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美国哲学家、作家、美国先验主义运动以及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人物。1817年进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毕业后一度任中小学教师,同时继续在哈佛神学院从事研究,1829年任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1833年在赴欧期间,结识柯勒律治和卡莱尔等英国思想家。南北战争时支持联邦政府,赞成废除奴隶制。在哲学上,认为世上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人,自然界存在着完满的规律,但只有通过其与人的关系,或仅当它植根于人的心灵中之时,才对我们有吸引力。因而人的生活不是与世界协调,而是与心中的观念相一致。人的生活达到平衡,自然也会支持人、养育人。这种融和从自己出发,他称为依赖自我。认为历史先前被分裂成人心与自然,而现在正在借助人类文化的创造性成就争取其重聚。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说,人类文化就是要使人心与自然统一。人是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灵魂与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是相符合的,人应当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认识论上,反对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经验主义仅满足于事实,不能达到确定性,从而导致怀疑主义。真正的知识乃是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必须超越感觉,而在人心中确实具有超越感觉的机能,这就是直觉能力,由它提供的知识是无需进一步证实的。在社会观上,对当时盛行于欧美的文明不满,认为这种文明本质上是财产、权益和排他的文明。商业主义必将导致文化的浅薄,而那种所谓的民主事实上只是要求人们顺从非人格化的制度,从而牺牲个人的自主和自决。这种文明形式不利于人心与自然的统一。这些思想对尼采、柏格森和杜威等人的哲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著作有《自然》(1836)、《代表人物》(1850)、《生活行为》(1860)、《社会与孤独》(1870)、《文学与社会目标》(1875)。

1803年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康考德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主要作品

  • 英国人的特性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