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诗人,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1904年7月12日,聂鲁达出生在智利利纳雷斯省的小城帕拉尔一个铁路工人家庭里。他的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教员。聂鲁达原名内夫塔利·里加尔多·雷耶斯,因崇拜十九世纪捷克著名诗人扬·聂鲁达①而取聂鲁达的笔名,并于1946年依据智利法律正式取名巴勃罗·聂鲁达。

聂鲁达少年时代就酷爱文学和诗歌。不满13岁时,已在报上发表文章,14岁时发表诗作。1920年,聂鲁达在特穆哥城赛诗会上获得头等奖,被选为该城学生文学协会主席。1921年,聂鲁达离开偏僻的故乡来到首都圣地亚哥,就读于圣地亚哥师范学院,学习法文。刚进校不久,聂鲁达就开始接触社会,加入首都工人和学生参加的“街垒社”,该组织否认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作用,是一个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群众团体。聂鲁达积极为“街垒社”出版的集子《克拉里达德》写诗,参加诗歌比赛,编辑文学杂志,成为圣地亚哥学生界中的一个活跃人物。

聂鲁达在他的早期创作阶段(1919至1924年)中,主要作品有:《小诗》(1919年);《节日之歌》(1921年),该诗曾获得智利学生联合会诗歌比赛一等奖;《黄昏》(1923年);《二十首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24年),这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聂鲁达的诗作颇具特色,它内容新颖,摒弃了袭用的“天鹅”、“侯爵”、“仙女”一类的陈旧题材,而是描写圣地亚哥的自然风光、河流和街道;诗作形式多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比喻生动,声调丰满,别具一格。他的诗作一经发表就引起智利文学家的注视。

聂鲁达在这一阶段的诗作受到鲁本·达里奥①及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灰色的主观主义的情调,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幼稚。例如,他的代表作《二十首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就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一部伤感史。其主题是个人的爱情、女人、痛苦、忧伤和哀愁。1950年,聂鲁达在回顾自己的早期创作时,对上述一类作品予以彻底否定。他说,他在这些诗歌中看到的只是“旧时代痛苦的皱纹”。

大学毕业后,聂鲁达在圣地亚哥继续从事诗歌创作活动,因诗歌出众,颇有名望。他于1927年被智利政府任命为外交官员,先后派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任领事,还到过日本、新加坡、印度支那。1933年任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领事。1935年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时期,聂鲁达除从事外交活动外,还广泛结交当地一些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如西班牙诗人拉斐尔·阿尔倍蒂、吉普赛谣曲的作者加尔西亚·洛尔加等,并深入群众,了解当地下层人民的生活。

从1924至1935年间,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出版了《地球上的居所》(共三集》。比起早期的创作,这时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中常常出现劳动群众,并产生了和现实生活有关的形象与联想。不过,作者依然局限于主观体验的狭小圈子里,悲观主义及哀伤的感情依然主宰着他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没有展望人类的光明前途,看到的只是痛苦和失败。在他的心且中,整个世界都处在沉沦之中,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主要作品

  •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