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李怀霜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其家世代书香,祖父以上七代均是清朝贡生,高祖父李宜昌是清朝进士,父亲李逢臣在江西做官十余年,历任南城、峡江县丞,居正八品。李怀霜幼年随父,生活于官舍。他聪敏好学,尤长于诗文。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李怀霜中试举人第三名。中举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及文化事业,他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写下章回小说《炙蛾灯》等作品。他与晚清著名作家吴趼人(笔名"我佛山人")交往甚深,吴趼人揭露封建社会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出版时,他为之作了序。1909年,他与吴趼人、卢伟昌、郭健霄等在上海组织"两广同乡会"并创设"广志两等小学"。吴趼人逝世后不久(1990年),他写了《我佛山人传》,高度评价吴趼人的磊落气节和文学成就。文章结尾说:"君盖文章气节之士,虽或矫枉过正,而并世志士之摧残根本,自矜学植者,对之当有惭色。光明磊落如君,顾令不得志以终,非社会之咎而谁咎哉!"表明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后,李怀霜便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1910年3月,他与同盟会员夏重民等邀汉冶萍公司股东粤人陈芷澜出资,在上海租界望平街创办《天铎报》,他任总编辑。《天铎报》开始以商业性报纸的面目出现,不久便积极宣传==革命,与于右任、宋教仁主办的《民立报》相呼应。成为同盟会在国内的两大喉舌。1911年清==策划将中国的铁路权出卖给外国人,激起了全国有识之士的反对,掀起了一场"护路风潮"。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发表了青年文人陈布雷(后为蒋介石的近臣、幕僚人)致当时《中国新报》主编杨度的书信,抨击清==出卖中国经济利益的行径。同年10月10曰,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帝国主义者却把军舰开进长江,企图干涉这场革命。当时在帝国主义势力很强的上海,许多报刊仍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把革命军称作"逆军";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则以《谈鄂》为题,连续发表十篇时事评论,旗帜鲜明地支持武昌起义。这十篇评论连续刊出之后,不啻晨钟暮鼓之轰鸣,震聋发聩,大长了革命者的志气。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1912年1月4曰用英文写出《对外宣言》,派外交总长王宠惠专程从南京带到上海,交由李怀霜主编的《天铎报》译成中文,次曰便在《天铎报》独家首先发表,顿时声震寰宇。这段时间,李怀霜还亲笔撰写了大量时事评论,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并与保皇党康有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上海《申报》发表文章批判康有为倒行逆施的言行。

主要作品

  • 我佛山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