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要

作者: 欧阳竟无 分类: 佛学宝典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十七衆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舍而行乞食.

  旣得食已非時而噉.[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言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言食者謂是時藥可噉嚼物。

  於非時作非時想疑若噉咽時便得墮罪.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時與非時作時想

  者無犯。若有病緣醫人遣非時食麨食肉者.應取牛糞中穀麥磨以爲麨與彼令食.

  犲糞中肉非時聽噉.若此等物病猶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應於屏處隨所須食

  而授與之。贍部洲人向餘三洲及往天上. 應依本處時量而食。頗有無病苾芻在南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長貪招譏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贍部非時食噉得無罪耶.有.謂東西兩洲苾芻來此依彼時分而食。

  應知食時所有行法。若大衆多於日時候難可知者.佛言食時欲至先鳴健稚.長打

  一通更打三搥總名三下.衆旣聞已各淨洗浴.及諸大衆共浴尊像.有病苾芻卽應

  請食.授事苾芻亦聽先噉。次打三通更打三下總名長打.大衆方食。若聲小不聞.應

  打大鼓或吹雙蠡。凡讀經浴像及洗浴時.皆打三下。打健稚法復有五種.若常集衆

  者長打三通大打三下.若寺家營作長打三通大打兩下.若苾芻死長打一通漸細

  便絕.若坐禪處應搖錫杖警覺時衆.若遭賊時欲令人覺任打多少。大衆集會行食

  難者.隨處分坐.於上座前各安飲食。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檢校人隨行觀察。若行

  食人少檢校.苾芻受取飲食應可共行.不得兩人同一盤食.若於行路無器可求共

  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聽.苾芻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後同食。若有淨人須與食

  者應遙擲與.若眷屬久離相遇心喜欲同食者屏處共食。準求寂法.苾芻惟著下裙

  上無衣者不應噉食.若病羸老上著小僧脚[止*奇]或貫偃帶屏處而食.若此亦不能著

  ********************

  者隨時將息但著下裙屏處而食。若金銀水精及瑠璃器並不應用.若在天龍藥叉

  所居之處無器可求隨意用食。若食時衆人坐定未唱時至不應行食.乃至一匕鹽

  亦不應受.受者得越法罪。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應教。噉食之

  時不應隨情輒索飲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壯者隨意取生.設有須索應小

  作聲。食時踞坐好整威儀不應顧視.當生厭想住於正念無掉亂心然後方食.若異

  此者得越法罪。若食了時所有餘食不應輒棄.應與父母等.若俗男女來乞食時應

  自防心隨有而惠.若傍生類應施一掬。安鉢草葉不應足蹈.不脫鞋屨亦不應食.若

  是病人恐身有損應踏皮革屣上。若食脆鞕餅果不應作聲應須潤濕.薄粥歠欱不

  得作聲.若蘿菔等擘破應食。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潄旣了應復本座爲說施頌.說

  施頌時若聞聲者卽不應食.若恐時過食亦無犯.或聽一兩伽他然後更食。爲上座

  者常應觀察上中下座勿令怱遽食不飽足.若食了時取一掬食以水洗之隨意而

  棄以施傍生。若有施主來請僧時應先行籌知數方報.臨到食時更有客來或於數

  ********************

  內有人他行應報施主.若臨食時欲出行者應留待食然後聽去.若多客來飲食少

  者上座應令平等而與.若食多者隨彼施主多少行之。若大衆食了施頌復訖應住

  少時觀望.施主若欲聞法應爲宣說.若無心者隨意而去。苾芻食訖皆應誦念一兩

  伽他報施主恩.亦不應發邪惡之願.爲斷煩惱求解脫故。如上所說不依行者咸得

  惡作。

  食曾觸食學處第三十八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乞食而食.所有餘食遂卽暴乾.風雨之時水

  漬而食.[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曾經觸者謂是自手先曾執捉.或留經夜擬自噉食。

  然曾經觸有其二種.一謂中前從他受得齊日中時.二謂中後受得齊初夜時.過此

  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若不受而觸齊時分內食者得惡作罪.是名輒觸。若過

  注:

  [一]原刻此句作由此非法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時分又得曾觸.波逸底迦。曾觸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在北洲曾觸

  輒觸不受並皆無犯.由彼於物無彼我心.或於彼取向餘處者亦無有犯。若苾芻於

  三處有曾觸過.謂由僧祇及由苾芻幷授學人.若苾芻尼於四處有曾觸過.謂式叉

  摩拏以爲第四。望二種人無曾觸過.一無羞恥人謂不畏罪.二有羞慚忘失正念。若

  於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與彼.欲至食時還有望心得一惡作.食得墮罪.有望心與

  無望而食但得惡作.無望而與有望而食惟得墮罪.俱無希望食之無犯。若曾觸鉢

  匙盞鉢帒幷支伐羅水瓶錫杖乃至戶鑰相染觸物及以觸口觸手而飲噉者.咸得

  墮罪。苾芻若欲飲水噉食.時與非時皆須以水再三潄口方可飲噉.若不爾者得惡

  作罪。若是病人無可得處.曾觸穌等食亦無罪。瀉水乳時流注向下承之以器與觸

  食相連.苾芻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無犯。在路行時所有糧食若求寂等力

  弱無堪不能持者.應以繩繫令彼持繩方爲擎舉及以扶下.並皆無犯。或令彼持繩

  暫爲擎食令其憩息.彼緣賊怖棄食逃走.可自持行無觸宿過。若越河澗無餘可求.

  ********************

  亦遣持繩共擎而渡.若此兩人無方得濟.獨持而渡此亦非犯。僧祗米穀以車運載.

  若車欲覆應共扶正.若病苾芻須乘此車者應避軾邊.若乘船者應避柂處。曬穀米

  等有難緣來.若無人者應自收內.若行險路無人可求.若有食糧應自持去。所到之

  處換易而食.必無換人分爲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圓人.持餘一分共易而食.此亦無

  者應一日中斷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隨意

  飽食。若其糧食中途罄絕.見有飲食無未近圓人可令授者.縱不作淨及以不受.或

  自上樹打果而食.並開無犯。若僧伽鎗鑊內煎穌乳等.涌沸流溢無人可使.應自撓

  攪勿令棄失。若苾芻曬暴藥等.難至無人.設自擎舉無觸宿罪。凡因難事所有開緣.

  至無難時皆不應作。若穌瓶等謂是煑染瓶器誤觸著者無犯.若錯持此瓶欲上閣

  者.若未半閣道應放置地.若行過半卽應擎出。凡飲非時漿先須洗手潄口令淨然

  後飲之.若異此者得惡作罪。然於口中常含津觸.欲求極淨此故無緣.應以澡豆及

  瞿摩等和水揩脣周徧令淨.再三水潄.飲時非犯。若鉢中有隙者應再三洗之而用.

  ********************

  若盛熱食有膩浮上者無犯。若鉢隙中有宿餅粒.應擿去之水滌再三.設有餘津食

  皆無犯。苾芻及尼各有觸宿.兩相換用者聽食。若苾芻尼所有飲食苾芻爲舉作彼

  物心.尼將施時得食。境想六句.準上應思。

  不受食學處第三十九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多住深摩舍那處.有諸俗人祠祭先靈所有

  食飲自取而食.時俗譏謗云食人肉.惡聲流布法衆慚恥.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旣有

  授人堪爲明證.是時六衆受與不受並皆取食.[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不受者謂不從授學人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幷諸俗類而受得也.若猿

  猴熊羆有智知受非受受者此亦成受。

  受法有四.一須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盤等置地手承一邊。復有五種.一身授

  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謂有方國嫌惡苾芻作漫荼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其非法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羅置鉢於上.遙而指授遣置其中。復有五種受法.一仰手受二[一]以牀受三木枮受四

  衣角受五安鉢中受。有五種不成受.謂在界外若遙遠處若在傍邊若在背後或時

  合手.與此相違便成受法。時有施主持諸供食列在衆前本心擬施.家中火起棄食

  往救無人授食.時將欲過.佛言應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墮中.若

  有淨人更令其授.必無授者撥去食之。若汁墮中.多卻方食。若先受得小兒來觸.更

  受方食。有五種塵.觸塵非觸塵淨塵不淨塵及以微塵.若可了知應須更受。復有五

  塵.飲食衣華及以果塵.咸須受食。凡欲受食先須用心或置鉢中或承以葉.遣令置

  此遂墮餘處.更受方食。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

  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

  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

  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蒲萄及蘡[薁-米+采]子或

  以麨團內濁水中水卽澄清方堪飲用.若鹹水鹻鹵水堪爲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

  注:

  [一]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

  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

  轆轤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爲難開不應常用。有五瓶瓨.

  謂盛大小便及貯酒器此不應用應遠棄之.盛穌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

  時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若鉢中盛飯有鳥來啄.去觜四邊隨意而食.穢處

  [虫*倉]蠅觸食非犯。諸盛水瓨應用甎木爲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

  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黄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

  或此亦無蹲居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時

  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

  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

  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於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芻於前生

  中曾作毒虵.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然棄齒

  木及洟唾等應於屏處再三彈指謦欬然後方棄.若常行處若是淨地若好樹邊少

  ********************

  在老前咸非嚼處。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

  若無者應臨水竇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後徐徐揩齒齗牙皆使周徧。次用刮舌篦

  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鍮石銅鐵.除諸寶物餘皆聽作.若無篦者

  應擘齒木爲兩片已更互相揩準前應用.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乾牛糞淨洗口

  唇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潄.口內食津不應輒咽。

  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或復生疑咸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行食人少.俗家

  穌蜜等瓶如法受已苾芻應行.若僧家器物則不應觸。行餅果等所有筐籠苾芻先

  受俗人後捉.如其欲放苾芻在前俗人在後.苾芻行時先已成受.俗人與者是新受

  得。諸有新果分爲三色謂上中下.行時間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墮向餘處.齊手及

  處自取而食此已成受.如若更遠重應受之。

  索美食學處第四十

  佛在劫畢羅筏窣覩國.時六衆苾芻受大名施主請.旣至宅已見其所設無堪食者

  ********************

  遂詣餘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飽足食已.還至其舍更不能食因生譏議.[一]事惱同前

  制斯學處。

  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穌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爲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他家者非親族[二]也乞者他不先許。

  無病而乞無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惡作罪.無病從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時無

  犯.有病從乞無病而食乞時無犯食得墮罪.第四無犯。若乞食時欲得餘物者.他持

  食與報言姊妹我飯已足.若彼問言更何所須者卽便隨情所欲.從乞者無犯。若彼

  施主告苾芻曰有所須者隨意可索.或乞酪漿彼便施酪.或從天龍藥叉舍乞求.皆

  [三]無犯。

  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舍. 無服.往觀軍. 兩夜.覿遊兵.  打.擬.覆麤罪。

  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加.

  [二]藏本次釋爲己云.爲他無犯.

  [三]藏本次有總攝一段.

  ********************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衆生命故.[一]由用水事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內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鉢等。前之學處爲

  營作故局澆泥草.今此通論隨何受用。

  若苾芻以貪瞋等心或由忘念或由渴乏受用蟲水不問多少.或觀不觀有蟲無蟲

  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飲一掬便得墮罪。有說隨以瓶等取

  水之時若用盡者方得墮罪.若起心欲取得責心惡作.已起方便得對說惡作.諸墮

  罪處類此應知。始終忘觀亦得惡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有說於無蟲水作有蟲

  想亦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

  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齊幾許時應觀其水.謂六牛竹車迴轉之頃.或心

  淨已來觀知無蟲設不濾漉飲亦無犯.不觀不濾咸不合用。應知濾物有其五種.一

  謂方羅二謂法瓶三君[二]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若苾芻無濾羅等不應往餘村餘

  注:

  [一]此八字依麗刻及藏本加.

  [二]原刻作特.今依麗刻改.

  ********************

  寺齊三拘盧舍.若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者無犯.謂知彼僧祇恆有淨水.若於

  河井先知無蟲.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羅而去.然共行時應問彼云羅共用不.或至

  别路或爾迴還能與我羅獨持去不.如其許者可共俱往.若不爾者不應共去.若不

  問者得惡作罪。若順河流齊五拘盧舍.若不流河齊三拘盧舍.雖無濾羅去亦無犯。

  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舍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别河入.若不流

  水及逆流水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有五種淨水.一僧伽淨二别人淨三濾羅淨

  四涌波淨五井水淨.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

  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受用。若取水時手捉濾羅久生勞倦.

  應用三股立拒羅繫兩邊。若水駛不停蟲多悶死.應於羅中安沙若牛糞末承之令

  住。若作瓦椀銅椀.緣穿三孔各安繩鎖繫在三竿.其水羅角置之椀內.下以盆器而

  承其水。瓨內觀蟲必須器滿.若觀水時蟲細難見.應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旣訖羅

  置椀中.若近河池就彼傾覆.必居原陸可放井中.不得懸虚羅翻井上令蟲悶絕或

  ********************

  致損生。[一]應爲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兩鼻繫以雙繩.羅覆此中淨水澆瀝.慇懃

  觀察知無蟲已.正沉井內翻底拔之.再三縱沒勿令蟲在。羅須淨洗曬暴令乾.若羅

  易壞者應以銅鐵瓦器底安華孔.闊三四指高兩三指.以絹或疊繩急繫之。若於寺

  中安僧伽水瓨.應在便處幷安木牀或爲甎座.常應淨潔.時時應以茅草洗[二]刷勿令

  垢穢.若有臭氣於陰處曬乾.若不淨手不應輒觸。若有飲緣須將去者.或銅瓦椀或

  於葉內持去。其行水人須著淨服.勿以宿觸衣裳觸其瓨器.諸小苾芻亦聽行水。若

  有俗家來借瓨器.應與故者不可與新.苾芻借時隨意而與。應以一房用貯器物.銅

  器若少應共處安.如其多者别置一庫。〈其放生罐一繩亦得承水之椀或置羅中〉

  有食家強坐學處第四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善解逆相預識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卽爲

  女說法而妨礙之.由[三]詣俗家爲婬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注:

  [一]原刻下衍罐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作制.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向.今依麗刻改.

  ********************

  言知者識彼人心欲行交會.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謂男女行交會時

  更相受用故名有食。強安坐者不問舍主自縱己心故云強也。

  此中犯者.爲彼男女各有婬心契合.此時欲行交會.苾芻染心強爲說法以妨其事

  令他瞋恨.在座坐時便得墮罪。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若天女及半擇迦等咸得惡

  作.爲賊所逐避難潛形無婬染心者無犯。

  有食家強立學處第四十三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前入俗舍.居門扇後自隱其身觀行惡法.彼

  人知已遂便譏罵.由詣[一]俗家及婬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言屏處者謂惟有二人。

  前隨屏露以坐爲儀.此但據屏以立爲事.乃至少時卽得本罪.若有難緣同前非犯。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第四十四

  注:

  [一]原刻作他.今依麗刻改.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阿難陀苾芻飯食已訖卽以殘食與二無衣女人.彼之

  二女一老一少.不審觀察老與一餅少者與二.老母語少者言彼與二餅意有所求.

  汝今宜應備辦待之.由外道事[一]譏嫌待緣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言無衣者謂露形外道也.言及餘外道者總收餘類。自手與者謂親自手決心施與。

  此中犯者.謂是露形等外道男女受者現前苾芻授與.或墮手內或落器中者波逸

  底迦.若未墮時得惡作罪。由自手與彼生憍慢無羞慚故.若不現前或時棄地.先出

  其分後方食者咸得惡作。境想六句.如上應知。若宗親若病苦與時無犯。若欲出家

  與其共住.如廣文說。

  觀軍學處第四十五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嚴整軍旅將欲征討.時六衆苾芻輒往觀察.此

  由觀軍事[二]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注:

  [一]原刻此句作長物譏嫌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情亂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欲將鬬戰也.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

  此中犯者.去寺不遠有大軍衆.嚴整師旅欲校兵旗苾芻往觀.假使不校爲校而觀.

  初見之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得多惡作。若觀天龍阿蘇羅等軍亦得惡作.乃至故

  心觀鶉等鬬竝惡作罪。境想同前。不犯者.若賊軍欲至須往觀望知其遠近.若乞食

  遇見.若軍營近路.若軍來寺中.若有難緣.縱觀見時無犯。

  軍中過二宿學處第四十六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勑命軍旅.六衆見已遂久停留.[一]事惱同前制斯

  學處。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者.相去不遠有整兵軍.苾芻有緣受請詣彼.或有衣利引起貪心.而彼軍營

  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觀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亦多惡作。

  注:

  [一]原刻此句作由觀軍事及掉亂心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不犯者.若爲王等之所拘礙若餘難事者無犯。

  動亂兵軍學處第四十七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詣整兵軍所動亂兵戈.象馬逃奔令軍慴怖.

  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若看布陣[一]散兵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謂是裝束臨將戰時.言先旗者四種旗中見先引者.何謂四旗.一師子

  旗二大牛旗三鯨魚旗四金翅鳥旗.兵者四種兵中見首出者。言布陣者陣有四種.

  一槊刃勢二車轅勢三半月勢四鵬翼勢.言散兵者除前所引餘雜兵戎。

  此中犯者.觀已整軍卽得墮罪.若未整軍得惡作罪.若觀整軍乃至散兵者俱得墮

  罪.餘並同前。難緣非犯。

  打苾芻學處第四十八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因十七衆不隨其命遂便打之.由[二]結伴事不忍

  注:

  [一]此二字依戒經加.

  [二]原刻作伴屬事.今依麗刻改.

  ********************

  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言打者若手指彈若脚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著他者.隨其所有手指多少及

  以芥子草莛數量還得爾許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爾許惡作之罪.若殺心而打

  得窣吐羅。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

  起苾芻想或復生疑皆得墮罪.若非苾芻作苾芻想疑或於柱壁或於餘事作掉亂

  心而打拍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不以瞋心.爲利益事。

  以手擬苾芻學處第四十九

  緣與前同.以手擬爲異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謂作打心而擬其手.初舉手時便得本罪.若一舉手向多苾芻隨其多少準人得罪。

  若與苾芻相瞋恨時應往詣彼求其懺摩.不應瞋心未歇往求辭謝.彼亦不得同師

  ********************

  子行爲堅鞕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應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諍息.小者到彼瞋苾

  芻邊.至勢分時卽應禮拜.彼應云無病。若見苾芻鬬諍之時無朋黨心而爲揮解.俗

  人鬬處不應住看.恐引爲證故。如上所說不順行者咸得惡作。

  覆藏他麤罪學處第五十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犯僧伽伐尸沙罪.有達摩苾芻見.恐其外說

  遂作是言.爾親教師我先知犯遏惡揚善曾不語人.汝見我非理應藏覆.達摩聞已

  向諸苾芻說.[一]其事同前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麤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知者謂自見知或因他說.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言麤罪者

  謂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卽是掩覆其過。

  此中犯者.若見聞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自餘諸犯覆皆惡作。破戒人邊設

  令發露不成發露.境想準知。無犯者.若說他時令自不安.若命梵難.若破僧因緣.爲

  注:

  [一]原刻作此由舊伴屬事覆藏煩惱.今依麗刻改.

  ********************

  護此故覆皆無[一]犯。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欲. 同眠.法非障. 未捨.求寂染. 收.寶.極炎時。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第五十一

  佛在室羅筏城.時鄔波難陀與達摩苾芻先有嫌惡。便以美言誘說將至俗家.遂不

  與食令彼饑乏.[二]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語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夀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

  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夀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

  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言俗家者謂婆羅門及餘俗家.言令得飽滿者意欲不與飲食令受饑餓。

  此中犯者.有苾芻相作苾芻想爲惱亂心.他領解時便得墮罪.若惱授學人及以餘

  人得惡作罪.若在尼寺若天廟處若外道家而惱亂者皆惡作罪。若隨醫教爲病令

  注:

  [一]藏本文末有總攝一段.

  [二]原刻作由伴屬事不忍煩惱.今依麗刻改.

  ********************

  斷食者無犯。

  觸火學處第五十二

  佛在王舍城.因火燒樹熏出黑蛇.諸苾芻見皆悉馳走.或以火頭而遙打擲.因[一]用火

  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無病爲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言無病者若有病緣觸亦非犯.言爲身者非爲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發燄若翻轉

  火薪.若教他然者謂令他然火。

  若爲戲謔掉弄火頭若作半月像若作車輪形.凡諸觸火不在時中若然若滅若忘

  念若掉舉若氣吹若投薪若動柴炭纔動轉時皆得墮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書等

  若現身相使然火時咸得惡作。若翻覆糠[麥*弋]火或可於中燒餅而食.雖在時內無心

  守持.若毛髮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惡作。無犯者.謂在時中作心守持.言時

  者謂爲三寶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若爲諸餘同淨行者所有事業.或時爲己熏鉢染

  注:

  [一]原刻作掉戲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衣熟諸飲食或寒或病所有營爲作心守持.乃至事訖中間忘念觸時無犯。言守持

  心者若欲觸火應心念云我今爲作如是事故須觸此火.及爲同梵行者若欲滅時

  應云爲無事故須滅。若觸師子等得惡作罪。作觸火想有其六句.後二無犯。若放野

  火得窣吐羅罪。亦不應於石炭地上輒爾然火.應將甎石厚布方燒。若於廊廡及寺

  中庭然火之時勿令熏屋.待煙盡已方持入屋。若營作人所須之木不應輒燒.若輕

  損時得惡作罪。爲翻火聚應作鐵鍤。夜誦經時應炳燈燭.所須燈樹應作一重.若是

  僧物聽作多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

图书目录

藏要第一輯叙 1/416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 2/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 3/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 4/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 5/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 6/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 7/416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 8/416 大般若經十六分總 9/416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方便般若二十品 10/416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 11/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九 12/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 13/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一 14/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 15/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 16/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 17/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 18/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19/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 20/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八 21/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 22/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 23/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 24/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 25/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 26/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 27/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 28/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六 29/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30/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八 31/416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 32/416 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 33/416 大般若經第五分校勘說明 34/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 35/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七 36/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 37/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 38/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 39/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 40/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 41/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 42/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四 43/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 44/416 大般若經第五會序 45/416 華嚴經十地品校勘說明 46/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47/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48/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49/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50/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51/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52/4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 53/4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54/4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55/4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 56/4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57/416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 58/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59/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60/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 61/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62/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63/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 64/416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 65/416 解深密經品目 66/416 解深密經卷第一 67/416 解深密經卷第二 68/416 解深密經卷第三 69/416 解深密經卷第四 70/416 解深密經卷第五 71/416 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 72/416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六 73/416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 74/416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八 75/416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九 76/416 勝鬘師子吼經校勘說明 77/416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78/416 大寶積經無量夀會校勘說明 79/416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80/416 大寶積經卷第十八 81/416 妙法蓮華經校勘說明 82/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83/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84/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85/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86/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87/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88/41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89/416 妙法蓮華經後序 90/416 雜阿含經緣起誦校勘說明 91/416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92/416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93/416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94/416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95/416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96/416 菩薩戒羯磨文 97/416 菩薩戒本 98/416 菩薩戒本序 99/416 十誦比丘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100/416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101/416 十誦比丘戒本 102/416 附錄十誦比丘衆學法三本類勘表 103/416 善見律毗婆沙校勘說明 104/416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一 105/416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 106/416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三 107/416 中論校勘說明 108/416 中論品目 109/416 中論卷第一 110/416 中論卷第二 111/416 中論卷第三 112/416 中論卷第四 113/416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 114/416 辯中邊論品目 115/416 辯中邊論卷第一 116/416 辯中邊論卷第二 117/416 辯中邊論卷第三 118/416 攝大乘論本校勘說明 119/416 攝大乘論本品目 120/416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121/416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122/416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123/416 大智度論校勘說明 124/416 大智度論初品品目 125/416 大智度論卷第一 126/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 127/416 大智度論卷第三 128/416 大智度論卷第四 129/416 大智度論卷第五 130/416 大智度論卷第六 131/416 大智度論卷第七 132/416 大智度論卷第八 133/416 大智度論卷第九 134/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 135/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136/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137/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138/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139/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140/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141/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142/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143/416 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144/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145/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146/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147/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148/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149/416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150/416 藏要第二輯敘 151/416 藏要第二輯校例 152/416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153/416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中 154/416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155/416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156/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 157/416 華嚴經十回向品 158/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159/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160/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161/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162/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163/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164/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165/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166/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167/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168/416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十三 169/416 大涅槃經師子吼品 170/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171/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172/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173/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174/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175/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176/416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 177/416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一 178/416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 179/416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 180/416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 181/416 維摩詰所說經品目 182/416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 183/416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184/416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185/416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186/416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187/416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188/416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189/416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 190/416 法句經卷上 191/416 法句經卷下 192/416 四分戒本〈曇無德出〉 193/416 附錄四分巴利二本衆學法對照表 194/416 彌沙塞五分戒本 195/416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 196/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197/416 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 198/416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199/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200/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201/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202/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203/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204/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205/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 206/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 207/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208/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209/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210/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211/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212/416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213/416 十二門論 214/416 百論卷上 215/416 百論卷下 216/416 廣百論本 217/416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 218/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219/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220/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 221/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222/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223/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 224/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 225/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 226/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 227/416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 228/416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229/416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230/416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231/416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232/416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五 233/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234/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235/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236/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237/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238/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239/416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240/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241/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242/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 243/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244/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245/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246/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247/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248/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 249/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 250/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 251/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252/416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253/416 觀所緣論釋 254/416 佛地經論卷第一 255/416 佛地經論卷第二 256/416 佛地經論卷第三 257/416 佛地經論卷第四 258/416 佛地經論卷第五 259/416 佛地經論卷第六 260/416 佛地經論卷第七 261/416 因明入正理論 262/416 菩提行經卷第一 263/416 菩提行經卷第二 264/416 菩提行經卷第三 265/416 菩提行經卷第四 266/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67/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68/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69/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0/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1/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2/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3/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4/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5/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6/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7/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8/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79/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0/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1/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2/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3/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4/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5/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6/416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87/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 288/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 289/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 290/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五 291/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 292/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 293/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 294/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九 295/4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百 296/416 華嚴行位七品讀 297/416 淨行品第十一 298/416 梵行品第十六 299/416 十住品第十五 300/416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301/416 十忍品第二十九 302/416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303/416 十行品第二十一 304/416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305/416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中 306/416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 307/416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308/416 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 309/416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 310/416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 311/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312/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313/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314/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315/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316/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317/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318/416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319/416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320/416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321/416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322/416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323/416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 324/416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 325/416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 326/416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 327/416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 328/416 佛說義足經卷上 329/416 佛說義足經卷下 330/416 大乘密嚴經品目 331/416 大乘密嚴經科文 332/416 大乘密嚴經卷上 333/416 大乘密嚴經卷中 334/416 大乘密嚴經卷下 335/416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336/416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337/416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 338/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 339/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 340/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341/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 342/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 343/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 344/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 345/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346/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 347/416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 348/416 附錄百一羯磨檢目 349/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 350/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351/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 352/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 353/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354/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355/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 356/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 357/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九 358/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 359/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360/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361/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362/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363/416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364/416 菩提資糧論大科 365/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366/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367/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368/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369/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370/416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371/416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372/416 顯揚聖教論大科 373/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374/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375/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376/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377/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378/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379/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七 380/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381/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382/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 383/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384/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385/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三 386/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 387/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388/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389/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390/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391/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392/416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393/416 大乘掌珍論科文 394/416 大乘掌珍論卷上 395/416 大乘掌珍論卷下 396/416 成唯識寶生論科目 397/416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398/416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二〈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399/416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400/416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401/416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402/416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三 403/416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四 404/416 三法度論卷上 405/416 三法度論卷中 406/416 三法度論卷下 407/416 解脫道論卷第一 408/416 解脫道論卷第二 409/416 解脫道論卷第三 410/416 解脫道論卷第四 411/416 解脫道論卷第五 412/416 解脫道論卷第六 413/416 解脫道論卷第七 414/416 解脫道論卷第八 415/416 解脫道論卷第九 416/416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