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作者: 印光 分类: 佛学宝典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陈海量居士编

印光大师,法讳[1]圣量。常惭愧僧,其别(另外的)署(署名)也。陕西郃阳人,俗姓赵。父秉纲先生,举(全)三子,长从龙,仲攀龙,师居稚。幼从长兄读,颖悟异常儿,乡里父老争誉之。郃阳古曰有莘[2],昔贤伊尹[3],躬耕其处。故大师俗讳绍伊,以志(记)景仰。性果毅,游儒门,力辟(驳斥)佛教。以病因缘,悟世无常,八苦是良师,信然。光绪七年,师年二十一,飘然至终南山,投莲华洞道纯长老舍俗,长老一苦行僧也。八年,挂搭[4]湖北竹溪莲华寺,寺僧食蕈(xùn高等菌类植物,伞状,种类很多,有的可食,有的有毒),师独不食。僧佥(qiān全,都)中毒,赖师以救。是年具戒[5]于兴安双溪寺,尔后遁隐终南,住太乙峰,晓夕念佛,兼读契经[6]。烟霞托迹,日月邻身。时复策杖层峦,危巅宴(安闲)坐,长空万里,大地平沉,自是深入法海矣。工于诗,出家后,不复作。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入红螺山念佛,号“继庐行者”以明志。十三年,朝五台,一肩云水,仍返红螺,尺香斋[7]畔,追武梦东[8]。十六年四月,之(到)北平龙泉寺司(承担)苦役,拾得行堂[9],仿佛似之。是年冬,行脚东三省,白山黑水,一钵长征。十七年,返故都,住圆广寺,孤云野鹤,相对忘言。十九年,化闻和尚入都乞《藏经》,请师南下,居普陀法雨寺,一衲(僧衣)之外,身无长物。普陀孤悬海中,空翠醒人[10],海天佛国,名载《华严》。师居山上,二六时中,唯念弥陀,两度掩关[11],空诸色相,影不出山者二十年。会(恰巧)高鹤年朝普陀,获师文稿,刊于上海《佛学丛报》,文义精湛,缁素惊异。名士徐蔚如,尤深叹服,遂为辑集[12],曰《印光法师文钞》。于是读其文而向(向往)慕(仰慕)者日多,皈依弟子遍天涯,一(全)以等心摄(摄化,以慈悲心收取和感化众生)之。弘一上人[13]尝(曾经)谓余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盖自云栖[14]后,法化之广,未有如大师者。民国十七年,辞普陀山。溯(回想)居白华[15],于一毫端,转大法轮,一弹指间,三十六载。师既离山,小住申江[16]。十九年二月,飞锡[17]姑苏,掩关报国寺,叩关求法者踵相接[18],真语实语,诲人不倦。二十五年冬,沪上人士,修建法会,请师破关,说法于觉园,万指[19]围绕,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二十六年,中日战作,灵岩山妙真和尚,迎师移锡[20]其寺。神州陆沉,万方多难。师奋声疾呼,勉诸众生,乱世依怙,唯念《普门》。铁鸟翼下,以是(此)获全(保全)者殊众。客秋[21],德森上人复辑师文,都(总)数十万言,名《续文钞》。大师体貌雄伟,道风峻肃,与人语,直剖肺腑,虽达官贵人,绝无假借[22]。弘扬净土,不遗余力。善导高风,复见今日。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晓鸡乍鸣,住世缘息。唤水盥(guàn洗手)漱,预知时至,跏趺端坐,佛来接引。迨(dài等到)至卯时,遂尔迁化[23]。清凉月隐,大地昏蒙,茫茫苦海,横渡何从!大师生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越百日荼毗[24],异色舍利无数。

  [1] 法讳: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法讳,即出家人的法名。

  [2] 有莘:古国名。

  [3] 伊尹:夏末商初助汤灭桀的商代大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

  [4] 挂搭:僧人借宿在别的寺里,把随身用的东西都挂在禅房的挂钩上。

  [5] 具戒:即受具足戒。初出家受沙弥戒成为沙弥众,进一步受具足戒或称比丘戒才能成为比丘众。

  [6] 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而且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

  [7] 尺香斋: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的书房名。

  [8] 追武梦东:武,脚步。梦东,彻悟大师号梦东。追武梦东,即追随彻悟大师的脚步。

  [9] 拾得行堂:拾得,唐代拾得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担任行堂(寺院斋堂盛饭盛菜)的工作。印光大师到北京龙泉寺也是担任行堂。

  [10] 空翠醒人:空翠,指绿色的草木。醒人,让人醒目。

  [11] 掩关:闭关。

  [12] 辑集:收集有关作品或资料编成集子。

  [13] 弘一上人:即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上人,这里指上德之人,是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

  [14] 云栖:即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

  [15] 白华:指普陀山法雨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左边光熙峰下。

  [16] 申江:指上海。

  [17] 飞锡: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据《释氏要览》卷下:“今僧游行,嘉称飞锡。”

  [18] 踵zhǒng相接:踵,脚后根。形容人数之多。

  [19] 万指:即千人,形容人多。

  [20] 移锡:谓僧人移换寺庙。

  [21] 客秋:客居当年的秋天。

  [22] 假借:凭借,借助。

  [23] 迁化:指圆寂,往生。

[24] 荼tú毗pí:僧人圆寂后火化。

海量曰:净土一宗,至清季(末)而式微[1]。自印光大师出,莲风溥(pǔ普)被,有如日丽中天。膺(yīng接受)大师教,而生净土者,其数无量。忆弱冠[2]时,一肩行李,漫游闽中,于梅山邂逅弘一上人,授我《印光法师文钞》,郑重叮咛,嘱我详览。余于佛法,初无所知,读《文钞》后,始起正信。岁月不居(停留),忽忽十余年矣。无常迅速,生死路险,尘缘萦我,能勿恫心[3]!六道轮转,九品逍遥,斯二途者,苦乐天渊。何去何从,是在小子之自爱否耳!导师云(助词)亡(失去),圆音[4]不作(起)。西瞻安养[5],忉怛[6]靡(mǐ无,没有)穷!净业弟子天台陈海量敬撰

  [1] 式微:式,物体外形的样子。微,通昧。原指天将黄昏,现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

  [2]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 恫心:痛心。

  [4] 圆音:指大师说法之音。圆,指佛法的圆满周密。

  [5] 安养:安养国,指西方极乐世界。

  [6] 忉dāo怛dá:忧伤,悲痛。

图书目录

序言 1/90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2/90 急欲见佛易著魔 3/90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4/90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5/90 勿慕见境 6/90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7/90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8/90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9/90 念佛三昧不易得 10/90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11/90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12/90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13/90 魔境胜境之分别 14/90 不可著外境相 15/90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16/90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17/90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18/90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19/90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20/90 念佛勿闭目 21/90 不可著怕魔 22/90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23/90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24/90 怨天尤人易著魔 25/90 不可刻期求往生 26/90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 27/90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28/90 大妄语决堕地狱 29/90 心存速证易着魔 30/90 破见之罪甚重 31/90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32/90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33/90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34/90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35/90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36/90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37/90 不可落狂慧 38/90 不可著空魔 39/90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40/90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41/90 拨无因果为魔说 42/90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43/90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44/90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45/90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46/90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47/90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48/90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49/90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50/90 不可约教而遗机 51/90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52/90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53/90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54/90 不可妄期圣证 55/90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56/90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57/90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58/90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59/90 学佛当具择法眼 60/90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61/90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62/90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63/90 法门须量力而修 64/90 勿欲为千古高人 65/90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66/90 邪魔惑世 67/90 扶乩绝非正法 68/90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69/90 外道大略之相 70/90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71/90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72/90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73/90 指归净土 74/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75/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76/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 77/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78/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79/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80/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81/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82/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 83/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84/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 85/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86/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恭述本师德惠 87/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感应记 88/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89/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90/9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