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作者: 印光 分类: 佛学宝典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张慧容

印光大师于夏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念佛见佛,在苏州木渎灵岩寺关房坐化[1]生西。大师具祖师作略,称(chèn符合)四依[2]垂范[3]。其生平以文字三昧宏扬净土,阐明因果,则有正、续编《文钞》。其示疾以及坐化,则有护关侍者志其详情。不慧无以益(增加)焉。今兹[4]所述,聊(略微)记师懿(yì美好)德之万一,然亦可以见师之一般也。

  [1] 坐化: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2] 四依:即人四依,为众生所信赖而堪于依止之四种人。具体内容有不同说法。

  [3] 垂范:传留后世的模范。

  [4] 今兹:今此,现在。

师讳圣量,字印光,陕西郃阳县赵陈村人,俗姓赵氏。少治(从事研究)儒学,登茂才异等[1]之选。读程、朱书,曾辟佛,遭目失明。既而猛省,唯至诚所感,目疾获痊。遂披阅西来释典,研讨有得。年二十一,发出世心,在终南山出家。具戒后,遍参南北诸方丛林[2],并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苦役五年。其南下卓锡[3]普陀法雨寺也,年方三十有三,时在光绪中叶。居法雨寺藏经楼,垂(接近)三十年,日阅《大藏》,礼诵尤勤。方(才,刚刚)冀终老小隐,不求闻达。无何[4],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先后踵至[5],索其文刊行示世,名乃大噪。待化缘[6]熟,龙天推出,非无因也。厥后[7]掩关苏州报国寺,初犹不见客,既而四方缁素,钦德仰风,归往者众,乃始在关房延(引进)客。廿六年[8],避战祸移居灵岩山寺。自住报国至迁灵岩,凡(总共)十余年。虽德行日著,闻望日隆,而破衲粗粝(lì粗糙的米),不改常分[9],洒扫[10]浣濯[11],垂老躬行。平居无异言,华词丰语,不出诸(之于)口。宅(存)心慈祥宽厚,不忤物[12],而开示四众,不问僧俗老幼、贫富贵贱,莫不至诚恳切,出自肺腑。说法不务玄妙,唯期真实受用。凡叩问者,鉴(观察)有可以启发之处,辄谆谆善诱,不辞劳瘁(cuì劳累)。遇有言行不检(约束)者,虽显达亦不少(稍微)假借,而胸无城府,此则师之大悲心流露处也。刚毅近仁,信哉!师从儒入释,德行、文章惊服当世,生平绳墨[13]自守,终其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言行不苟(随便,轻率),数十年如一日。道貌岸然,望之如乡党宿儒[14],接(靠近,接触)之若村里老妪[15]。《诗》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入道之深,溯红螺彻祖而后,唯师一人而已。是非砥德砺行,体用相彰,夫孰(谁)能感孚[16]缁素,翕然[17]称一代僧范无异辞,若是其至者乎!

  [1] 茂才异等: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指优秀的人才。异等,才能出类拔萃的人。

  [2] 丛林:僧人聚居之处,指寺院。

  [3] 卓锡:卓,植立。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卓锡或住锡。

  [4] 无何:不久。

  [5] 踵至:接踵而至。

  [6] 化缘:指教化的因缘。

  [7] 厥后:从那以后。

  [8] 廿niàn六年:民国二十六年,即一九三七年。廿,二十。

  [9] 常分:本分。

  [10] 洒扫:先洒水在地上湿润灰尘,然后清扫。

  [11] 浣huān濯zhuó:洗涤。

  [12] 忤wǔ物:指触犯人,或与人不合。

  [13] 绳墨:木工画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或法度。

  [14] 乡党宿儒:乡党,泛指家乡。宿儒,年长的素有声望的儒士。

  [15] 老妪yǜ:老妇人。

  [16] 感孚:使人感动信服。

  [17] 翕然:一致的样子。

师生于叔季[1]之世,以出世名贤住持法道者数十年,而裨(bì增添,补助)益世教,格正[2]人心,功效亦著。正、续编《文钞》,洋洋数十万言,风行海内外,皆阐扬佛理,发明因果之作,受感化者众矣。世多视学佛为消极,盲目之人甚且斥佛法为无益于世。不知医世之药,无过佛法,盖能医人心也,惜服之少耳。师今已缘尽入灭矣,毕生事迹,自有当代硕德雄文,特著不朽之作,实异日治僧史之选。迺者[3]不腆(美)之文,虽无谀(奉承)词,不假饰[4],然仅足表赞叹之忱,未敢云为师传也。

  [1] 叔季:没落,末世。

  [2] 格正:纠正。

  [3] 迺nǎi者:迺,乃的异体字。迺者,往日。

  [4] 假饰:假,借用,利用。饰,装饰。

时在释尊示灭二千九百六十七年岁次庚辰一阳月十一,距大师生西七日,皈依弟子鄞县张有瓒法名慧容拜撰。

图书目录

序言 1/90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2/90 急欲见佛易著魔 3/90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4/90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5/90 勿慕见境 6/90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7/90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8/90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9/90 念佛三昧不易得 10/90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11/90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12/90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13/90 魔境胜境之分别 14/90 不可著外境相 15/90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16/90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17/90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18/90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19/90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20/90 念佛勿闭目 21/90 不可著怕魔 22/90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23/90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24/90 怨天尤人易著魔 25/90 不可刻期求往生 26/90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 27/90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28/90 大妄语决堕地狱 29/90 心存速证易着魔 30/90 破见之罪甚重 31/90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32/90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33/90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34/90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35/90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36/90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37/90 不可落狂慧 38/90 不可著空魔 39/90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40/90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41/90 拨无因果为魔说 42/90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43/90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44/90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45/90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46/90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47/90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48/90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49/90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50/90 不可约教而遗机 51/90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52/90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53/90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54/90 不可妄期圣证 55/90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56/90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57/90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58/90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59/90 学佛当具择法眼 60/90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61/90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62/90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63/90 法门须量力而修 64/90 勿欲为千古高人 65/90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66/90 邪魔惑世 67/90 扶乩绝非正法 68/90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69/90 外道大略之相 70/90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71/90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72/90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73/90 指归净土 74/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75/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76/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 77/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78/90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79/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80/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81/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82/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 83/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84/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 85/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86/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恭述本师德惠 87/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感应记 88/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89/90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90/9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