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智旭(1599—1655)号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少年读儒书,即以灭佛老自任,作辟佛文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竹窗随笔》诸书,乃不谤佛,尽烧所写辟佛文。父丧,闻《本愿经》,于是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志念佛。次年听《大佛顶经》,心生疑惑,决意出家。二十四岁,从憨山德清弟子雪岭剃度,法名智旭。因听讲《成唯识论》,悟性相交融之旨。二十七岁起,遍阅藏经,积二十七年,成《阅藏知津》,为著名佛藏目录书,自序此书“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二十八岁母丧,闭关,关中大病,以参禅功夫求生净土。三十岁住终南山,学律学。三十一岁至金陵,目睹禅宗流弊,决意宏传律学。三十二岁起究心天台学说,但因当时天台宗人多陷入门户之争。故“愿作台家功臣,不愿作台宗后嗣”。后历住多处寺院,所在皆著述不辍。所著经疏极多,内容包括天台、唯识、禅宗、净土、律宗各门,总约二百余卷。并以佛教义理作《周易禅解》、《四书蕅益解》,主张会通儒释。不隶属任何宗派,曾自述:“平生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魔》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症也。”(《八不道人传》,《灵峰宗论》第799页)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仇。后弟子公议以继天台宗传灯一系。智旭的思想,以天台宗性具实相为本,吸收唯识禅宗等派观点,极具调和折中色彩。其著作汇辑为《灵峰宗论》。

主要作品

  •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
  •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 盂兰盆经新疏
  • 真唯识量略解
  •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
  • 律要后集
  • 梵网经玄义
  • 法华经纶贯
  •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 毗尼后集问辩
  • 重定授菩萨戒法
  • 般若心经释要
  • 观所缘缘论直解
  • 菩萨戒羯磨文释
  • 法华经玄义节要
  • 教观纲宗释义
  • 蕅益三颂
  • 金刚经观心释
  • 唯识三十论直解
  • 十善业道经节要
  • 金刚经破空论
  • 梵网经合注
  •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楞伽经玄义
  • 在家律要广集
  • 相宗八要直解
  • 菩萨戒本笺要
  •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 戒消灾经略释
  • 寒笳集
  • 绝余编
  • 佛说斋经科注
  • 起信论裂网疏
  • 学菩萨戒法
  • 百法明门论直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 法华经会义
  • 楞严经文句
  • 佛遗教经解
  • 八识规矩直解
  •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 八大人觉经略解
  • 梵网经忏悔行法
  • 见闻录
  •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 大学点睛补
  • 妙法莲华经纶贯
  • 楞伽经义疏
  •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 论语点睛补注
  •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
  • 中庸直指补注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 法海观澜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 辟邪集
  •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 选佛谱
  •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 楞严经玄义
  • 论语点睛
  • 教观纲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 净土十要
  • 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
  • 四书蕅益解
  • 阅藏知津
  • 灵峰宗论
  • 周易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