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彦肃(1148—1196),字子钦,号复斋,人称复斋先生。赵宋宗室,祖上为东都洛阳人,后到严州做官,定居于此,就成为严州人了。赵彦肃小时即端庄凝重,少年老成。15岁应举,乾道二年(1166)18岁时考取进士,出任宁国军(今安徽宣城)掌书记,代摄郡政,办事干练,以精敏称。公余不事游乐,唯与前辈老将谈靖康间战事,了解历史。有一年遭遇洪水,水势凶猛,冲决圩田,赵彦肃乘一叶小舟送粮救人,救护了不少百姓。调秀州(今浙江嘉兴)推官,主管司法刑狱。他见狱中关押了许多重犯,感到很惊讶,调查之后,才得知是因为为了争造庙宇淫祀而引起的斗殴纠纷,谓之“起伤”。于是他从源头抓起,大力整顿淫祀滥庙,斗殴之事大为减少,狱中也为之一空。移华亭县丞,奉命决浙东疑狱。每次审问,都先摘除犯人枷铐,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找到真正的元凶,据实判决,官民皆服。

移保宁军掌书记,郡政废弛,幕僚多进峻法整济之说,独赵彦肃力主“天地大德曰生”之旨,主张仁政,并以说服郡守李彦颖,李守按其之说力行之,郡境大治。遇有疑案,多请先生审决。审案时,下令除去囚犯刑具,温言调询,所判结论,原告、被告双方都没有意见,“叩头服,阖境以为神”。每逢赈灾,即亲率僚属下乡,虽穷乡僻壤,也必亲至,连跟随的人都“不堪其劳”,但他仍欣欣然不以为苦。又向郡守建议,蠲免浮财之征700万,并拿出公家财政数千万,为百姓代缴五等税。府库中存有杂输钱数十万,本来按惯例都要发掉的,赵彦肃建议用这笔钱刊刻周敦颐、二程兄弟及张载等大儒的书籍,发给郡学诸生诵读,并且亲临讲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都恨相识得师之晚。

高宗死,孝宗按制执丧三年,三年满后,宰臣周必大向皇帝报告了赵彦肃严格按照古礼为先皇执丧尽忠的事迹。周必大说,先皇宾天之后,赵彦肃即“溢粥蔬食,以至于今”,文武百官之中能如此知古识礼并身体力行的很少见,如此忠孝的臣子,理应予以表彰。孝宗听了,也十分感叹:“难得宗室中还有如此贤人!”下旨命皇太子去结识赵彦肃,学习他的品行和学识。随后,赵彦肃被调任榷货务都茶场场监。榷货务与都茶场是两个机构,榷货务属太府寺,掌折博斛斗、金帛等物,主管贸易、物价,专卖全国茶叶事务和茶利,是一个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都茶场管理给卖茶引,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衙门。茶引是国家根据茶商对国家贡献的大小的一种奖励机制,凭都茶场签发的茶引可以收购、销售茶叶,获利极丰,属于政府掌控的特权。榷货务与都茶场虽为两个机构,但都设置在榷货务衙门内,由提辖官和监官通管,很有实权。赵彦肃到任后,发现都茶场每年要向六路(路为唐宋时的行政区划,有如明清之行省)征收乳香以供皇室之用。乳香是一种名贵药材,可作熏香剂使用,每年征收的乳香费高达24万缗,成为老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赵彦肃就此事向宰相周必大汇报,认为不能以乳香缗钱为六路之害,建议革除此项弊政。周必大听了,不禁为之动容,“矍然曰‘朝家岂可以二十四万缗之故而害六路之民耶!’立奏罢之”。赵彦肃的这项建议,为六路百姓除一大弊。

赵彦肃天性孝友,在官任职时,就将内外姻亲全都请来同堂聚食,一起吃饭,共享天伦之乐。朝廷发给的俸禄全都交给母亲支用,兄弟化钱也来他这里取,从来没有吝啬过。旁人见了,提醒他应该注意节用,先生却说:“吾知有吾母而已,焉知其他!”母亲逝世,他三天不入水浆。未葬之前,只喝粥;下葬后,减食饮水。丧礼后,仍然只食蔬果,孝衣麻绳草鞋,晨夕不去身,哀毁骨立,见到的人无不被他的悲情所感染,不期而哀。赵彦肃的孝行感动了一方士民百姓,也让严州人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古丧礼。

服母丧期满,赵彦肃一直屏居在家,因为不当官,没有收入,缺少经济来源,家境十分穷困,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亲自下园种菜,“抱瓮灌菜畦”。朱熹知道后,向主持朝政的宰相赵汝愚反映彦肃的窘况,赵汝愚决定起用他为宁海军节度推官。恰在此时,有诏书下达,朝中有四位大臣联名荐举赵彦肃,与赵彦肃一起被推荐的还有宗室赵师渊、赵汝谈等人,但这四位荐举官,赵彦肃一个也不认识,从未谋过面。诏命虽下,赵彦肃已经得病了。庆元二年(1196)二月,卒于官所,享年四十九。

时朝中权倖用事,赵彦肃担心国是,忧愤废食,日夜与老朋友吕祖谦谋虑,不久,朱熹罢官,赵汝愚、吕祖谦也先后被罢,赵彦肃忧愤更甚,病情加重。逝世前三日,学生们前往看望,先生的舌头已经发僵,言语不清,但仍然和学者们探讨学问,讲论义理,自叹“脚步短,不能进”,勉励学生要继续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说完,就再也没有讲过话。问以家事,也不答。逝世后,家无贮储,集中所有财产,才勉强料理完丧事。三月,还葬于建德县芝川乡下王坞(今建德市乾潭镇芝峰村境内)。夫人凌氏,先于先生28年逝世,继室徐氏,后于先生7年卒;育有三女,皆早夭。一子,名恝夫,年方4岁,12年后亦夭折,遂无后嗣。

赵彦肃博学多才,书无不习,习无不究,诸子百家皆览,于先儒诸书尤精,自谓无不解者。后从沈晦游,与论易经太极,论点不合,感到十分郁闷,以至于废寝忘食,日夜思虑。一天,乘船过松江,已及拂晓,忽闻鸡鸣,人声渐起,又听犬吠之声,但觉全身出汗,胸中闷气,一时散豁,但觉身心通泰,所思问题也豁然开朗。后来对人诉说这番奇异的经历,也不知这一身汗是从哪里来的?有诗记当时的感受云——

主要作品

  • 复斋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