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四 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原典

上堂。

僧问:心佛俱亡时如何?师云:卖扇老婆手遮日。乃云:心佛不二,物我①一如。若实得一如,则不见有物我之名;若实得不二,则不见有心佛之相。既不见有心佛之相,则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既不见有物我之名,则全物即我,全我即物。

苟于日用二六时中如是证入,则若心若佛,若我若物,七颠八倒,悉得受用。便能拈一茎草②,作丈六金身③;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

注释

①物我:物,指一切事物;我,指五蕴和合而成的人身。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无恒常坚实的自体,这是“法无我”。人由五蕴和合而成,也无恒常自在的主体,这是“人无我”。因此可以说,“物我一如”。

②一茎草:一茎之草,指任意一株草。一株野草当与梵刹或丈六金身平等一如,这是禅宗的通常见解。《赵州录》:“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与上文所谓心佛不二、物我一如意思相同。

③丈六金身:指佛。一丈六尺为通常化身佛的身量。佛所现之形都作金黄色,故名。

译文

上堂说法。

有禅僧问:心、佛两者都无时怎样?大慧禅师答道:卖扇的老妇人却用手来遮蔽太阳。接着又说:心与佛同一不二,物与我平等一如。倘若能如实领会这平等一如,就将见不到有物、我的名称;倘若能如实认识这同一不二,就将见不到有心、佛的相状。既然见不到有心、佛的相状,那么,全心就是佛,全佛就是心;既然见不到有物、我的名称,那么,全物就是我,全我也就是物。

假如能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时候作这样的证悟,那么,无论心、无论佛,无论我、无论物,不管怎样颠来倒去,都能随时受用。这样,也就能拈起一株草当作佛,同时把佛当作一株草。

原典

上堂。

乃云:寻常向尔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①,不唤作竹篦则背②。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③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办手亲底,一逴逴得,便能罗笼三界④,提拔四生⑤。其或未然,自是尔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

注释

①触:指心与外境的接触,令根、尘、识和合,从而生起种种妄见。

②背:违背,指与眼前的事实不符。

③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小乘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大乘则以八识中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④三界:世俗世界可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处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

⑤四生:指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的四种形态。它们是:卵生,指从卵壳而生,如鸡、雀等;胎生,指从母胎而生,如人等;湿生,指从湿气而生,如蚊、蝇等;化生,指无所依托而借业力显现,如诸天神、饿鬼等。

译文

上堂说法。

大慧禅师说道:平时我总是对你们说,把它叫作“竹篦”则触着外物,不叫作“竹篦”则又违背眼下事实。既不允许向竹篦举起之处承当,也不许向意根之下猜测;既不能表述自己见解,也不能长久沉默不语。

倘若有人要问:“究竟怎样呢?”可以跟他说,也没有“毕竟”,也没有“如何”。正当这个时候,实实在在呈现于诸位面前,凡是应对敏捷的人,一脚踩住,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倘若不能这样做,那是因为你们根性迟钝,请不要错怪了我的好意。

原典

圣节,上堂。

拈香罢,忽雷震骤雨。遂云: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即今法雷已震,法鼓已击;慈云已布,甘露已洒。事上也合,理上也合。事理既合,且作么生话会?下座。

译文

圣节,上堂说法。

拈香焚烧之后,忽然间雷鸣雨骤。于是,宗杲说道:震动佛法之雷,击起佛法之鼓,垂布慈悲之祥云,洒下清洌之甘露。如今法雷已震,法鼓已击;慈云已布,甘露已洒。事上也相合,理上也相合。事理既然相合,请问又有什么话好说?下座。

原典

上堂。

虽然不许默照①,须要人人面壁②。既不许默照,为什么却须面壁?不见白云师翁有言:“多处添些子,少处减些子。”

注释

①默照:禅法的一种。默,静坐守默;照,般若智慧的观照。通过默照,洞见真如体用,体验宇宙人生的空幻本质,便等同于佛。正觉宏智所创“默照禅”,便以默照静坐为根本手段。

②面壁:指面壁而观的“壁观”,系禅法的一种,由菩提达磨创立。其核心内容为心如壁立,不偏不倚。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我虽然不许大家静坐默照,但还是要你们人人面壁而观。既然不许默照,却又为什么要面壁呢?记得白云守端老禅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多余的地方再添加一些,缺少的地方再削减一些。”

原典

上堂。

僧问: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不起一念,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无佛法。进云:为什么无佛法?师云:为尔住在那一念中。进云:和尚向什么处见学人那一念?师云:起也。

乃云:不起一念,未是诸人放身命处。一念才生,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全体恁么来,全体如是住。便恁么领得去,更买百二十草鞋行脚①始得。为什么如此?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注释

①行脚:步行参禅,云游四方。《祖庭事苑》卷八:“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行脚之僧名“行脚僧”,又名“云游僧”。

译文

上堂说法。

有禅僧问:真理没有形相处所,需要由人去阐明;佛法远离见闻觉知,需要由智慧去加以决断。若不起心念,请问是否还存在佛法?大慧禅师回答说:没有佛法。又问:为什么没有佛法?又答:因为你凝住在刚才的心念之中。又问:和尚您从哪儿见到学生有这心念?又答:因为你说到了起。

于是,又说道:即使不起丝毫心念,也还不是诸位放却身心性命、获得自由的时候。一个念头才产生,就好比蛟龙得水、猛虎入山,全体这般来,全体如此住,不必用心去排除。即使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还需要买它一百二十双草鞋,云游四方、参禅寻师方可。这是为什么?因为我的库藏中没有这样的快刀,所以只好作长期行脚了。

原典

张侍郎请升座。

师乃云:借人口说得底,不干自己事;自己胸襟流出底,傍观者有眼如盲,有口如哑。便恁么领略得,作禅状元也不难。直饶如是,始入得径山门①,未入得径山室②。若入得径山室,禅状元始用得着。禅状元才用得着,儒状元便用不着。敢问大众,前面为什么用得着,后面为什么却用不着?

乃顾视左右云:还知径山落处么?若知径山落处,禅状元即是儒状元,儒状元即是禅状元。即今拈却禅与儒,且道,当面一句作么生道?要知,死底张宣教,便是活底状元爷。

注释

①入得径山门:入门,喻为学习已得门径或能得师传。《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径山,宗杲自称,因当时宗杲住浙江径山能仁禅院。

②未入得径山室:入室,喻为学问获得师传,并达到高深的地步,与“入门”有层次之别。《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

张侍郎请上高座说法。

大慧禅师说道:借他人之口说的,与自己并不相干;只有从自己心胸中流露出来的,才是最为宝贵、真实的,使那些旁观者有眼不识,有口无言。倘若能作这样的领会,那么你想做个禅状元也并不难。尽管如此,也还只是刚跨进我的门,还未获得我的真传。倘若能获取我的真传,禅状元也就派上用场了。一旦禅状元派上用场,儒状元也就用不着了。请问各位,前面的为什么用得着,而后面的却用不着?

于是,他朝两边看了看,说道:理解我的意思了吗?若是理解了我的意思,禅状元就是儒状元,儒状元就是禅状元。现在姑且不提禅和儒,请问,当面一句怎样说?要知道,死的张宣教,就是活的状元爷。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