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邦贤的一生可说是为了研究中国医学史而艰苦卓越地奋斗的一生。之所以言其艰苦卓越,不仅因为他的生活艰苦,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从事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他不但开拓了中国医学通史的研究,而且提出了发展中国医学史的努力方向。他的工作涉及到医史科研的各个方面,如医史研究的方法、意义、价值,医药学的起源,医学史的分期,中医学术的发展及其变迁的理由,以及关于医学史及医史学的定义和任务。这些工作中有些观点尽管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但是都同样具有开拓性意义。

1910年,丁福保在上海创办《中西医学报》,陈邦贤投书拜师。1910年10月,他在《中西医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医史研究文章——《刘完素》。此后,在丁福保的影响下,陈邦贤接触了丁福保翻译的许多西医著作,包括了《西洋医学史》一书。相比之下,使陈邦贤看到了我国医学史研究的落后状态,决心为改变这一状态贡献自己毕生精力。他指出:“吾国数千年之医学,岂区区传记遽足以存掌故资考试乎哉?此邦贤之所以发愤编辑中国医学史也”。

1912年,陈邦贤开始着手编撰第一部《中国医学史》。他经过两年时间,多方蒐集资料,于1914年草拟出大纲,计有太古、三代、秦汉、西晋至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之医学及中国医事年表共11章63节。陈邦贤惟念一人学识有限,乃倡议建立医史研究会,“邀我邦人诸友,入会磋磨,俾吾国历朝医事之沿革及其进化之理由,不致湮没,医史光荣,胜于异国”。其宗旨在于编辑一部较为可靠的《中国医学史》。因此他将《中国医学史目次》附在医史研究会成立启事之后,公开发表于1914年5月第4期《中西医学报》上,广泛征求意见。此外,还将刚写完的一章初稿《第九章——清代之医学》为了同样的目的公开刊登于同一杂志上。

正是经历了如此广泛而细致的工作,陈邦贤历时近10年,于1919年撰成了第一部《中国医学史》,此书系统地阐述了历代医学发展的状况,力图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开创了用编年史体裁撰写中国医学通史的新篇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摆脱了传记形式的医学史著作。此书所确立的我国医学史编写体例,至今仍被国内外各医学家所遵循沿用。

自此书问世之后,陈邦贤又于1936年及1956年两易其稿,两次重版。第二版《中国医学史》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尤其是充实了现代医学的内容,年代的分期更为概括,只分上古、中古、近世与现代4个时期来阐述,并将文言文改成了白话文。第三版《中国医学史》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文化思想背景几方面来阐述各时期的医学兴衰及演变,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其治学方法基本上仍然与前两本书相同,时代的分期基本上恢复第一部《中国医学史》的面貌,增入了“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后的医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两章。这三部《中国医学史》倾注了陈邦贤大半生的精力,它不仅反映了陈邦贤本人生活的三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及他的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事实上陈邦贤作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他的三部代表作也反映了我国医学史研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三个阶段。

除了三部《中国医学史》以外,为了开阔医学史的研究,陈邦贤还做了许多其他的工作。1929年,他曾以《医学史分类之研究》为题,详列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医史专题54类,包括疾病、专科、烟酒、食品等百余种专史课题。他呼吁“吾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倘能设医史研究科,或医学院中设置医史科,俾医史成为一重要之科学,岂不懿欤”?陈邦贤以此以启人,也以鞭策自己。他一生之所为,无不以实现自己的夙愿而发奋。他的所有论文、文稿、洋洋百万言的史料整理,都是围绕着他20年代开拓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计划而进行的。

纵观陈邦贤的三部《中国医学史》及其他的医学史论著,不难看出有几个鲜明学术特点。首先他认为整个医学的历史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他尤其重视研究医学知识之发展及进化之原因,从中探索医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早在1911年陈邦贤着手编撰第一部《中国医学史》之前,在他的论文中已显示出这一观点:“及揆诸医史,唐孙思邈作《千金方》,王焘作《外台秘要》,灵素仲景之学,至此已一变矣。再变而为刘守真之专寒凉、张子和之专攻下,李东垣之专重脾胃,薛立斋、张介宾辈出,则专主温补,我中国之医学,盖屡变而不一变矣。距今已数百年,又有不得不变之势。此揆诸医史,更不可不习西医以为权变计也”。在此,陈邦贤不仅指出了历史上中医学术变迁的过程,并作出了西医传入后我国医学必将再度发生变化的预言。这正是他研究医学史的目的所在。至30年代,陈邦贤在其第二版《中国医学史》例言中明确指出:“现代所谓医学史,就是以研究史学的方法,研究医学知识之进展,如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过去怎样,现在怎样,以及推想将来怎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陈邦贤对“历代医学之变迁极为注意。如周时有阴阳风雨晦明之说,汉时有阴阳五行之说,晋时有道家之说混入,唐时佛教之说混入,宋时受性理影响,清时注重考古之学,以及科学医之输入,均纤悉详载,俾读者可以知历代医学变迁之因果”。可见他非常重视探讨我国医学发展的规律性。如他所发表的论文《中国医学之起源及其发达之状况》(1937年)、《清代三百年医学学术之鸟瞰》(1941年)、《中国上古医药学的起源和演变》(1943年)等等,都涉及到医学演变的规律性的问题。尽管这些研究都还是初步的,或者并不完全正确,但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医史学不但有了新的目标,而且也开始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1945年,陈邦贤提出了“医史学”这一概念,并对医学史与医史学的异同作了清晰的说明。他强调:“研究医学进展的过程,叫做医学史。更研究其文化、学术、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叫做医史学。中国人应知人类和社会进化的史迹,研究医学者,更应当知道中国医学的变迁及其进化之理由”。“明白现在关于医学各重要事象的由来,其由来既明,则于未来问题的推索和解决都有把握。其价值亦即在此”。至此,他不仅仅开阔了医史研究的范畴,并进一步明确了医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了解现在,以利于预见未来。这与今天医史研究的主导思想也是一致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探索中医学术发展演变的规律性,陈邦贤非常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远在1914年,他就发表了《与袁君桂生讨论医学流派书》一文,就医学流派之产生,学派之定义,研究之方法和意义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列举大量实例指出:学派与发明是不同的。发明指成就而言,而学派则可能有优点,也可能有缺点。学派有以人名为主体,有以地名为主体,有以时代为主体,有以学科名词为主体。他认为学以愈磋而愈明,识以愈辩而愈博。因而提倡研究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及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分析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陈邦贤从事医史研究中特别重视历史资料的蒐集,以史实资料来说明观点。他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足以令人折服。在第一版《中国医学史》中,他就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掌握史料在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观点必须建立在丰富而正确的史料之上,切忌空发议论。他不仅在本人的论著中非常注重史料的引用,并且为了帮助后人的医史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资料汇编工作。他注重从历代各种中医典籍中蒐集医史资料,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丛书笔记各类著述。他以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毅力与韧性从浩瀚的十三经、二十六史、诸子百家中摘录了大量的医学史资料,汇编成三大部著作。其中《二十六史医史资料汇编》已经多次整理,最终在他逝世多年后于1982年建立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时印刷出版。而《十三经医史资料汇编》与《诸子集成医史资料汇编》尚需进一步整理。陈邦贤的这些资料汇编,是迄今可以见到的材料最丰富的医史资料集,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宝贵的学术遗产。

此外,陈邦贤关于医药学起源问题的论述也很值得重视。早在他的第一部《中国医学史》中,他就明确写道:“考医学之起源,本以简单之经验为始,至人文进步之后,始具一定之目的与方法,吾人现有之知识,绝非尽得诸自身之经验,其大部分皆赖先辈之失败与努力,而渐趋完全之域,绵延至今,遂为吾人之所有也”。说明他已注意到了医学起源的实践性与医学发展的继承性。此后,经过反复学习研究,他的观点更为具体与巩固。他曾多次发表论文专题论述医学起源问题。1929年,陈邦贤以“医史从话”的形式专题论述“医学起源始于简单之经验”。8年后,陈邦贤又一次专文论述这一课题。他在引述史籍中有关燧人、伏羲、神农、黄帝之为医药卫生始祖的资料后说:“总之原始之医疗观念虽然为神权所笼罩,但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经历了无数事变,都给予他们一个新的刺激,于是便有本能的反应”。时隔6年,他再次论及医药学之起源。他认为:“上古医药之起源,究竟先有医?还是先有药?还是医药同时并有?大概是先有医而后有药的”。他在论证了这一观点之后强调:“药物之起源,是始于神农氏”。由此可见,陈邦贤在医药起源问题上,虽然接受了“本能说”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重视我国学者在医始祖上的传统学说,主张医药起源于实践生活,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陈邦贤是我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是创建医史研究会的先驱者,也是呼吁建立医史研究机构和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史教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陈邦贤一生著述甚多,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1920年他的第一部《中国医学史》梓核时,被人称为“空前的杰作”。1936年的第二部《中国医学史》被列入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的充分注意。日本的山本成之助博士将此书译成日文,于1941年在日本东京出版。

1945年,戚铭远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撰稿,对陈邦贤的业绩予以热情的肯定。他说:“1920年丹徒陈邦贤最先刊行《中国医学史》一书,详述秦汉以下医官掌故,医药制度,并以著名医家及行世书目,各按时代,鳞次排比,诚为中国第一部比较名实相符之医史专著”。他还指出:“吾国研究医史之组织,当以1914年陈邦贤氏发起之医史研究会为滥觞。该会宗旨,在研究历朝医事之沿革及其所以进化之理由,确定医史唯一之资料,编辑中国医学史”。可见陈邦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他的学术地位早在40年代即为医学界所承认。

在国际科学史、医学史界,陈邦贤也是具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如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著作中对陈邦贤的医史研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每次访问中国,都要专程拜访陈邦贤,交流医史研究情况。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医学史》之修订,更广泛地流传于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即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之医史论著、临床报道或实验研究论文,有很多仍直接引用陈邦贤著作中的资料和论点。

在学术上,陈邦贤是很有影响的一代宗师,在生活中,他具有仁者的人格风范。他为人治病从不收诊金,对求诊者有求必应,且细致耐心地诊治,几十年如一日。陈邦贤平素待人仁厚宽容。晚年他编写一部《医林纪事》记载当代医学人物。其中有的与他在学术思想上有分歧,但他都以公正的态度肯定其成就。他的一生中,无论生活、工作的环境多么恶劣,他一直毫无怨言。

陈邦贤一生为中国医史研究与普及而奋斗,他克勤克俭,坚韧不拔,作为一位研究者,他学而不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诲人不倦,为后学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主要作品

  • 自勉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