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九 云居首座寮秉拂语录

原典

秉拂①。

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莫是坐底坐、立底立么?莫是春雨如膏、春云如鹤么?莫是香烟匌匝、灯烛荧煌么?莫是僧俗交参、同会一处么?若恁么,只见一边。

须知,微尘诸佛出世,降王宫、坐道场②、转法轮、降魔军③、度众生、入涅槃,总不出这个时节。诸人若信得及,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若信不及,说老婆禅④去也。佛不远人,即心而证,猕猴弄黐胶;法无所着,触境皆如⑤,枯桩系癞马。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注释

①秉拂:丛林中某一寺院的首座代替住持秉(执持、执掌)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称作“秉拂”。

②道场:佛成就圣道的场所,指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佛在摩揭陀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

③魔军:恶魔的军兵。佛成道时,第六天魔王率领其眷属来为敌,妨碍成道。佛以神力加以降服。

④老婆禅:说禅应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若作亲切叮咛、反复多言,则成为“老婆禅”。取老婆不干脆利落的意思。《临济录》:“普化以手指曰: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

⑤如:又名“如实”,即真如、实相,指佛教的绝对真理。

译文

秉拂,开示大众。

宗杲说道:要想认识佛性是什么,需要等待时候、条件。一旦时候来到,佛性就自然彰显。请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不是坐的坐着、站的站着吗?不是春雨如油膏、春云如白鹤吗?不是香烟萦绕、灯烛明亮吗?不是僧俗混杂、一起参禅吗?若是这样看,也只是见到其中的局部。

应当知道,微尘诸佛出世,降生王宫、静坐寂灭道场、转四谛法轮、降服诸多魔军、度众生于彼岸、最后入寂静涅槃,总没有离开这一时候。各位若能确信无疑,那么,无边国土,各自不存毫端之隔;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前一念。若是不能确信,则只能去说拖泥带水的“老婆禅”了。佛并不远离于人,即心而证取,好比猕猴戏弄木胶;万物无所染着,与一切外物相接都是实相,犹如枯桩系缚癞马。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又不是物。

原典

秉拂。

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云:火不待日而热。进云:磨后如何?师云:风不待月而凉。进云:磨与未磨时如何?师云:交。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意作么生?师云:钉钉胶黏。乃云:诸佛要妙,非竞辩而求;激扬铿锵,以摧异见。所以德山入门便棒,石火迸青天;临济入门便喝,旱雷轰宇宙。

不见风穴和尚道:“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饶句下精通,未免触涂狂见。”若是本色衲僧,当下领略,便能向声色头上坐、声色头上卧。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泥我什么碗?良久,云:惊群须是英灵汉,敌圣还他师子儿;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又奚为?

译文

秉拂,开示大众。

有禅僧问:古镜尚未研磨时怎样?宗杲说:火并不需要太阳照射,因为它本身是热的。又问:研磨后又怎样?宗杲说:风并不等待月光辉映,因为它本身是凉的。又问:研磨与未研磨时又怎样?宗杲说:交错。禅僧又问:庞蕴居士问:“不与一切事物有联系的,是什么人?”马祖道一答:“当你一口吸尽西江之水时,我就告诉你。”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意思?宗杲说:这是用钉钉住、用胶粘牢。接着,他又说道:佛法的奥妙,并非由相互间的论辩所能获得;祖师辈激扬铿锵,那是为了摧伏错误见解。所以德山宣鉴见人入门便用棒打去,犹如石火迸青天;临济义玄见人入门便大喝一声,好比旱雷轰宇宙。

风穴延沼和尚曾经说过:“若是于文字前已经推导获得,也还是滞着于表象、满足于局部;纵使于语句下精通教义,也未免于日用中一无是处。”你若是个真正的出家人,就应当直下体会,这样才能在世俗物质环境中自由自在、任运自如。文殊菩萨自是他文殊菩萨,觉悟解脱自是我得悟解脱,还要取悦强求什么呢?过了许久,他又说:只有英灵汉才会有惊人之举,唯有师子儿才能与圣者匹敌;参禅学佛若没有这般眼力,即使历经千载又有什么作为?

原典

施主看藏经,请秉拂。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拈起拄杖,云:释迦老子来也,在杲上座拄杖头上现妙色身①,普告大众云:“毗卢藏②中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悉尽无余。”我以清净天眼③,观彼大经卷在一微尘内。

今夜对人天众前,设大方便,破彼一尘,出此经卷,饶益有情去也。卓一下,召大众,云:一尘已破,大经卷已出。有顿有渐④,有权有实⑤,有半有满⑥,有中有边⑦,有理有事,有果有因。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尽在里许。诸人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出三界、越苦海,尽未来际悉得受用;若信不及,释迦老子却入拄杖里去也。

乃举起,云:若唤作释迦老子,又是拄杖;若唤作拄杖,又是释迦老子。释迦老子穿过拄杖,拄杖穿过释迦老子。

注释

①色身:三种身之一,由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和合而成。

②毗卢藏:毗卢,法身佛的通称;藏,佛藏、藏经。意思是指法身佛所演说的《大藏经》。

③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④有顿有渐:顿,指顿教,主张顿成顿悟佛果;渐,指渐教,以为需要长期修行,方能脱离生死。

⑤有权有实:权,指权教,只适用于暂时机宜;实,指实教,意为究竟旨归的教法。

⑥有半有满:半,指半字教,即小乘。以为小乘谈理有所偏,未能圆满。满,指满字教,即大乘。以为大乘谈理满足,如字的圆满。《大乘义章》卷一:“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

⑦有中有边:中,指中道,即脱离两边(两个极端)的不偏不倚道路或观点、方法。大、小乘佛学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它是佛教的最高真理。边,指边见、边执见,指执着片面极端的见解。边见有两种:一种是“常见”,认为“我”常住不变;另一种“断见”,认为“我”可以不受果报。

译文

施主看佛教《大藏经》,请大慧禅师秉拂开示大众。

大慧便说道:佛的真实法身,犹如虚空;应和外物而显现形相,好比水中之月。这时,他拈起拄杖,说:释迦牟尼来了,他在我的拄杖头上现出微妙色身,普遍告示大众说:“法身佛所演说的《大藏经》中有许多大部经卷,其数量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记述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一无遗漏。”而我则以清净天眼,看这无量数经卷只在一微尘内。

今夜我在人、天大众面前,设大方便善巧法门,破这一微尘,取出这无量数经卷,为一切有情广布利益。然后,他把拄杖在地上直立并叩击一下,面对大众,说:现在,一微尘已破,大经卷已出。其中有顿有渐,有权有实,有半有满,有中有边,有理有事,有果有因。百千法门,无数玄妙之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这里头。诸位相信我所说的了吗?若能相信,则出离三界、超越苦海,永远受用无穷;若不能相信,那么,释迦牟尼就要回拄杖里去了。

于是,他举起拄杖,说道:若把它称作释迦牟尼,可它又是拄杖;若把它称作拄杖,可它又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穿过拄杖,而拄杖也穿过释迦牟尼。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