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作者: 澄观 分类: 佛学宝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四(入第四十五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四(入第四十五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来意有二。一通辨者。谓前三品别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胜德深奥故二别辨者。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下偈广明变化大用。即其意也。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

二释名者。阿之言无。僧祇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亦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

三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及知诸佛离数。重重无尽为趣。

四释经文。此下三品总显深奥。即为三别。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明徧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之胜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之德。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今初一品。文分为二。先问二。初牒佛所说。

尔时心王菩萨。

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

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至)不可说不可说。

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后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已摄诸转。

△二正明谘问。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二答四。初赞问成益。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至)而问如来应正等觉。

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之所能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终极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剎。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

△二诫听许说。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三敬受尊命。

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四正答所疑二。初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至)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等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余如光明觉品中说。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别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字。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

△二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有一百二十偈。大分为二。初六偈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二。初四偈半明能数多。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不可言说不可说(至)一尘十万不可说。

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言十重者。一初句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剎皆碎为尘。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剎。五有半偈。将前诸尘中剎一念。徧碎为尘。六有半偈。念念碎尘。复尽多劫。七有一句。明前所碎尘。复有多剎。八有一句。即此多剎。复碎为尘。九有半偈。以多算数。经於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二一偈半显所数广。

尔劫称赞一普贤(至)如是乃至徧法界。

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徧法界尘。皆有多矣。是知普贤德无尽故。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文二。初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初中分二。初果法无碍二。初三偈依报自在。

一毛端处所有剎(至)种种奇妙不可说。

△二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依中现正。

於彼一一毛端处(至)咸放光明不可说。

△二有十一偈半。明正中现依。文二。初现莲华光明。

於彼一一光明中(至)不可言说不可说。

△二有二偈半。现净土之用。

彼如须弥一妙宝(至)皆出光明不可说。

△三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调伏。

光中现佛不可说(至)调伏众生不可说。

△四有二偈。明现时常住。

或复於一毛端处(至)复现於化不可说。

△五有九偈半。明自在调生。

彼佛法身不可说(至)於中差别不可说。

△第二明因位善穷。文分为二。初有半偈。结前生后。

菩萨悉能分别说诸明算者莫能辨。

△二正显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

一毛端处大小剎(至)入已所作不可说。

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剎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剎。安徧语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

△二三业勤勇行。

意根明了不可说(至)了达一切不可说。

△三有四偈半。明应器摄生行。

一切众生不可说(至)利益一切诸世间。

△四有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普现其身不可说(至)恭敬诸佛不可说。

△五有十一偈半。明广修十度行。

修行於施不可说(至)念念恒住不可说。

△六有二偈半。游剎自在行。

诸佛剎海不可说(至)杂染世界不可说。

△七有四偈。明调伏众生行。

了知众生不可说(至)令众生净不可说。

△八有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一一毛孔不可说(至)演说赞叹不可说。

△九有八偈半。愿智自在行。

彼诸菩萨不可说(至)哀愍世间不可说。

△十有一偈。结德无尽。

不可言说一切劫(至)不可说德不可尽。

△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文二。初果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不可言说诸如来(至)叹佛功德无能尽。

△二有三偈。别明依报。

一微尘中能悉有(至)剎海分布不可说。

此中所明莲华世界贤首如来即是。次品最后世界贤胜如来胜者为首。其义可知。

△三有三偈。别明正报。

一一剎中有如来(至)获深智藏不可说。

△三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初有六偈半。明自分行。

种种数量不可说(至)一一了知不可说。

△二有三偈半。明胜进行。

能於一时证菩提(至)菩萨一切皆明见。

且从相显。略申科判。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惟忘怀体之。

○寿量品第三十一

△初来意者。夫玄鉴虚朗。出乎数域之表。岂有殊形万状修短之寿哉。然应物随机。宁无不形而无不寿。故上品彰其实德。此品以辨随机。虽积少至多显。时无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广之。亦为远答寿量海故。所以来也。

二释名者。寿谓报命。量即分限。染净土之报。寿随机见之分限。以显无尽之命无限之量。寿之量故。寿有斯量。通二释也。别行经名无边佛土经。即以处显人。

三宗趣者。应物修短为宗。显穷来际无限为趣。以就同教。且积劣之胜。若就别教。则修短圆融故。

次正释文二。初集经者叙。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於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而心王说者。以领旨故。佛寿自在故。

△二正说三。初别举十剎相望巧明。

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月智佛剎为一日一夜。

△二举略显广。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

△三举其玄极。

最后世界一劫(至)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且如以劫为日。未历十重。则劫不可说。况百万僧祇。则最后之剎。已邻剎海平等。故举普贤等充满。其中者。明极位所居。由此名为兼显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四

图书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 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 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 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 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入第一经) 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入第一卷经第四纸) 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入第二经) 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入第二经下半) 8/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 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入第四卷经第三纸) 10/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入第五经) 1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二(入第五经卷末) 1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三(入第六经下半) 1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入第七经) 1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入第七经下半) 1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六(入第八经下半) 1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七(入第九卷经第四纸) 1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入第十卷经第五纸) 18/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入第十一卷经第五纸) 1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入第十三经第四纸) 20/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一(入第四十三经下卷) 2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二(入第四十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二(入第四十四经) 2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入第四十四经下卷) 2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四(入第四十五经) 2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五(入第四十五经卷末) 2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六(入第四十六经下半) 2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七(入第四十七经下半) 2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八(入第四十八经下半) 28/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入第四十九经) 2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入第五十卷经) 30/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一(入第五十卷经下半) 3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二(入第五十一经下半) 3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三(入第五十二经) 3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四(入第五十二经下半) 3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五(入第五十三经下半) 3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入第五十三经卷末) 3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七(入第五十九经下半) 3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八(入第五十五经下半) 38/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经下半) 3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入第五十七经下半) 40/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经) 4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经) 4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三(入第六十六经下半) 4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四(入第六十七经下卷) 4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五(入第六十八经下半) 4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六(入第六十九经) 4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七(入第七十卷经) 4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八(入第七十一卷经) 48/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九(入第七十一经下半) 4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十(入第七十二经下半) 50/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三(入第七十五经下半) 5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四(入七十六卷第六纸) 52/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五(入第七十六经卷末) 53/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六(入第七十七经下半) 54/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七(入第七十八经) 55/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八(入第七十八经下半) 56/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九(入第七十九经下半) 57/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十(入第八十卷经下半) 58/5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