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伯宗中状元后,太祖诏授礼部员外郎。礼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掌礼仪、贡举;员外郎是礼部的官员之一,尚书、侍郎、郎中之下便是员外郎。洪武六年,吏部尚书詹同上疏,奏请编纂《大明日历》,太祖诏准,命詹同与开国元勋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具体负责编撰。第二年五月,书成,记事自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迄洪武六年,共100卷。这是吴伯宗步入仕途后做的第一桩大事。

编完《大明日历》不久,吴伯宗便酝酿一个重大的举动:弹劾右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太祖起兵第3年上,即至正十五年(1355),胡惟庸来投奔,明太祖很器重他,把他从一个地方小吏提拔为中书省副丞相。当时,丞相(即左丞相)空缺,胡惟庸以副相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大权。他仗着皇上的信任,专权跋扈,独操生杀黜陟权,有些事连皇上都不奏问,独断专行。百官的奏疏,他往往先私下拆看,不利于己的就藏匿不报,寻机报复上疏人。就连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元勋徐达,他都敢暗算。《明史、奸臣传》收录六大奸臣,胡惟庸名列第一。

吴伯宗官位不高,但他是开国第一状元,很有些名声,胡惟庸想拉他入伙,结为腹心。吴伯宗刚正不阿,不肯攀附。胡惟庸大为愤恨,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师,谪居凤阳(今属安徽)。

吴伯宗不是个轻易屈服的人,虽遭贬谪,但决不肯向权臣胡惟庸低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弹劾胡惟庸专恣不法,告诫太祖不宜让胡惟庸独理中书省事,否则,必将祸国殃民。言辞极为激切。值得庆幸的是,胡惟庸漏看了他的奏疏,送到了太祖手中。太祖御阅,大为吴伯宗的刚直而感叹,下诏召他回京,特赐衣纱。

到洪武十三年,太祖终于不能容忍胡惟庸擅权了,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并下令废黜丞相,永不再设。

吴伯宗被召回京师后,太祖遣他出使安南。

安南卫(治安南,今贵州晴隆)地处南疆,为少数民族杂居区。吴伯宗出使,以名望、德行为当地人所敬重。后来,洪武二十一年的状元任亨泰以礼部尚书出使安南。安南人提起两位状元来,引以为荣。吴伯宗完成使命回奏,太祖很满意,授他国子监助教一职。助教是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官,位次博士。接着,太祖命他进讲东宫,为皇太子朱标讲解经义。他是第一个向朱标灌输“正心诚意”之理学说教的人。后改任翰林典籍,掌管图书。太祖出了10个题目,让吴伯宗为赋,吴伯宗操笔立就,极其优美,明太祖很高兴,赐他织金锦衣。

后来,吴伯宗被授予掌管祭祀事务的太常任司丞,他辞不就;任他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国子司业,他又辞不就。太祖火了,把他贬为金县(今甘肃榆中)教谕。金县偏在西北,教谕是县学的教官。吴伯宗离京赴任,还没有到金县,太祖觉得他是个人才,贬谪金县殊为可惜,遂召他回京,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位次翰林院编修,是个小官,一般以第三甲进士留馆者充任。

主要作品

  • 荣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