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十四 普说

原典

普说。

且唤什么作宗旨?宗旨又如何举扬?近代佛法可伤,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立门风,各说奇特,逐旋捏合,疑误后昆,不可胜数。参禅者既不具择法眼①,为师者又道眼②不明,以至如是。

而今诸方邪师辈,各各自言得无上菩提③,各说异端,欺胡谩汉,将古人入道因缘妄生穿凿。

或者以无言无说、良久默然为空劫④已前事,教人休去歇去,歇教如土木瓦石相似去。又怕人道“坐在黑山下鬼窟里”,随后便引祖师语证据,云:“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歇得如土木瓦石相似时,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历历,行住坐卧,时时管带。但只如此修行,久久自契本心矣。”

或者以脱去情尘⑤、不立窠臼为门户,凡古人公案⑥举了,早会了也。或师家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尔作么生会?”便云:“和尚不妨惺惺。”或云:“和尚什么处去来?”或云:“不可矢上更加尖。”或云:“谩却多少人。”或再举一遍,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实际底,只在不作佛法商量处。凡有问答,一一据实祇对,平常无事。天是天,地是地;露柱是木头,金刚是泥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更有何事?

注释

①法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肉眼和天眼只能见到事物的幻相;慧眼和法眼则能见到实相;而佛眼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量寿经》卷下:“法眼亲察究竟诸道。”

②道眼:修道而获得的眼力,指抉择真妄、分别邪正的能力。《圆觉经》:“分别邪正,能于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③无上菩提:有三等菩提,它们是:声闻、缘觉、佛。其中佛所得菩提最高,所以名“无上”。《宝积经》卷二十八:“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④空劫:“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之一。指在世界坏灭之后,空无一物。《俱舍论》卷十二:“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

⑤情尘:指六根和六尘。旧译六根为六情。《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情尘识和合,所作事业成。”

⑥公案:指禅宗祖师的言行范例。禅宗内部以此判断禅僧认识的正确与否。《碧岩录·序》:“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

译文

普说正法。

大慧宗杲禅师说:请问什么叫作“宗旨”?这宗旨又怎样发扬光大?近代以来,佛教事业令人深感忧虑。无知的禅师信口开河,胡乱说法,如恒河沙之多。他们各自建立门风,各作奇特之说,严重贻误了后辈学人。因为参禅的人既没有能见到实相的法眼,而枉为禅师的人又无分别邪正的能力,所以,上述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如今各方邪师之辈,都自称已得“无上菩提”,于是各说异端,欺瞒他人,将古人悟入佛道的原因、过程妄加评论,穿凿附会。

有的禅师以无言无说、许久默然为“空劫”以前的事,尽教人休去歇去,休歇得如同土木瓦石一样。但又怕人说这是“坐在黑山下鬼窟里”,于是就引述祖师语录以为证据,说:“心中洞达明白,所以不能以言辞解释。当你休歇得如同土木瓦石一般时,并不是昏沉无知,而是时刻警觉清醒,于行住坐卧中随时提醒自己。只要遵循这种方法修行,日长月久自然契合本心。”

也有的禅师则以脱去六根和六尘、不立窠臼为门户,凡有人举出古人的公案语句,便认为自己早已会了。如果有禅师问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你怎么说是会?”他便回答说:“和尚您不妨警觉。”或者他会说:“和尚您什么地方去?”或者他会说:“不可在弓矢上更加尖。”或者他会说:“欺骗了多少人。”或者他会将禅师所说的再举一遍,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如实说来,关键不在如何对佛法加以商量计较。禅家凡有所问答,都只要一一据实而言,平常无事。天就是天,地就是地;露柱是木头所成,金刚是泥土塑造。饥饿时想到吃饭,困倦时就要睡觉,自然如此,还有什么别的事?

原典

秦国太夫人①请普说。

一日问谦:“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谦云:“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话②、‘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去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

渠遂谛信,日夜体究,每常爱看经、礼佛。谦云:“和尚寻常道:‘要办此事,须是辍去看经、礼佛、诵咒之类。且息心参究,莫使工夫间断。若一向执着看经、礼佛,希求功德,便是障道。候一念相应③了,依旧看经、礼佛。乃至一香、一华、一瞻、一礼,种种作用,皆无虚弃,尽是佛之妙用,亦是把本修行。但相听信,决不相误。’”渠闻谦言,便一时放下,专专只是坐禅,看“狗子无佛性”话。闻去冬忽一夜睡中惊觉,乘兴起来,坐禅举话,蓦然有个欢喜处。

谦禅昨日上来,告山僧:仔细说些禅病,且与秦国结大众般若缘。山僧向他道:禅有什么病可说?禅又不曾患头疼,又不曾患脚痛,又不曾患耳聋,又不曾患眼暗。只是参禅底人,参得差别,证得差别,用心差别,依师差别。因此差别故,说名为病,非谓禅有病也。“如何是佛?即心是佛。”有什么病?“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有什么病?“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有什么病?“如何是佛?麻三斤。”有什么病?“如何是佛?干屎橛。”有什么病?尔不透了,才作道理。要透,便千里万里没交涉也。拟心凑泊他,拟心思量他,向举起处领略,击石火闪电光处会,遮个方始是病,世医拱手。然究竟不干禅事。

夫参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尔诸人每日上来下去,寮舍里吃茶吃汤,庄上搬盐搬面,僧堂里行益,长廊下择菜,后园里担粪,磨坊下推磨,当恁么时,佛眼也觑尔不见。且道:是死句、是活句、是不死不活句?试定当看。直饶定当得出,也未免在三句④里。

岂不见僧问南泉和尚:“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泉云:“尔但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遮里若识得南泉,方不被三句所使,便能使得三句。

注释

①秦国太夫人:计氏法真,张浚之母。

②话:指话头;看话,即看话头。所谓话头,是指公案中禅师的答话。在禅师和参学者的问答中,时常是参学者问话,禅师根据情况予以回答,用以启悟参学者。

③一念相应:一念,指一刹那;相应,意为契合,指与智慧、觉悟相契合。《大乘起信论》:“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④三句:指上文所说死句、活句、不死不活句。洪州禅常以“透过三句外”令禅僧直接体会大道。《古尊宿语录》卷一:“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这是马祖道一所立的“三句”,即: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百丈怀海总结这三句,认为,即心即佛是死语;非心非佛是生语;不是物则超出有无、生语、死语。

译文

秦国太夫人计氏法真请普说正法。

宗杲说道:有一天,秦国太夫人问谦禅(开善道谦):“大慧禅师平时怎样对待你们?”谦禅答道:“他只是教我们看‘狗子无佛性’话、‘竹篦子’话。在看话头时,不允许使用语言文字,不允许思量卜度,不允许向举话头之处领会,不允许去开口言说处承当。问:‘狗子有没有佛性?’回答:‘无。’只是这样教人看话头。”

秦国太夫人便对此深信无疑,从此日夜体究话头,平日里还喜欢看经、礼佛。谦禅于是又对她说:“大慧禅师日常告诉我们:‘要求得觉悟,必须放弃看经、礼佛、诵咒之类。而应该息心参究,不使功夫间断。倘若一向只是执着看经、礼佛,希望求取功德,便是障蔽了佛道。而待到刹那间获得智慧解脱后,那时则可以依然看经、礼佛。不仅如此,乃至一香、一花、一瞻视、一礼拜,种种作用,都变成了佛的妙用,并且可以继续循此而修行。你们只管相信我所说的,不必怀疑。’”秦国太夫人听了谦禅这么说,便将平时看经、礼佛等事一时放下,专心致力于坐禅,看“狗子无佛性”话头。听说,去年冬天的某夜,她忽然从睡梦中惊觉过来,乘兴而起,坐禅举话头,突然觉得身心喜悦。

谦禅昨天来这里,告诉我说:请具体说一些禅病,以与秦国太夫人结大众般若智慧之缘。我便对他说:禅有什么病好说的?禅又没有患头痛,也没有患脚痛,也没有患耳聋,也没有患眼瞎。倒是那些参禅的人,在参的方面有差别,在证的方面有差别,在用心方面有差别,以及在依从禅师方面有差别。因有这些差别,所以说到病,并非禅本身有病。比如马祖道一说:“如何是佛?即心是佛。”这有什么病?赵州从谂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这也有什么病?首山省念说:“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这也有什么病?洞山守初说:“如何是佛?麻三斤。”这也有什么病?云门文偃说:“如何是佛?干屎橛。”这也有什么病?因为你没能透彻这些公案中的话头,所以作种种计较,以为有禅病。要是一下透彻了,便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倘若起心动念去会,去思量,向话头举起处领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理会,那么,这才是真正有病,连世传名医也治不了。然而,这毕竟与禅没有相干之处。

参禅的人应当学会参究活句,不要去参死句。若能于活句下有所得,则永劫不会忘却;若是于死句下有所得,便无法自救。诸位每天上来下去,寮舍里吃茶吃汤,庄园里搬盐搬面,僧堂里进食,长廊下拣菜,后园里担粪,磨坊下推磨,当你们做这些平常事时,就连佛眼也不来看一下。请问:这是死句还是活句?还是不死不活句?请定夺。但是,尽管你定夺得了,也未免仍落在“三句”之内。

记得有禅僧问南泉普愿:“说‘即心是佛’不行,说‘非心非佛’又不行,和尚的看法如何?”南泉回答道:“你只要坚信‘即心是佛’,别管它行不行。就好比你老兄吃过饭,从东廊上来,又从西廊下去,大概总不会老问他人行不行吧!”倘能从这里认识南泉,才不至于被“三句”所役使,反而能自然运用“三句”。既然能运用“三句”,也就与南泉同一见地、同一境界。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