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①岐州雍人:今陕西凤翔人。一说他是蜀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人。②高唐尉:高唐:县名,北魏置,即今山东高唐县。尉:县尉,古官名。秦朝始置此官,掌管一县的军事。③秩:原指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或品级。④折衷:古意“取正”。⑤将仕郎:无实职的文官名。隋置,唐沿用。⑥直太史局:在太史局工作。太史局,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唐高宗时有一段时期改称秘阁局或司天台。⑦“今灵台”句:灵台:古代观象台称“灵台”。候仪:观象台上作天文观测用的仪器。这里是指北魏明元帝时制造的铁制浑仪。遗范:遗留下来的式样。⑧《虞书》:古代典籍《尚书》的组成部分,包括《尧典》、《舜典》、《皋陶谟》等。⑨舜在璇玑玉衡:语出《尚书·舜典》。璇(xuan),即“璇”。一般认为,璇机玉衡是一种简单的天文仪器。⑩七政:有不同说法:(1)北斗七星;(2)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3)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般认为,应指日、月、五星。(11)七曜之盈缩也:七曜:日、月、五星。盈缩:日月五星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有时快有时慢。实际运动比平均运动快的叫做“盈”,慢的叫做“缩”。此处泛指五星运动。(12)《周官》:即《周礼》。(13)圭:亦称“土圭”,原是测影和量地用的玉尺,后演变成按南北方向平放的长尺,可量度表影长,一般为石制。表,原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可用作测量或投射日影,后演变成圭表上直立于圭端的石柱或铜柱。在古代,利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方向、回归年的日数、节气、时刻等。(14)地中:古代一些天文学家所认为的大地中心部分。在该地,夏至正午时八尺之表的日影有一定的长度。很长一段时间把地中确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15)孝武:指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16)缀附经星:在浑象(天球仪)上增附表示恒星的构件,借以演示星空的运动情况。经星,相对位置固定不动的星体,即恒星。(17)机应漏水: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叫做漏壶。张衡等制造的仪器,用机械构件把浑象和漏壶连在一起,由漏壶的滴水作动力来推动浑象,因此说“机应漏水”。(18)孤张规郭:装置浑仪上测算用的圆环。(19)不依日行:不是按照太阳运动轨道(即黄道)运行。(20)下据准基,状如十字:这架仪器有个十字形底 座。底座上有十字沟,可注水,用以校正底座的水平位置。(21)以张四表:在东、南、西、北四个端点,把整个仪器支撑起来。(22)六合仪:浑天黄道仪最外面的一组圆环总称六合仪。其中包括子午双环、赤道环、地平环。各环上相应刻有28宿、10干、12辰、365度等标记、方位和度数。这组圆环是固定不动的。3个圆环连结在一起,再由4个柱子支撑起来,构成整个仪器的骨架。六合,指上下和四方。(23)天经双规:即子午双环。这是平行且大小相等的两个圆环,双环正中的一个想象的圆,便是浑仪上的子午圈。子午双环在相当于天球南北极的地方连结在一起。两个连接处都各有一个圆孔。这两个圆孔中心的连线就是天球的极轴。(24)浑纬规:即地平环。表示地平圈。通过观测者垂直于天顶与天底连线的平面,叫做“地平”。这个平面与天球相交所成的大圆,叫做地平圈。(25)金常规:即赤道环。规,此处均指仪器上的铜或铁制圆环。(26)三辰仪:浑天黄道仪的中间一组圆环,总称三辰仪。直径八尺,包括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27)四游仪:浑天黄道仪最里面的一组圆环及其相连部件,总称四游仪。(28)玉衡游筒:亦简称“玉衡”。能转动的窥管,用以对准天体进行观测。(29)贯约规矩:意指玉衡在玄枢之间要安装得合乎标准,不可偏斜。(30)玄枢北树北辰:玄枢朝北指向北天极。北辰,北天极。(31)傍转于内:指可按东西方向旋转。(32)承务郎:隋尚书省有二十四司承务郎,相当于秘书之类的职务。唐复置承务郎,但为无实职的文散官。(33)太常博士:官名。魏文帝初置。礼官,辅助政府主要官员主持重大典礼、祭祀活动。(34)太史丞:官名。在太史局中地位次于太史令,主管某一方面的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天文台的副台长。(35)《秘记》:预言之类的书籍。(36)禳(nang):祭祷消灾。(37)占候:根据天象作出预言。(38)男:古爵位名,沿用至清代。古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39)太史监侯:太史局内的官职名。(40)十部算经:指十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邱健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41)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算学博士:唐代国子监内设算学馆,置博士、助教等,指导学生学习数学。(42)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61—663年)。(43)秘阁郎中:唐高宗时,太史局曾改称秘阁局,太史令改称秘阁郎中。(44)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

主要作品

  • 太玄金锁流珠引
  • 藏头诗
  • 推背图
  • 乙巳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