开始,我正在组织二中教职员时,他却亲自来到学校关切地对我说:‘听说你又将把曾校长任内去职的那个国文教员聘进来,而且将把一个年高德劭众所推崇的李肖聃解除职务。我认为这个对你办学前途不利,特专程来告诉你。’我说:‘您放心,我并没有打算这样做,这是有人故意造谣诬蔑的。谢谢您的关怀。’这时他已没有在教育厅了,犹能对我关怀备至,我对他是很感激的。”

他在旧社会官场中,始终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峻目光透析人生,傲视权贵,不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淡泊明志。1929年冬,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委任他为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而他却三次电辞,坚不就职。后来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再三函催上任,他仍坚持不去。正因如此,他被排挤出仕途,他也常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豪。他忠于职守、坚持原则,问心无愧,刚正不阿,在当时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但却因为在力争教育独立和任人才等问题上不容于当道,第二次当了三年教育厅长以后,终于“合则留,不合则去,”愤而辞职仍回湖大任教。

主要作品

  • 历代兴衰演义
  • 西汉野史
  • 秦朝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