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龙树,亦作“龙猛”、“龙胜”,音译“那伽阏刺树那”、“那伽阿周陀那”。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据《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等,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诵四韦陀(即‘四吠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义。青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曾学“隐身”术行奸,后皈依佛教,先学小乘,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大乘经典,后周游诸国,更求他经。与“外道”辩论,皆获胜利。传说曾入海受“大龙菩萨”赠“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确立并系统阐述了中观理论。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龙树前往教化,使之放弃婆罗门教信仰,皈依佛教。此后大力传教,进一步发挥《般若经》“性空”的思想,成为佛教大乘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传说他死于“小乘法师”的逼迫。弟子有提婆等。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保存在汉译本中的约有二十种,藏文译本则有一百十八种。汉译本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回诤论》、《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论》等。其译介始自公元5世纪初之后秦鸠摩罗什,后有北魏毗目智仙、瞿昙般若流支、菩提留支,南朝宋僧伽跋摩、陈真谛,以至隋达磨笈多、唐义净,北宋施护、日称等。以鸠摩罗什所传影响最大,三论宗、天台宗均以龙树为印度之祖师。他的哲学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认为人的认识不具有把握客观真实的能力,感觉经验和名言概念都是虚妄臆想的表现,由此认识因缘所了知的对象,虚伪不实,故谓之“空”。其采用的方法,多为否定式,通过批判“一切有部”和“恶趣空”,提倡真俗“二谛”说,并以“实相涅槃”说论证“入世”的必要。

主要作品

  • 中论密钥
  • 因缘心论颂
  • 劝发诸王要偈
  • 因缘心论释
  • 广大发愿颂
  • 七十空性论科摄
  • 壹输卢迦论
  • 福盖正行所集经
  • 赞法界颂
  • 十二礼
  • 大乘二十颂论
  • 六十颂如理论
  • 宝行王正论
  • 十八空论
  • 大乘破有论
  • 回诤论
  • 菩提心离相论
  • 菩提资粮论
  • 菩提行经
  • 释摩诃衍论
  • 十住毗婆沙论
  • 顺中论
  • 十二门论
  • 中观论
  • 大智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