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选译

作者: 道原 分类: 佛学宝典

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曹溪惠能

原典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师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师辞去,直造黄梅之东禅①,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

翌日,邀师入室,征风幡之义。师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②。”即指坐下卢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

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③,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④。其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要归旧隐。”时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师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法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

然返曹溪,雨大法雨⑤,学者不下千数。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⑥,上智大根⑦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⑧,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⑨,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⑩,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师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师云:“善捏塑。”师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师真,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僧礼谢而去。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⑪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日。”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⑫,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讫,跏趺而化⑬。异香袭人,白虹属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时韶新两郡各修灵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时韶州刺史韦据撰碑。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塔中有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辩塑真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

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僧众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嘉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皇宋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德元年甲辰岁,凡二百九十二年矣。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胜纪。今于诸家传记中略录十人,谓之旁出。

注释

①黄梅之东禅:即蕲州黄梅东山禅寺,五祖弘忍在此弘化。

②肉身菩萨:即生身菩萨,由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譬喻凡胎俗骨修炼成的具有菩萨那样的道行和果报的人。

③名德:尊称,指有名誉、有德行之人。

④满分戒:具足戒的异名。

⑤雨大法雨:佛教大法能滋润芸芸众生的枯竭的心田,所以譬作大法雨。雨大法雨,指惠能返曹溪后大弘佛法,普度众生。

⑥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五灯会元·惠能章》作二乘“小见”。二乘指声闻、缘觉(佛教中通过听闻佛的言教或者观悟十二因缘等佛理而觉悟的二众弟子)。《法华经·譬喻品》以羊、鹿、牛三车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⑦上智大根:上乘的智慧、大乘的根机。

⑧善知识:善即对人有益,能引导人进入善道;知识就是知其心、识其形的意思。能化导众生顿悟自心佛性者,就称为善知识。这里用于句首,是对听法者的尊称。

⑨建立:指不必要的、人为的设造。

⑩种智:即佛的一切种智,佛的大智慧。

⑪早晚:指不定的时候。宋时的白话。

⑫伽蓝:僧伽蓝摩之略。寺院的通称。

⑬跏趺而化:亦称坐化。多用于僧人的死亡。跏趺是“结跏趺坐”的略称,佛教中坐禅的姿势,把两腿交叠,用足背压在另一条腿上或足上,足心朝上,分全跏和半跏两种。趺是足背的意思。

译文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世称六祖),俗姓卢。祖先是范阳(今河北)人,父名行瑫,武德年间(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谪官至南海(今广州),入了新州籍。惠能三岁丧父,是靠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的。长大后,家境贫困不堪,靠卖柴维持生计。有一天,惠能到集市去卖柴,忽听得一位顾客诵念《金刚经》,他心有灵犀,问那顾客:“这是什么经?从何处得来?”那顾客说:“是《金刚经》,从黄梅弘忍大师处得来。”惠能听说后便赶紧回家,告诉母亲自己将去为法寻师。安顿好母亲后,惠能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寻师求法之路程。

先是抵达韶州,结识了一位高尚慷慨之义士。义士名叫刘志略,待之甚善,两人结为至交。刘志略有姑,出家为尼,名无尽藏,经常诵念《涅槃经》。惠能初次听了此经,即为其解说经义。比丘尼手持经卷来问生字,惠能说:“我不识字,你请问义理。”比丘尼说:“你字尚且不识,如何能明白其中之义理呢?”惠能说:“佛法妙理,与文字无关。”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奇,告诉乡里长辈们:“惠能是得道之高人,不妨把他请来供养。”于是乡亲们都纷纷前来瞻礼惠能。附近原有一座宝林古寺,大家商议是否把惠能请来此古寺居住。在僧俗二界共同努力下,宝林古寺不久就焕然一新。惠能在此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忽然自言自语:“我离开母亲,目的是为了求大法,访名师,岂可在此贪图安逸,半途而废呢?”第二天惠能便出发,行至昌乐县西山石窟,遇见智远禅师。惠能向智远禅师参问,智远说:“我观你神色清爽,英姿挺拔,恐非等闲之辈。我这里不是你栖息之处,我听说西天(印度)来的菩提达磨把心印次第传于黄梅五祖,你可往那里参五祖求得大法。”惠能辞别了智远禅师,径直造访黄梅东山禅寺。那是唐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五祖弘忍大师与惠能相见后,见其对答契机,便暗暗赏识他。后来果然传衣付法给惠能。惠能得衣法后,遵师之命隐居在怀集、四会(今广东)等地。

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惠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出来弘法。起初,来到南海,正遇上印宗法师在法性寺讲《涅槃经》。惠能寄宿在廊庑间,习习晚风吹动刹幡,旁边有两位僧人为此争论,一僧说这是幡动,另僧说这是风动。两位僧人争论不休,却不曾契理,未得究竟。惠能上前说:“可容我无知俗流参预二位高论否?二位刚才争论是幡动还是风动,依我之见,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不过是你们自心在动。”印宗和尚恰好听到惠能此语,见一在家俗士居然有如此高见,非常惊异。

翌日,便邀请惠能入其室,再问那风幡之真义,惠能运用佛理来解释。印宗不觉肃然起敬,恭身施礼,说:“行者(带发修行者)定非寻常人物,请问谁是授业恩师?”惠能毫不隐瞒,向印宗等披露了他得法的缘由和经过。当印宗得知惠能得了五祖弘忍的真传后,便执弟子之礼,恭请惠能开示禅法大要。印宗指着惠能对大众说:“印宗虽出家受戒,实际仍是凡夫一个,而今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位卢居士,却是肉身菩萨。”印宗等于是请惠能出示五祖所传的表信的袈裟,让大众瞻仰和礼拜。

正月十五日那天,印宗法师会同当时几位名德,为惠能剃发。二月八日,惠能在法性寺智光律师那里受满分戒。其受戒的戒坛,即南朝宋求那跋陀三藏所设置。三藏悬记说:“以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在戒坛旁侧亲手种植两棵菩提树,对僧众说:“此后一百二十年,当有通达智慧之士,在此菩提树下,演最上乘法,度无量众生。”惠能受戒后,果然在此树下,大开东山法门,应验了求那跋陀和真谛的预言。第二年二月八日,惠能忽然对大家说:“我不愿在此居住,我要归曹溪宝林寺。”当时印宗率领僧俗共一千多人,前来为师送行。韶州刺史韦据又请惠能在城中大梵寺演说佛法,并授无相心地戒。门人记录惠能所说法要,编为《坛经》,广泛流行于世。

惠能返归曹溪后,开大禅门,雨大法雨,前来参学的人数不下千计。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唐中宗降诏说:“朕请慧安、神秀二位禅师来宫中供养,日理万机之余问及禅门真要。二位禅师都竭力推荐说:‘南方有惠能禅师,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法,不妨去问他。’今特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望师念朕一片诚心,见诏后速速赶赴京城。”惠能上表,以病为辞,婉言谢绝,但愿隐遁山林,不愿高居庙堂。薛简说:“京城一些禅师都说:‘若想通达佛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通过禅定而能得解脱,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不知惠能禅师所说禅法如何?”惠能说:“道由心悟,与坐无关。经中说:‘若见如来或坐或卧,这是行邪道而非正法。’为何?如来如来,既无所来,亦无所去。如此无生无灭,即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即是如来清净坐。可见,人生究竟、佛法真谛根本不是仅由坐禅所能证悟的。”薛简说:“弟子既不能请师同赴京城,皇上如果问起,如何回复使命?愿和尚慈悲,指示我禅法心要。”惠能说:“道无明暗之分,明暗相互依存;明相对暗说,有明而无暗,明也不存。”薛简说:“明喻智慧,暗犹烦恼。修道的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那么如何解脱生死轮回,出离无边苦海?”惠能说:“以智慧照破烦恼,这是二乘小儿之见,上乘大根却不如此。”薛简问:“什么是大乘见解?”惠能说:“从性上说,明与无明(暗),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所谓实性,处在凡愚而不减少,处在贤圣也不增加,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亦不执着于断常、来去以及中间、内外任何一边。既不生,亦不灭,即是性相如如。亘古而常新,历久而不衰,才称为永恒大道。”薛简问:“师说不生不灭,与外道有何差别?”惠能说:“外道所说不生不灭,是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生灭对立,水火不容,是灭等于不灭,此生又似无生。我所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本来无生无灭,生灭无二,这就是与外道不同的地方。至于你想了解我禅门心要,只要不思善不思恶,悟解了善恶虚寂无二之性,自然就证入了清净的心体,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妙用。”薛简蒙受惠能这番指教,豁然大悟。恭敬辞别了惠能,回归朝廷,表奏惠能禅师心要。

皇上阅奏后,良有所得,龙颜大悦,有诏谢惠能禅师,并赐摩衲袈裟、五百匹绢和一口宝钵等。十二月十九日,敕诏改宝林古刹为中兴寺。咸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又下令韶州刺史,重新崇饰宝林寺,并赐匾额与法泉寺,又赐惠能新州故居为国恩寺。

有一天,惠能对大众说:“各位善知识,你们都净心听我说法。你们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你们不要再怀疑,我告诉你们除此心外,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立,都是本心生万种法。所以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各位若想获得佛的大智慧,首先必须通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什么是一相三昧?对一切事物能够不执着其表象,不为其表象所迷惑,而产生爱憎分别之妄情;亦不考虑其利益如何、成败如何等等,能够始终保持自心的明净和恬适,使此心恒常处在虚融淡泊的状态,这就是所谓‘一相三昧’。什么是一行三昧呢?在任何地方,无论行住坐卧,都能保持心的自然质朴(直心),不失其纯洁无邪,成为嚣嚣尘世的一块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人们若具备了这种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好比大地孕育种子,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则也能获得佛的一切种智(大智慧),得到解脱。我今天的说法,犹如时雨滋润大地,各位的自心佛性譬诸种子,但愿萌芽破土,开菩提之觉花,成佛、菩萨之妙果。”

唐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惠能对徒众说:“我愧受五祖弘忍大师衣法,而今我只为你们说法,就不传其衣了。因为衣只是表信,而各位对我禅教信心显然已经淳熟。各位既坚定不疑,足以承当我弘法利生的事业,传衣与否就不是重要的了。现听我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惠能说法偈之后,又说:“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心法清净,亦不可执着。如果执着于观心清净或者使心顽空,仍不得其法。因为此心本来就清净,本无可取舍,大家各自努力,随缘去吧!”惠能说法利生达四十年。这年七月六日,惠能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催促正在建造的报恩塔加紧施工。这时有一位蜀地来的僧人,名叫方辩,来向惠能参礼,自称擅长塑像。惠能严肃地说:“试为我塑塑看。”方辩不解其意,不一会儿就塑出惠能真像,仅七寸高,曲尽其妙,巧夺天工。惠能观像后却对方辩说:“你虽通塑像,但不悟佛性。佛性本自有之,非捏塑而成。”惠能命人酬谢方辩衣物,方辩礼谢而去。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一日,惠能对门人说:“我要回新州故居,你们快去为我准备船只。”门人听说师父要离去,都恋恋不舍,设法挽留。惠能说:“诸佛来到世间都免不了要涅槃,有来必去乃理所当然。父母赋予我躯体形骸,我最终必还之以父母之所。”门人说:“师父这一去,不知何时能重回到我们中间?”惠能说:“叶落归根,来时无日。”又问:“师父法眼为何人所得?”惠能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以后不知还有什么劫难?”惠能说:“我灭世后五六年,会有一人来偷取我的首级。各位请听我悬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说:“我去后七十年,当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盛弘我禅法,宣扬我宗旨,昌隆我法嗣。”惠能说完,即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薰香,跏趺而化。当时异香袭人,白虹贯地。那是本年八月三日。

惠能入灭后,韶州、新州两地均修灵塔,纪念大师,僧俗二界竟不能决定其遗体归放哪处为好。于是两州刺史共同焚香,以袅袅香烟飘向何方为大师灵体之归所。结果香烟腾涌而上,直贯曹溪。这样,十一月十三日,大师遗体入了韶州所修灵塔,世寿七十六。韶州刺史韦据撰写了碑文。其门人考虑到师父的取首悬记,便用铁皮包裹师颈,使其坚固不易割取。塔中同葬的物品有达磨所传的表信的袈裟、中宗所赐的摩衲和宝钵,以及蜀僧方辩的惠能塑真等等。主塔有侍者专门看守。

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时,忽听得灵塔中传出拉铁索的声音,众僧从睡梦中惊起。待赶来时,发现贼人已逃去,师颈有伤痕。众僧把这事通报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都派人缉拿盗贼。本月五日在石角村把贼人捕获,带到韶州有司衙门审问,方知贼人姓张名净满,是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受新罗(今朝鲜)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钱,来窃取六祖大师的首级回海东供养。柳刺史听到供状,没有急于加刑,亲身来至曹溪,询问惠能高足令韬禅师的意见,该当如何处置那贼以了断此案。令韬说:“若以国法论,理当诛灭此贼;但佛教以慈悲为本,佛面前冤亲平等。况且,他求大师首级也只是为了回乡供养,这实际上也是弘扬佛法,因而其罪可恕矣。”柳刺史闻听,感叹道:“今天才知佛门广大无边,果不其然。”于是赦免了贼人。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唐肃宗派遣使臣来到曹溪,请大师衣钵至宫廷供养。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唐代宗梦见六祖大师来请衣钵回曹溪。七日,代宗下诏杨瑊刺史说:“朕梦感惠能禅师请回衣钵,今派镇国大将军刘崇景完璧归赵。朕视之为国宝,卿等亦当以国宝严加守护之,勿令遗坠。”以后这衣钵又三番两次被人偷去,但都不远而获,这样的情况大致有四次。唐宪宗谥之为大鉴禅师,为其塔取名曰元和灵照。

大宋开宝初(公元九六八年),王师平定南海,刘氏残兵负隅顽抗,师之塔庙化为灰烬,然其真身为守塔僧保护,而丝毫不损。后来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门,又重修曹溪庙宇,壮丽大师金身。大师自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癸丑岁入灭,至今景德元年甲辰岁,计有二百九十二年了。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统法嗣外,其余藏名匿迹者,不可胜记。今从诸家传记中略录十人,称为旁出。

青原行思

原典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本州安城人也,姓刘氏。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后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

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①,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师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曰:“和尚百年②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坐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坐③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静居。师问曰:“子何方而来?”迁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④足矣。”迁又问:“和尚出岭多少时?”师曰:“我却不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吗?”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沉沦,不慕诸圣解脱。”让便休。迁回至静居,师问曰:“子去未久,送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师曰:“作么生?”迁举前话了,却云:“发时蒙和尚许鈯斧子,便请取。”师垂一足,迁礼拜。寻辞往南岳。

荷泽神会来参,师问曰:“什么处来?”会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已。师曰:“犹滞瓦砾在。”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师曰:“设有与汝向什么处着?”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⑤。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注释

①山门:即寺院的外门。凡寺院必在山林,故称寺院之门为山门。又,寺院全体亦称山门。这里说“衣法留镇山门”,指后者。

②百年:俗称人的死亡为“打百年”。

③第一坐:即一堂僧众的首座、上座。

④麟:古代指麟、凤、龟、龙为“四灵”,都是稀有罕见而充满灵性的动物。

⑤跏趺而逝:参见《惠能章》注⑬。僧人中有许多这样坐着涅槃,亦有站着逝世的,或者谈笑而亡的。白居易曾有在家出家诗,“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反映了这种修禅者的坐法在中唐之普及。

译文

行思禅师居吉州青原山,本州安城(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刘。幼年出家,每当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佛道,他常默然无声而心领神会。后来听说曹溪惠能禅门大开,法席颇盛,就前往参礼。行思问六祖惠能:“怎样修行才能不落阶次呢?”六祖反问他:“你曾做何修行呢?”行思答:“既不为俗谛,亦不求圣谛。”六祖说:“那你落何阶次呢?”行思说:“圣谛尚且不求,何阶次之有呢?”由此,六祖对行思深为器重。六祖会下学徒济济,而行思居其上首,这就像二祖慧可虽默然无言而少林达磨说他得其心髓。

有一天,六祖对行思说:“从少林达磨以来,衣法双行,代代相传。衣以表信,法为心印。我今传法得人,所担心的倒不是不信,想我受五祖传衣以来,遭受了如此多劫难,再不希望后代为此衣争相竞夺、钩心斗角了。此衣今就留镇山门,你只须禀我宗旨,去分化一方,不使我慧命断绝,为师就放心了。”行思既得六祖传法,便往吉州青原山居静居寺。

六祖将要入灭的时候,有位叫希迁的沙弥来问说:“和尚打百年后,不知希迁当依附何人?”六祖告诉他:“寻思去。”及至六祖谢世后,希迁便经常在僻静之处端坐沉思,寂若忘生。首座问他:“六祖已入灭,空坐做什么?”希迁说:“我禀师遗命,正在寻思呢!”首座说:“你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青原山行化,你因缘契会当在那里,六祖大师讲得非常明白,你却还执迷不悟。”希迁一下子被首座言语点醒,便礼拜六祖灵塔,直往静居寺参见行思师兄。会面后,行思问他:“从何方而来?”希迁说:“从曹溪来。”行思说:“从曹溪得到什么东西来呢?”希迁说:“我从曹溪得到的东西,在未到曹溪时亦不曾失去。”行思说:“既不曾失去,那你何必去曹溪呢?”希迁说:“若不到曹溪,怎知道不曾失去呢?”希迁又问:“曹溪六祖大师还认识和尚吗?”行思说:“你今还认识我吗?”希迁说:“认识又如何能认识呢?”通过与希迁的对答,行思不由得赞叹其机锋敏捷:“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希迁又问:“和尚离开曹溪有多久了?”行思说:“我却不知你什么时候离开曹溪的?”希迁说:“希迁不从曹溪来。”行思说:“我不仅知你来处,而且知你去处呢。”至此,希迁赶忙拦住话头,说:“和尚不愧为我师兄,且莫造次。”不让行思说破。

另有一天,行思重拾话头,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希迁说:“曹溪。”行思便举起手中拂子说:“曹溪还有这个吗?”希迁说:“不但曹溪没有,连西天亦没有。”行思说:“你莫非到过西天?”希迁说:“若到西天,那就有了。”行思批道:“不通,请重新说。”希迁说:“和尚亦须稍微开示一些,不能全依赖学人(自悟)。”行思说:“我不敢这样做,我恐怕以后无人直下承当。”

行思于是派希迁送一封书信给南岳怀让和尚,说:“你把书信送达后,速回我处,我有把鈯斧子,要送给你开山。”希迁至南岳后,先未呈书信,便问怀让:“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这时如何?”怀让说:“呀,你问得太高深了,为什么不问得浅显明白些呢?”希迁说:“宁可永劫在生死海中轮回,不慕诸圣先贤获得虚幻的解脱。”怀让罢休,希迁便回至静居寺。行思问他:“你去了没有多久,书信送到了吗?”希迁说:“信亦不通,书亦不达。”行思问:“怎么回事?”希迁就把与怀让的对话转述了一遍,说完,却问行思:“记得我出发时,蒙和尚厚爱,答应给我鈯斧子镇山,现在请给我吧。”行思垂下一足,希迁便上前礼拜。不久,希迁辞别行思,往南岳另辟道场。

荷泽神会亦曾来行思处参禅,行思仍问:“从什么地方来?”神会说:“从曹溪来。”行思说:“曹溪意旨如何呢?”神会仅仅抖擞了一下身子,作为回答。行思说:“你身上好像带了许多瓦砾一样。”神会说:“和尚这里莫非有真金给我吗?”行思说:“如果有,你往哪里放呢?”

此外,还有僧人来问:“什么是佛法大意?”行思说:“庐陵米作什么价?”

行思付法石头希迁后,在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〇年)庚辰岁十二月十三日,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之为弘济禅师,塔名曰归真。

南岳怀让

原典

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①出家。受具之后,习毗尼藏②。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时同学坦然知师志高迈,劝师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并在汝心,不须速说。”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③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④。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师入室弟子总有六人,师各印可云:“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后马大师阐化于江西,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众无对。因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⑤后,三十年不曾阙盐酱吃⑥。’”师然之。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敕谥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

注释

①律师:佛教把研究律藏的称为律师,把讲习经论的称为法师,把专习禅法的称为禅师。

②毗尼藏:即律藏,指如来所说的戒律经典。毗尼是旧译。

③大德:原来是称佛的名号,现用于僧人间客气的称呼;一般指僧中贤彦、行满位高者。

④醍醐: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五味之中算第一。佛教用来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最高佛法。

⑤胡乱:胡言乱语。

⑥三十年不曾阙盐酱吃:马祖以此告诉来人,自从开法后不曾门庭冷落。

译文

南岳怀让禅师,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十五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受具足戒之后,研习律藏经典。有一天,自思自叹,说:“出家人当学天上人间最上乘法。”当时有一位名叫坦然的同学,素知怀让志气高迈,便劝他去拜谒嵩山老安和尚。老安和尚给他启发,指点他直往曹溪六祖那里参禅。六祖问:“从什么地方来?”怀让说:“从嵩山来。”六祖说:“什么东西从那里来?”怀让说:“你说它似某个东西,你就偏离了它。”六祖说:“这个东西还可修行证悟吗?”怀让说:“修行证悟未尝不可,污染就不行了。”六祖说:“正是这不污染,才是诸佛之本怀。关于这一点,你我所见略同。西天(印度)般若多罗尊者曾预言:‘你足下将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你心明白就是,不可过早说出,泄露天机。”怀让受六祖教示,心领神会,豁然开朗。于是追随六祖,执弟子礼,勤谨服侍,达十五年。在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

唐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有一位沙门,名叫道一,住在衡岳传法院,常整天坐禅。怀让见他气宇不凡,心知是个人才,就设法开导他。怀让问道一:“你整天坐禅,是为了什么?”道一说:“为成佛。”怀让于是找来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大惑不解地问:“你磨砖干什么?”怀让说:“我想把砖磨成镜。”道一说:“这样的砖头岂能磨成镜?”怀让接口说:“那么你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心动,于是请教怀让:“如何才能成佛?”怀让说:“譬如牛拉车,车不行,是打车,还是打牛?”道一一时无语。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说是学坐禅,而禅并不在坐卧;若说是学坐佛,而佛又无定相。你若是执着于坐相,便永远见不着大道。禅本来就是不落有无、不取不舍的,因此你若欲从坐禅成佛,即是扼杀佛,与佛更远。求道当不拘于形式,心悟即可成佛。”道一聆听怀让禅师谆谆教诲,如醍醐灌顶,欣喜不已,上前礼拜,并问:“如何用心才契合无相三昧?”怀让说:“你学心地法门,好比下种大地,我说禅门法要,譬如天降甘霖。你因缘契合,自然见道开悟。”道一又问:“道非色相(有形物),如何能见呢?”怀让说:“心地法眼能见,无相三昧亦然。”道一再问:“道有成有坏吗?”怀让说:“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见道。你听我法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闻听此偈,茅塞顿开,心意超然。之后,在怀让身边侍奉十年,日臻玄奥之境。怀让禅师入室弟子共有六人,禅师分别以眉、眼、耳、鼻、舌、心加以印可,各有所长。得其眉者善威仪(常浩),得其眼者善顾盼(智达),得其耳者善听理(坦然),得其鼻者善知气(神照),得其舌者善谈说(严峻),得其心印者,即是马祖道一。怀让说:“得我心善古今。”又说:“一切法都从心起,心既无所生,法亦就不复存在。若悟此心地法门,所作所为即通达无碍。如果不是上乘根器者,切记谨慎言辞,不必多言。”

后来马大师阐法弘化于江西,怀让问众僧:“道一已开门说法了吗?”有僧说:“已经为众说法了。”怀让禅师说:“可总是不见人传个什么消息来。”众僧无语。怀让于是派一僧去江西,说:“你等他上堂说法时,但问他干什么事,你把他说的话记下来告诉我。”那僧至江西后一如怀让吩咐的行事。回来后对怀让禅师说:“马祖禅师说:‘自从胡乱(胡言乱语)后,这三十年来不曾阙盐酱吃。’”怀让禅师心以为然。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八月十一日,怀让禅师在衡岳圆寂,谥为大慧禅师,塔名曰最胜轮。

永嘉玄觉

原典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岁①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②中常冥禅观③。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

初到,振锡④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⑤?”师曰:“生死事大⑥,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⑦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策公乃留,师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凑⑧。

号真觉大师,著《证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庆州刺史魏靖缉而序之,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并盛行于世。

注释

①丱岁:童年。丱,形容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②四威仪:指行、住、坐、卧。

③禅观:禅智(慧)。观,达观真理,智的别名。

④振锡:锡即锡杖。佛家行必持锡杖,一般杖头安环铃,振动发出锡的声音;可作驱虫用,亦可到人家化缘作声警觉,以免敲打门扇,彰显僧人之德。

⑤我慢:梵文Asmimāna的意译,即自高自大。

⑥生死事大:佛教把生死之事看得很重,意思是说要从生死苦海解脱出来,其他都属次要而不容顾及。

⑦仁者:呼人时的敬称,多称在家居士。

⑧辐凑: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辐,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或钢条。毂,车轮的中心部分。

译文

玄觉禅师是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俗姓戴。童年出家。曾博览佛典三藏,精研天台止观圆妙法门,常在行、住、坐、卧中冥心禅观。后来在左溪玄朗禅师激励下,与东阳玄策禅师结伴,两人同去参见六祖惠能。

初到曹溪,玄觉并不行僧家礼数,而是先拄着锡杖,提着净瓶,围绕六祖转了三圈,尔后卓然而立。六祖说:“出家人应该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大德从何方来,为何如此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说:“为何不体取无生,了达无速呢?”玄觉说:“体取即无生,了达本无速。”六祖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此。”当时,在场僧众见六祖对一初出道的人加以印可,都惊愕不已。至此,玄觉才向六祖恭敬施礼。然而过不多久,就要告辞。六祖说:“怎么这么快就走呢?”玄觉说:“我根本就没有行动,谈何快慢呢?”六祖说:“谁知你本就没有行动呢?”玄觉说:“你自己头脑里对行动与没有行动做出了分别。”六祖说:“你很精通无生之意。”玄觉寸步不让说:“无生岂有意吗?”六祖说:“无意谁来分别?”玄觉说:“分别亦非意。”六祖赞叹说:“善哉,善哉!”于是玄觉留下住了一宿,时人由此称之为“一宿觉”。第二天,玄觉下山,回至温江,参禅者集聚很多。

玄觉禅师,又号真觉大师,著有《证道歌》一首。还有自浅至深阐述禅宗悟修圆旨的心要诸篇,庆州刺史魏靖辑而序之,成十篇,目为《永嘉集》,一并盛行于世。

荷泽神会

原典

西京①荷泽神会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②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遮沙弥争合取次语?”便以杖打。师于杖下思维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原,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本原’‘佛性’。”师礼拜而退。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龙中却归曹溪。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③,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④。乃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一日,乡信至,报二亲亡。师入堂,白槌⑤曰:“父母俱丧,请大众来念摩诃般若。”众才集,师便打槌曰:“劳烦大众。”

师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寿七十五。二年,建塔于洛京⑥龙门。敕于塔所置宝应寺。大歷⑦五年,赐号真宗般若传法之堂。七年,又赐般若大师之塔。

注释

①西京:古代从后汉以洛阳为都起,即称古都长安为西京,洛阳则是东京。唐代亦以长安为西京。五代晋、汉、周却以洛阳为西京,北宋沿袭此称。此处当指洛阳。

②知识:朋友的异名,称呼人的敬辞。从为人方面来说的,并非多智博识的意思。又称善知识,引人入于善处。参见《惠能章》注⑧。

③荆吴:地名,指长江流域中下游一带。

④秦洛:指关中、洛阳一带。

⑤白槌:禅林中开堂而禀告大众事情称为白槌。说事之前先打槌一下以使安静,结束时又打一下称为结槌。槌是一种木器。

⑥洛京:洛阳。

⑦大歷:唐代宗年号“大历”,此年号讹误,应为“大曆”。

译文

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襄阳(今湖北)人,俗姓高。十四岁为沙弥,去曹溪参谒六祖惠能。六祖问他:“你远道而来,千辛万苦,将你本体亦带来了吗?你若有本体,就该识其主,你试着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体,见性即识主。”六祖说:“这沙弥胡言乱语,说大话。”便以禅杖打神会。神会在禅杖下思索道:“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幸相遇,岂能怜惜区区性命?”自此,神会留下充当侍者。

另一天,六祖告诉僧众:“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位有谁识得吗?”神会出来回答说:“那是诸佛之本原,神会之佛性。”六祖说:“我跟你们说无名无字,你怎么还说‘本原’‘佛性’呢?”神会惭愧,行礼退下。不久往西京(洛阳)受戒。唐景龙年间(公元七〇七—七一〇年),又返还曹溪。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在荆、吴一带逐渐湮没,而神秀在秦、洛等地盛极一时。神会于是北上洛阳,争正统,定宗旨。天宝四年(公元七四五年),神会平定二宗,禅宗始有南、北宗之分(南方惠能顿宗、北地神秀渐教)。神会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

一天,家乡信使报告说,双亲亡故。神会禅师进入禅堂,打槌鼓,召集僧众说:“父母俱丧,今请大家来念‘摩诃般若’。”大众才集齐,神会又打槌说:“劳烦大众。”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五月十三日深夜,神会禅师安然而逝,俗寿七十五。第二年,在洛京(洛阳)龙门建塔,又在塔所敕造宝应寺。大历五年(公元七七〇年),赐号为真宗般若传法堂。七年,又赐名般若大师塔。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