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吕柟应诏入京,官复原职,再入翰林院为修撰。

朝鲜国王遣使来华,上疏世宗,道:“状元吕柟、主事马理实乃中国人才第一,朝廷应加厚遇。请颁赐他们的文章,鄙国将奉为楷模。”其受外国仰慕如此。

嘉靖二年(1523)二月,3年一次的礼部会试如期举行,吕柟奉诏出任考官。二月十五日考策论,题目是关于“道学”的,要举子们就当时流行的“道学”阐述自己的看法。以“道学”为题,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秉承某位权臣的旨意而拟定的,矛头直指“道学”大师王守仁。王守仁是余姚(今属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他承继了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并做了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心外无物,一切都存在于人的心中。他的思想说教,在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启发人们的心智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故“王氏心学”大为盛行,席卷整个思想界。但有些权贵不喜欢他的说教,他们当中的一位指使此科会试的主考官以“道学”为题,诱导举人们指斥王守仁的“心学”,他们便可以此为口实来中伤王守仁。果然,一举人在试卷上倡言,将宗陆九渊“心学”者斩首,焚毁他们的书籍,极合题意。他的其他科目也考得很好。考官们评卷,准备录取此人,而吕柟道:“观此人今日迎合主考官,他日必迎合权势!”多数考官以为然,遂黜落此人。

不久,吕柟上疏世宗,道:“学贵在力行。克己修行,上合天意;亲贤远谗,下通民心。天下中兴,成就太平大业,实在于此。”世宗皇帝置之不理。

世宗乃武宗堂弟,他即位后要追封父亲朱祐杬、母亲蒋氏为皇帝、皇后。按封建礼法,世宗乃武宗的皇嗣,不应再追封生父生母。吕柟上疏,反对追封,言辞切直。世宗皇帝大怒,把他投进大牢。吕柟的耿直使众人大为敬佩,称赞他为“直铁汉”。不久,刑部宣判,吕柟被贬为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通判——解州的副长官。

吕柟从北京南下,去解州就职。路经上党(今山西长治),隐士仇栏兄弟闻悉,遮道问学。仇家有个工匠,名叫张提,在一边做活,旁听了吕柟的讲解,大喜,扔下工具奔过来,跪在地上,向吕柟讨教。吕柟给他讲了一通仁义道德,张提大为感悟。他曾拿了别人一块木头做界方,听完吕柟的讲解,连忙把人家的木头物归原主。仇家兄弟感叹不已,吕柟也很感动,赋诗云:“岂有征夫能过化,雄山村里似光时。”

吕柟至解州,知州一职空缺,奉命以通判摄行知州。赈济孤寡,裁减杂役,劝民农桑,兴修水利。解州士人极重科举,汲汲于功名,他们把攻读儒经视为登科的手段。吕柟寻思:“若他们知道金榜题名和攻读儒经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学以干禄的想法就会少一些,而以济世救民为己任。”遂于崇宁宫讲学,教诲士子。解州士人纷纷投奔吕柟门下,其他州县的士人也不远千里而至。来学的人不断增多,崇宁宫不能容,遂建“解梁书院”以安置他们。吕柟大力推行蓝田(今属陕西)名儒吕大钧等人制订的《吕氏乡约》,以德化民孝廉节义,旌表乡间;访求孔子弟子子夏的后裔,为司马光建造祠堂,编订关羽的文集《云长集》,整修伯夷、叔齐的坟墓。

吕柟在解州任职3年,教化大行,治绩卓著。

嘉靖六年(1527),世宗下诏调吕柟去南京,任吏部考工郎中。考工郎中为吏部第二司“考功清吏司”的长官,掌官吏考课、黜陟,职权颇重。吕柟躬亲案牍,克尽职守。兵部侍郎王浚川上疏,盛赞吕柟为人淳厚,学问渊博,可堪大任。世宗下诏,擢为南京尚宝卿。尚宝卿乃尚宝司的长官,掌管宝玺、符牌、印章。不久,吕柟又升任司宗庙礼仪的南京太常寺的副长官——太常少卿。

吕柟虽在衙门任职,职位也很高,但仍利用闲暇时光讲学。闻风来学者,前后达数千人。仇栏也不远数千里,从上党来南京受业。吕柟学问虽高,但仍谦逊地向增城(今属广东)人湛若水求教,日与郭守益等切磋。吕柟的学问更为精进。

嘉靖十四年(1535),吕柟出任南京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祭酒。

他在国子监,以师道自任,除了法定的讲学外,时常教习学生。曾取《仪礼》诸篇,让学生按图肆习,揖让周旋,孝廉者,题榜褒扬;谁家有丧事,他去吊唁,送钱助丧;学生有病,他去问候,延医诊治;上疏奏请减少俸禄,擢用淹滞,杜绝请托;整饬、修订国子监监规。在他的治理下,南京国子监一派兴旺景象,缙绅多执弟子礼从学。人人称他为“真祭酒”。

大臣张景上疏荐举吕柟,说他德行、才学俱优,是海内硕儒、当代师表。世宗下诏,擢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东南学者听说吕柟出任职司科举、学校的礼部第二副长官,欢呼雀跃。吕柟于礼部南院开讲堂,学者闻风而至。世宗诏令他署理南京吏部事务,他上疏荐举何塘、穆孔晖、徐阶、唐顺之等20余人。嘉靖十七年(1538)正月初一,吕柟入京师朝贺,有人诋毁湛若水的学说是伪学,吕柟对宰臣说:“圣皇在上,贤相辅政,岂可使大明有学禁之举?”湛若水遂得开脱。

主要作品

  • 张子抄释
  • 朱子抄释
  • 周子抄释
  • 四书因问
  • 二程子抄释
  • 泾野子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