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圆瑛(1878-1953),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幼时习儒,熟读四书五经,16岁乡试,中秀才。17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取字圆瑛。20岁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学律义,勤苦修行,后从冶开、敬安法师习禅学。此后遍访名山,参通大德佛界宿尊,深得禅髓,造诣佛法。29岁时,在宁波七塔寺承慈远法师法印,为临济宗第四十世传人,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越3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1929年与太虚法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并连七届。抗战期间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并赴南洋募捐。回国后被捕入狱,受到日寇严刑拷打,英勇不屈,被尊为爱国老人。出狱后,专事注经讲学,创办圆瑛楞严宗学院。1952年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年9月在宁波天童寺圆寂。圆瑛一生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奔波于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传教,弟子无数。著述有《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一吼堂文集》等20余部,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他是一位台、贤并弘,禅、净双修,入世救世,儒释兼通的人物,对《首楞严经》研习至精,认为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中,止是基础,观是正得,用智去观得,止观并重而得定慧; 强调以临济禅的如来藏佛性说来作禅法的原理,主张自然任运,不废日用的传统禅法; 倡导以佛教为本,反对把佛教称为“消极”、“迷信”的看法,力主佛教是积极的,入世救世的学说; 同时又主张儒佛教理同归一辙,并力促儒释相融合。

主要作品

  •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
  • 仁王护国经讲义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 劝修念佛法门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 大乘起信论讲义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 圆瑛大师文集
  • 般若心经讲义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