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作者: 张景岳 分类: 玄学五术

图书目录

类经 序一 1/487 类经 序一 2/487 类经 序二 3/487 类经 序二 4/487 类经 一卷 摄生类 5/487 类经 一卷 摄生类 6/487 一、阴阳应象 7/487 一、阴阳应象 8/487 二、法阴阳 9/487 二、法阴阳 10/487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11/487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12/487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13/487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14/487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15/487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16/487 一、十二官 17/487 一、十二官 18/487 二、藏象 19/487 二、藏象 20/487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21/487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22/487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23/487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24/487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25/487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26/487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27/487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28/487 七、脾不主时 29/487 七、脾不主时 30/487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31/487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32/487 九、本神 33/487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34/487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35/487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36/487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37/487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38/487 十四、天年常度 39/487 十五、寿夭 40/487 十五、寿夭 41/487 十六、人身应天地 42/487 十六、人身应天地 43/487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44/487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45/487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46/487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47/487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48/487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49/487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50/487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51/487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52/487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53/487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54/487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55/487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56/487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57/487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58/487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59/487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60/487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61/487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62/487 一、诊法常以平旦 63/487 一、诊法常以平旦 64/487 二、部位 65/487 二、部位 66/487 三、呼吸至数 67/487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68/487 五、三部九候 69/487 六、七诊 70/487 六、七诊 71/487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72/487 八、诊有大方 73/487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74/487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75/487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76/487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77/487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78/487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79/487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80/487 十四、三阳脉体 81/487 十四、三阳脉体 82/487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83/487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84/487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85/487 十八、诊尺论疾 86/487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87/487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88/487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89/487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90/487 二十二、关格 91/487 二十三、孕脉 92/487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93/487 二十五、决死生 94/487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95/487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96/487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97/487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98/487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99/487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100/487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101/487 三十、精明五色 102/487 三十、精明五色 103/487 三十一、五官五阅 104/487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105/487 三十三、色脉诸诊 106/487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107/487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108/487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109/487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110/487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111/487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112/487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113/487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114/487 二、十二经脉 115/487 二、十二经脉 116/487 三、十二经离合 117/487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118/487 五、十五别络病刺 119/487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120/487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121/487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122/487 八、孙络溪谷之应 123/487 八、孙络溪谷之应 124/487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125/487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126/487 十一、五脏背 127/487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128/487 十三、三经独动 129/487 十三、三经独动 130/487 十四、井荥经合数 131/487 十四、井荥经合数 132/487 十五、十二原 133/487 十五、十二原 134/487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135/487 十七、脉度 136/487 十八、骨度 137/487 十九、骨空 138/487 十九、骨空 139/487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140/487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141/487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142/487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143/487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144/487 二十三、营卫三焦 145/487 二十三、营卫三焦 146/487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147/487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148/487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149/487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150/487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151/487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152/487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153/487 二十九、阴阳离合 154/487 二十九、阴阳离合 155/487 三十、诸经根结开阖病刺 156/487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157/487 三十二、人之四海 158/487 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159/487 三十四、手足阴阳系日月 160/487 三十五、身形应九野、天忌 161/487 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162/487 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 163/487 三、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 164/487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165/487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166/487 五、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167/487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168/487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169/487 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170/487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171/487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172/487 一、治病必求于本 173/487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174/487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175/487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176/487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177/487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178/487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179/487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180/487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181/487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182/487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183/487 九、五方病治不同 184/487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185/487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186/487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187/487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188/487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189/487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190/487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191/487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192/487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193/487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194/487 十六、祝由 195/487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196/487 十八、五过四德 197/487 十九、四失 198/487 二十、辟疗五疫 199/487 一、病机 200/487 一、病机 201/487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202/487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203/487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204/487 四、邪变无穷 205/487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206/487 六、阴阳发病 207/487 七、阴阳贵贱合病 208/487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209/487 九、三阴比类之病 210/487 十、十二经病 211/487 十一、六经病解 212/487 十二、阳明病解 213/487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214/487 十四、五决十经 215/487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216/487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217/487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218/487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219/487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220/487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221/487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222/487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223/487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224/487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225/487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226/487 二十五、宣明五气 227/487 二十五、宣明五气 228/487 二十六、情志九气 229/487 二十六、情志九气 230/487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231/487 二十八、风证 232/487 二十八、风证 233/487 二十九、风传五脏 234/487 二十九、风传五脏 235/487 三十、风厥劳风 236/487 三十一、肾风风水 237/487 三十一、肾风风水 238/487 三十二、酒风 239/487 三十二、酒风 240/487 三十三、贼风鬼神 241/487 三十四、厥逆 242/487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243/487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244/487 三十七、厥腰痛 245/487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246/487 三十九、伤寒 247/487 四十、两感 248/487 四十、两感 249/487 四十一、温病暑病 250/487 四十二、遗证 251/487 四十三、阴阳交 252/487 四十三、阴阳交 253/487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254/487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255/487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256/487 四十六、移热移寒 257/487 四十六、移热移寒 258/487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259/487 四十八、疟 260/487 四十八、疟 261/487 四十九、又论疟 262/487 五十、诸经疟刺 263/487 五十一、如疟证 264/487 五十一、如疟证 265/487 五十二、咳证 266/487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267/487 五十四、热食汗出 268/487 五十五、鼓胀 269/487 五十五、鼓胀 270/487 五十六、脏腑诸胀 271/487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272/487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273/487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274/487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275/487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276/487 六十、消瘅热中 277/487 六十、消瘅热中 278/487 六十一、脾瘅胆瘅 279/487 六十二、胎孕 280/487 六十三、血枯 281/487 六十四、阳厥怒狂 282/487 六十五、癫疾 283/487 六十五、癫疾 284/487 六十六、诸卒痛 285/487 六十七、痹证 286/487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287/487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288/487 七十、六经痹疝 289/487 七十一、痿证 290/487 七十二、肠 291/487 七十三、伏梁 292/487 七十四、息积 293/487 七十四、息积 294/487 七十五、疹筋 295/487 七十六、风邪五变 296/487 七十七、病成而变 297/487 七十八、杂病所由 298/487 七十八、杂病所由 299/487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300/487 八十、涕泪 301/487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302/487 八十二、不得卧 303/487 八十三、不卧多卧 304/487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305/487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306/487 八十五、梦寐 307/487 八十五、梦寐 308/487 八十六、痈疽 309/487 八十七、风寒痈肿 310/487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311/487 八十九、痈疽五逆 312/487 九十、瘰 313/487 九十、瘰 314/487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315/487 九十二、五逆缓急 316/487 九十二、五逆缓急 317/487 九十三、风痹死证 318/487 九十四、病传死期 319/487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320/487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321/487 九十七、十二经终 322/487 一、九针之要 323/487 一、九针之要 324/487 二、九针 325/487 二、九针 326/487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327/487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328/487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329/487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330/487 五、九变十二节 331/487 五、九变十二节 332/487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333/487 七、用针虚实补泻 334/487 七、用针虚实补泻 335/487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336/487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337/487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338/487 十、九针推论 339/487 十一、官能 340/487 十二、内外揣 341/487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342/487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343/487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344/487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345/487 十六、候气 346/487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347/487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348/487 十八、四时之刺 349/487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350/487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351/487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352/487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353/487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354/487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355/487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356/487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357/487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358/487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359/487 二十七、五乱之刺 360/487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361/487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362/487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363/487 三十、缪刺巨刺 364/487 三十、缪刺巨刺 365/487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366/487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367/487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368/487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369/487 三十三、刺有五节 370/487 三十四、五邪之刺 371/487 三十五、解结推引 372/487 三十六、刺诸风 373/487 三十七、刺灸癫狂 374/487 三十七、刺灸癫狂 375/487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376/487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377/487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378/487 四十一、刺寒热 379/487 四十一、刺寒热 380/487 四十二、灸寒热 381/487 四十三、刺头痛 382/487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383/487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384/487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385/487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386/487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387/487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388/487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389/487 四十九、刺腰痛 390/487 五十、刺厥痹 391/487 五十、刺厥痹 392/487 五十一、刺四肢病 393/487 五十二、久病可刺 394/487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395/487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396/487 五十四、刺痈疽 397/487 五十四、刺痈疽 398/487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399/487 五十六、贵贱逆顺 400/487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401/487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402/487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403/487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404/487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405/487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406/487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407/487 六十三、刺禁 408/487 六十四、刺害 409/487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岁气立 410/487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岁气立 411/487 二、气淫气迫求其治也 412/487 二、气淫气迫求其治也 413/487 三、天元纪 414/487 四、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415/487 四、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416/487 五、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417/487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418/487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419/487 七、天符岁会 420/487 七、天符岁会 421/487 八、六步四周三合会同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422/487 九、上下升降气有国中神机气立生死为用 423/487 十、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上应五星德化政令灾变异候 424/487 十一、五星之应 425/487 十一、五星之应 426/487 十二、德化政令不能相过 427/487 十三、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428/487 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429/487 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430/487 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431/487 十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 432/487 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 433/487 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 434/487 十八、至有先后行有位次 435/487 十九、数有终始气有同化 436/487 二十、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437/487 二十、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438/487 二十一、六气正纪十二变 439/487 二十二、上下盈虚 440/487 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 441/487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442/487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443/487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444/487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445/487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446/487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447/487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448/487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449/487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450/487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451/487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452/487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453/487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454/487 三十五、九宫八风 455/487 三十五、九宫八风 456/487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457/487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458/487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459/487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460/487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461/487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462/487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463/487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464/487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465/487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466/487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467/487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468/487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469/487 一、摄生 470/487 一、摄生 471/487 二、阴阳五行 472/487 三、藏象 473/487 四、脉色 474/487 五、经络 475/487 五、经络 476/487 六、标本 477/487 七、气味 478/487 八、论治 479/487 九、针灸 480/487 九、针灸 481/487 十、运气 482/487 十一、奇恒 483/487 十二、疾病(上) 484/487 十二、疾病(上) 485/487 十三、疾病(下) 486/487 十三、疾病(下) 487/487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