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八 住福州洋屿庵语录、泉州小溪云门庵语录

原典

入庵,示众。

恁么恁么,理随事变;不恁么不恁么,事得理融。恁么中不恁么,宽廓非外;不恁么中却恁么,寂寥非内。寂寥非内也,观法界于一尘之中;宽廓非外也,见一尘遍法界之内。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古无今,一时清净。便恁么去,止宿草庵,且在门外①。何故?犹是教乘极则,未是衲僧本分事。

直须恁么中不恁么,不恁么中却恁么,直下便捏到这里,直得三世②诸佛、诸代祖师、天下老和尚无摸处。更说什么内,说什么外;说什么理,说什么事;说什么法界,说什么一尘。

以拂子击禅床一下,云:若向这里证得去,在内不寂,在外不常;在无不减,在有不增;不住两头,不居中位。

注释

①止宿草庵,且在门外:语出《法华经·信解品》:“犹处门外,止宿草庵。”意思是认识肤浅,未能登堂入室。宗杲所谓“止宿草庵,且在门外”,则比《法华经》所说更进了一层。止,留居的意思;止宿草庵,即留居于草庵。

②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译文

住入福州洋屿庵,训示大众。

宗杲说道:这样这样,理随事而变化;不这样不这样,事得理而融通。于这样中不这样,宽廓非外;于不这样中却这样,寂寥非内。寂寥非内,则观察思维整个宇宙在一微尘之中;宽廓非外,则发现一微尘遍布于宇宙之内。既无始也无终,既无前也无后,既无古也无今,一时间彻底清净。就是这样,虽留居于草庵,尚且还只在门外。为什么?因为这种认识,还不过是禅门的至极,却算不上出家人的分内之事。

径直需要这样中不这样,不这样中却这样,直下便抓住本质,以致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都捉摸不到。到那时候,还说什么内,说什么外;说什么理,说什么事;说什么宇宙世界,说什么一微尘。

这时,他以拂子叩击了一下禅床,说道:如果能从这里加以证悟,那么,在内并不寂寥,在外并不常住;在无并不减损,在有并不增添;既不住着于两头,也不留居于中间。

原典

浴佛,示众。

末后一句①子,声前②露裸裸,盖天盖地,盖声盖色。黄面老子得个一着子,便道:未离兜率③,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及至初生,则震动一切世界网,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师子吼④,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开佛知见⑤,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殊不知,数千年后被个跛脚阿师⑥要一棒打杀与狗吃,贵图天下太平。

且道,释迦老子过在什么处?莫是指天指地开大口么?莫是不合鼓弄人家男女么?莫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么?若恁么商量,不唯谤他释迦老子,亦乃辜负云门大师。

注释

①末后一句:意思是在大彻大悟之时,说出至极的语句。这至极一句,不通凡圣,更没有语句可以超过,犹如牢关。《景德传灯录》卷十六:“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②声前:指“声前一句”,指言外的妙音。《碧岩录》第七则垂示:“声前一句,千圣不传,未曾亲觐,如隔大千。”

③兜率:即指兜率天。佛教所说六欲天之一。该天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该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寄居于欲界的“净土”,释迦牟尼佛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往生于此。据《弥勒上生经》载,若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死后便可往生兜率天。

④师子吼:比喻佛为大众演说佛法。因这种说法无所畏怯,犹如师子在众兽中作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僧肇注:“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众兽皆下之。”

⑤佛知见:能够了知照见一切事物如实相貌的佛智慧。它是“二智”中“一切种智”的功用,所以相对于智体而言称作“知”;又因为它是“五眼”的“佛眼”的功用,所以相对于眼而说“见”。

⑥跛脚阿师:指云门文偃禅师。据载,文偃往参睦州道明,道明见来,便闭却门。前后三次。最后一次当道明迅速闭门时,损伤了文偃一只脚,但他也由此而悟入。传说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文偃上堂评论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见《五灯会元》卷十五。

译文

浴佛,训示大众。

宗杲说道:大彻大悟时的至极一句,当它尚未出声时已是了然分明,盖天盖地,盖声盖色。释迦牟尼才得其中少许,便说,还未离开兜率天,便已降下于王宫;还未脱离母胎,便已普度他人。待到他刚出生之时,则震动了一切世界,于是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无所畏怯地说法,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为了普度众生,公开佛的智慧,显示佛的智慧,证悟佛的智慧,进入佛的智慧。想不到,数千年后却被云门文偃禅师扬言要一棒把他打死,然后喂狗吃,以使天下太平无事。

请问,释迦牟尼佛的过失在哪里?是因他指天指地、张口说大话么?是因他不该鼓弄人么?是因他公开佛的智慧、示现佛的智慧、证悟佛的智慧、进入佛的智慧么?倘若作这样的认识,那就不只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毁谤,而且也辜负了云门文偃大师的一片好心。

原典

示众。

云门昨日昼寝,梦乘一叶轻舟,泛东大洋海;骑新修佛殿,入蝼蚁穴中。迤逦行到十字街头,万人丛里,见一队强项衲僧,口里谈玄演妙,举古明今。

今日击动法鼓,大众上来,且道,说个什么即得?昨日梦说禅,如今禅说梦。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昨日合眼梦,如今开眼梦。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良久,云:驴唇先生①开口笑,阿修罗②王打勃跳;海神失却夜明珠,擘破弥卢③穿七窍;三人上座请谈禅,平地无风浪拍天。

禅,禅!不用思量卜度,非干文字语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岩头刬之,则曰“是句非句”;临济用之,则曰“三要三玄”。

禅,禅!吞却栗棘蓬,透出金刚圈。休论赵州老汉“庭前柏树子”,莫问首山“新妇骑驴阿家牵”。但请一时放下着,当人本体自周圆。召大众,云:且作么生说个周圆底道理?梦里明明有六趣④,觉后空空无大千。喝一喝。

注释

①驴唇先生:即驴唇仙人。说星宿法的古代仙人。《月藏经》卷七:“驴神仙人,隋言驴唇。身体端正,唯唇似驴,是故为驴唇仙人。”

②阿修罗:天龙八部之一、六道之一。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因常与天神战斗,后世也称战场为“修罗场”。佛教沿用该说。《法华经·序品》列四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③弥卢:意为高。

④六趣:根据生前的各种善恶言行,众生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它们是:天(三界诸天)、人、阿修罗(非天)、饿鬼、畜生、地狱。

译文

训示大众。

宗杲说道:我昨日白天睡觉,梦见乘坐一叶轻舟,泛游于东海之中;又骑上新修的佛殿,深入蝼蚁之穴。接着,曲折行去,来到十字街头,于万人丛中,见到一批倔强的出家人,嘴里正在谈玄说妙,举古明今。

今天我击动法鼓,大众上来听我说法,请问,说什么好呢?昨天于梦中说禅,今日于禅中说梦。梦时梦见今日所说的,说时说到昨天所梦的。昨天闭着眼睛做梦,如今睁开眼睛做梦。诸位都在梦中听,而我则再说梦中之梦。过了许久,他又说:驴唇仙人开口笑,阿修罗王打勃跳;海神失却夜明珠,剖开弥卢穿七窍;三人上座请谈禅,平地无风浪拍天。

禅,禅!不用思量卜测,无关语言文字。仰望它则更高远,钻研它则更坚固。岩头全奯刬却禅,则说“是句非句”;临济义玄使用禅,则说“三要三玄”。

禅,禅!吞掉栗棘蓬,露出金刚圈。不用谈赵州从谂“庭前柏树子”这段公案,也不必问首山省念“新妇骑驴阿家牵”这段公案。但请同时一起放下这些,须知各人本体从来周足圆满,未曾欠少。然后,他向大众说道:为什么说周足圆满、不曾欠少?梦里分明有“六趣”众生,但醒来空空然无“大千”世界。接着,他又喝了一下。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