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十八 普说

原典

普说。

说先有世界也不是,先有人也不是。大法一明,不着排遣,自然分晓。适来所谓“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不是差事。以至“芥子纳须弥①,须弥纳芥子”之类,亦非假于他术。只如须弥纳芥子,则故是;芥子里面如何着得一座须弥山?到这里也须亲见一回始得。

这一段事,人人本有,各各天真,只为无始时来无明②业识③所覆,所以不能现前,却去外头别觅家舍。寻常室中问兄弟:“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么?”未问时,幸自在家里坐,才问他是什么,便离却本位,走出门前。譬如问人:“尔在哪里?”云:“在家里。”却问他屋里家儿事子,便忘却家,去外面讨言语来祇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要真实理会此事,决定不在言语上。今时学者出这几路不得,向他道不在言语上,便去机境④上作解会;又向他道不在机境上,便去举起处承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举了便会了。

圆悟先师常说:“近来诸方尽成窠窟,五祖下我与佛鉴、佛眼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逗出来也。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划西,如眼见鬼一般。我这里且无这般病痛。”

注释

①须弥:即须弥山,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为佛教所采用。

②无明:又名“痴”“愚痴”。十二因缘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泛指没有智慧,愚昧无知,特指世俗认识。《大乘义章》卷二:“于法不了名无明。”

③业识:有情流转的根本识,因根本无明而引起的心意识。《大乘起信论》:“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④机境:机,机锋、禅机;境,境界。机境,意为通过机锋而求取禅的境界。

译文

普说正法。

大慧禅师说:说先有世界不对,说先有人也不对。一旦深明大乘深妙广大佛法,就不必作种种排遣,一切都自然分晓明白。刚才所说“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当是事实,并非不可能。以至于人们常说的“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等,也并非借助于什么神仙方术。只是,须弥山容纳芥子容易理解,至于芥子里面容纳须弥山又怎么理解呢?这样的事,务必亲自实践一番方能明白。

其实,真如佛性人人本来具有,各各天真自然,只因为自无始以来受无明业识所障蔽,所以不能当下显现,于是人们便离开自己家屋,反而到外面去寻觅自己的真如佛性。我平时常在寺舍内设问弟子:“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又不是物,那是什么?”当我还未作这样发问时,他们倒还端坐在家里;而一旦问他“是什么”时,他们就随即离开自性真如,出门向外寻觅。又好比问人家:“你在哪里?”回答说:“在家里。”但再要进一步问他自己家里的事,他却反而跑出门口,到人家那里去讨得些语言文字来对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果要实实在在领会佛法大意,获得觉悟,那么,绝对不应该执着于语言文字。当今的学佛者往往不能把握入道根本,你若对他说,禅悟与语言文字无关,他便去一机一境上作领会;你若再跟他说,禅悟也不与一机一境相联系,他便去话头举起处承当。“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又不是物”,以为举了这话头,也就学会了禅。

我的老师圆悟克勤在世时经常说:“近年来,各方丛林都已成了窠窟。当年五祖法演门下,我和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结社参禅,而如今早已出现了许多弊端。佛鉴门下有一种人,专门学狗叫、鹁鸠鸣,以取笑于他人。佛眼门下有一种人,专门盯住灯笼或露柱,然后指东划西,就好像亲眼见到了鬼一样。只是我这里还没有这方面的病痛。”

原典

更有一般底,说:“静是根本,悟是枝叶,静得久自然悟去。”山僧敢道他乱道。譬如良医,应病与药。如今不信有妙悟底,返道“悟是建立”,岂非以药为病乎?世间文章技艺尚要悟门,然后得其精妙,况出世间法,只恁么了得!

这里一千二百衲子,个个有一知半解,每来室中,道得谛当者甚众,跳得两跳后,更与一拶①,便去不得。盖卒未能拼身舍命。所以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注释

①一拶:意为匆促谈话,以禅语问答。这是禅师试测弟子的一种手段。

译文

更有一类禅者,说什么“静坐是根本,觉悟是枝叶,静坐久了自然会获得觉悟”。我敢说,他们这是在胡说八道。譬如世传良医,总是根据病因来开药方。如今有的人不相信妙悟,反而说什么“悟是一种施设建立”,这岂不是以良药当作疾病了吗?即使世俗的文章或技艺尚且需要有个悟入,然后方可达到熟练精妙境地,何况是出世间的佛法,怎么说不需要悟道之门就可以得到其精妙境地呢?

我这里有一千二百名禅僧,几乎人人都有个一知半解;凡来我丈室中,说得头头是道的倒也不少。只是每当他们在蹦跳几回后,我顺势以话加以试探,他们便现了马脚。这是因为他们最终未能竭尽全力、忘却生死。所以说,只有敢于悬崖撒手、拼却性命,在大死一番后再获得生命的人,才是大彻大悟的人。

原典

普说。

又云:始觉合本之谓佛,言以如今始觉①,合于本觉②。往往邪师辈以无言默然为始觉,以威音王那畔③为本觉。固非此理。既非此理,何者是觉?若全是觉,岂更有迷?若谓无迷,争奈释迦老子于明星现时忽然便觉,知得自家本命元辰元来在这里。所以言,因始觉而合本觉,如禅和家忽然摸着鼻孔,便是这个道理。然此事人人分上无不具足。

昨日因与妙心居士说:令叔尚书文章学问可谓儒林宗工,但闻于此道,自以为难。往往士大夫只知所谓“佛者,千劫④学威仪⑤,万劫修相好⑥,乃至三大阿僧祇劫⑦修而后成”。

云何博地凡夫,现行⑧无明,为富贵所折困,何时与道相应?才作是念,便是于心意识中,推出一座须弥山,一障障了道眼,不能明见本地风光⑨、本来面目⑩。正所谓,所知⑪不是障,是障障所知。

注释

①始觉:指通过后天修习,启发先天之“本觉”而形成的佛教觉悟。大乘佛教认为,人心本来寂静不动,无生无灭,名为“本觉”;后因“无明”风动,产生世俗的意识活动,从而有种种差别,名为“不觉”;及至接受佛教教义,启发“本觉”薰习“不觉”,并与“本觉”融为一体,即名“始觉”。这是《大乘起信论》阐述的观点。

②本觉:相对“始觉”而言,指先天固有的佛教觉悟。以为众生的心性本身具有无限的佛教智慧。

③威音王那畔:即威音王以前,指向上本分,明实际理地,达到真实开悟境界,完成宗门至极状态。《祖庭事苑》卷五:“威音王佛以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法华通义》卷六:“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威音王佛,据《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禅宗借此佛名,表示极久远的年代。

④千劫:佛教认为,自天地形成到毁灭名为一“劫”。《法苑珠林》卷一:“夫劫者,盖是纪时之名,犹年号耳。”千劫,意为世界已经历千次的成住坏灭,表明时间久远。

⑤威仪:坐作进退有威德和仪则,名为威仪。有“四威仪”“三千威仪”“八万威仪”等说。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者各具仪则,不损威德。

⑥相好:佛陀的身体可以了别,生而不同凡俗,名之为“相”;其细微而可爱乐者,名之为“好”。相,指大相,即就显著的方面而言,有三十二相;好,指细微小相,有八十种好。

⑦阿僧祇劫:意为无量数劫。阿僧祇,意译“无数”“无央数”。佛教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百万为兆)。

⑧现行:瑜伽行派和唯识宗所说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派生的七转识(包括一切现象),是为诸种子的果;若以种子为因,现行便是果。《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七:“以种为因相,诸法因缘故,现行为果相。”但在实际活动中,种子与现行总是互为因果的。

⑨本地风光:也即“本来面目”,禅家用以指各人自己的心性本分。参禅得悟即所谓明本地风光。

⑩本来面目:禅宗用语。指人们本来所具的心性,自己的本分,而这一心性与佛没有差异。顿悟成佛便是要求人们当下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坛经》云:“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⑪所知:即所知障,指在善知识开示下得闻知正法,但因种种因缘而妨碍般若修习,障碍菩提(觉悟)。或指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各种烦恼。

译文

普说正法。

大慧宗杲又说:所谓“始觉合本之谓佛”,意思是说,如今要以始觉合于本觉,便当成佛。一般默照邪师往往以默然无言为始觉,以威音王以前为本觉。实在没有这种道理。既然不是这一道理,那么什么是“觉”呢?倘若全都是觉,那么还有什么“迷”可言?假如说没有迷,那么为什么佛经上又说,释迦牟尼在太白星出现于空中时忽然觉悟,得知自己的根本大事原来就在这里?所以说,因始觉而合本觉,如同参禅者忽然间摸着自己的鼻孔,便是这样的道理。这种事,人人本来具足。

昨天我曾对妙心居士说:您的叔叔尚书大人在文章学问方面可以说是儒林中的佼佼者,但他对证悟佛道这件事,却自以为十分艰难。一般士大夫只知道所谓“若要成佛,只有在经历了千劫学习威德,万劫修习相好,乃至经历了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后,才能达到”。

既是这样,为何凡夫俗子,因无明烦恼而生起种种现行,时时为富贵财富所困扰,他们怎么能体悟佛道?才有成佛的念头,便于心意识中推出一座巨大的须弥山,将抉择真妄、分别邪正的眼力障蔽了,无法见得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这也正所谓,知识并非是障碍,而是无明烦恼本身障蔽了知识。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