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千里(1784—1839),字子方,号梦庐,浙江桐乡乌镇后珠村(今五星村)人。张千里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相传出生时,其父睡梦中看见一道人,说是从庐山来,故取名千里,号梦庐。其祖籍嘉兴,后涉桐乡乌镇后珠村,故曰堂号“珠村草堂”。 张千里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一目十行俱下,博学而能诗善文,擅长书法。张氏早年有用世之志,时徐阮邻太守馆于后珠村,见其诗大喜,劝他从事举业。后考中秀才。在中秀才后,由于他文行并优,声誉鹊起,又被选拔为廪生,再取得贡生的资格,其地位相当于举人。当时称举人为孝廉,故又有人称其为“张孝廉”。贡生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张氏屡次考而“十战不捷”,以当时读书人的通常做法,就是选授低级官职,于是担任州县教职,历权绍兴府学教授、新城县(今杭州富阳区)训导。当时的教职,官位既低,薪水又少,正是所谓坐冷板凳的冷曹闲官。张氏却十分敬业勤业,忠于职守,“所至肃祀典,勤课业,士林诵之”(清光绪《桐乡县志》),得到了当地人的称颂。后来,张千里辞职回家,因家贫只能以教书糊口,在同村眉寿堂沈氏私塾执教十年。沈氏是中医世家,医术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望。授教之暇,兼攻医学。张千里聪明过人,领悟很快。在阅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大量医学书籍和偏方、验方后,便经常和沈嗣龙医师交流探讨,“讲贯医理,若有夙悟”(清光绪《桐乡县志》),终于融会贯通。学成后,“弃馆行医,居眉寿堂十四年,医名大振,就诊者日数十人”(民国《乌青镇志》)。医迹遍布苏、浙、皖、闽诸省,极一时之盛。

张千里学问渊博,医术高超,擅长时病诊治,对寒疝宿饮、脏躁夹痰、咳嗽失血等疑难病证的治疗,常能起到出险入夷、起死回生的奇效,拯救了众多的危重病人。相传,张千里一日出诊回来,天欲雨,白昼如晦,张倚船舷洗手,忽觉触摸有物,鳞甲森森然,盖龙也。从此诊病如神,人谓之“摸龙手”。陆以湉《冷庐医话》载:“张氏平生拯救危疾甚多,尤著者,湖州归某,寒疝宿饮,沉绵四年,诸药不应,投一方立效,三医方痊愈。”当时“就诊之舟,日以百计”,堂内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就诊者,名声遍传江浙,正如凌泳在《张氏医案·跋》中所说:“吾浙名医,以桐乡张千里学博为最著。”张千里与越舲上人、吴芹齐名,并称“西吴医林三杰”。桐乡至今仍流传当地名医“前有张千里,后有金子久”之说。

张氏以医名当世而不著书,其原因据臧寿恭《张梦庐先生别传》载:臧问张氏“何以不著书?答曰:唐许允宗云,医主于脉,脉之妙处,口莫能宣,虚张方剂,终无益也”。但他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据其门人宋之斤在《张氏医案》序中说:“踵求医者日以百计,而每病必定一案,案试千言,凡录存于眉寿堂者,几汗牛充栋矣。”其医案多系门人弟子及爱好者传抄而得以保存。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张氏著有医学著作《珠村草堂医案》12卷、《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等,《四时感症制治》和《外科方案》二书今皆未见,而《珠村草堂医案》12卷系门人徐国琛所辑,今也未见到。现见到的张氏医案刊本,有《张千里先生医案》5卷,被收入裘吉生的《三三医书》第二集中,刊行于1924年。另外,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徐衡之的《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均收录张氏不少医案,但都是根据《三三医书》本选录,只是删除了药物剂量。

张千里的弟子见于记载者,有徐国琛、邵庆槐、沈春江、沈孟岩、杜放亭、陆又陶、朱辰伯、宋之斤等。张千里生五子,他们在家庭书香气息熏陶下,潜心读书,学业有成,五子皆游庠(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三子光裕,善诗词,喜绘画,尤以山水画见长。他继承父业从医,为当时有名的儒医,48岁那年离家外出去江苏常州作幕宾,同治壬戌(1862)正月,遭太平军杀害。四子光锡,著有《紫荷花榭小草》等诗集。

中华典藏网旨在推广国学知识
吸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主要作品

  • 张千里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