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北宋元祐七年(1092),张九成(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这时的大宋帝国已开始走下坡路,边患日重。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过黄河,攻下开封,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和大批财物。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康王赵构正在河北作战,得以逃脱。靖康二年(1127),被拥为皇帝,是为高宗,年号建炎。

在战乱中,张九成一家南迁钱塘(今浙江杭州)避难。张九成的幼年及青年时代均是在人心惶惶的动乱年代里度过的。他从小刻苦读书,8岁能默诵六经,10岁时就擅长文学,14岁时来往于郡里的乡学,十分用功,不畏艰难,潜心学习。曾拜理学家杨时为师,学问日益长进。

由于连年战乱,科举停止。张九成为无法实现科举入仕的理想而叹息。有一次,他梦见殿试放榜,高中状元。虽是南柯一梦,却更加激起学习热情。

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兵南下扬州。十月,金将兀术率兵过江,追击宋高宗,被击败于桐庐(今浙江桐庐)牛山下,掳掠人财北退,又遭韩世忠大军截击,受阻达480天,从此退守长江以北,一个时期没敢再用兵。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政权,暂时平稳以后,绍兴二年(1132)第二次开科取士。高宗为了光复中兴,提出在殿试对策中,如有能为治国安邦提出好的建议者,给以好的名次。

杨时对张九成说:“这是中兴以来第二次开科,你在对策中应鼓励皇上要有刚强宽广的胸怀,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

殿试时,张九成在策文中写道:“愿陛下刚强奋进,不要为艰难而沮丧。臣以为,金人有必亡之势,中国有必兴之理。因为从历史上看,好战的必败,不讲礼义的必败,人心不明的必败,金人占了这3个必败的因素。”

在具体问题上,张九成着重提出不要任用、更不要听信宦官的建议。他写道:“历代中兴的帝王,大都以仁义为尚,不听谗言,不任小人,这是中兴的根本。宦官插手朝政,是国家不祥的征兆。现在,有的宦官干预朝政,这是臣所担忧的。应该让宦官们按其职责服侍皇上,打扫宫苑。如果他们当中有结交往来的,应明令严禁;如果有干预政事的,应立即诛灭。”

相传,张九成写到“竖貂闻于齐而齐乱,伊戾闻于宋而宋危”,即竖貂、伊戾两个宦官祸国的史实,有宦官前来偷看他的对策,张九成掩卷正色说:“正在说你们呢,请不要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此事有记载,但略有不同,说:“张九成参加殿试,到吃饭时策文还没写完。宦官来催,张九成说:‘现在正谈到你们呢!’”

张九成还写道:“民间百姓都知道享受天伦之乐,陛下贵为天子,冬不得温,夏不得凉,早晚无处去请安,感时遇物,难道不想念被掳走的两位皇帝吗?”

张九成的殿试受到高宗赏识,钦定一甲第一名。这一年,他40岁。他对策中的一些名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享此乐,必曰:‘西风凄动,两宫得无忧乎?’”后来,李清照在诗中写有“桂子飘香张九成”,就是指他策中的用语。

据说,由于张九成的对策忠愤激发,无所顾忌,被钦点为第一,凌景夏第二。当时,有一个叫吕顾的大臣说凌景夏的词比张九成好,请高宗更改。高宗却说:“士人初进,便须区别是忠是佞。张九成所对,上自朕躬,下至百执事,所讲无所畏避,宜首选。”

主要作品

  • 横浦集
  • 中庸说
  • 孟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