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二十一 法语

原典

示鄂守熊祠部(叔雅)

士大夫学此道,多求速效。宗师未开口时,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及乎缓缓地根着,一似落汤螃蟹,手忙脚乱,无讨头处。求速效者,更不是别人,所谓希得返失,务精益粗,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近世士大夫,千万人中觅一个半个无此病者,了不可得。

译文

开示鄂守熊祠部(叔雅)

文人士大夫学习禅法,大多希求有快速的效果。当禅师还未开口说话时,他们便以自己的思想意识领会悟解了。但是,到了真叫他付诸实行的时候,那他就像落汤螃蟹一样,手忙脚乱,没有丝毫头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希求成效迅速的,正是这样一些人,即所谓“希得反失”“务精益粗”,被佛说成是十分可怜的人。近代士大夫中,想要在千万个人里头寻找一个半个没有上述毛病的人,几乎不大可能。

原典

直要到古人脚蹋实地①处,不疑佛,不疑孔子,不疑老君;然后借老君、孔子、佛鼻孔要自出气。真勇猛精进胜丈夫所为。愿猛着精彩,努力向前。说处、行处已不错,但少喷地一下而已。若有进无退,日用二六时中,应缘处不间断,则喷地一下亦不难。

然第一不得存心在喷地一下处;若有此心,则被此心障却路头矣。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②。何者为应缘处?喜时怒时,判断公事时,与宾客相酬酢时,与妻子聚会时,心思善恶时,触境遇缘时,皆是喷地一发时节。千万记取,千万记取!

注释

①脚蹋实地:相当于说“脚跟点地”“脚跟下理会”。意为前后际断,彻见本来面目,所做一切功夫,都有着落之处。

②打成一片:意为抛却一切分别计较,将千差万别的事物会归于一。也就是指回到本来面目。《碧岩录》第六则颂评曰:“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无门关》第一则评曰:“久久纯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

译文

真正的禅,就要像古人那样,脚踏实地,一切功夫都有着落,达到不疑佛、不疑孔子、不疑老子的境地。然后再借老子、孔子、佛的名义,发扬自己的禅学。这才是真正勇猛精进的大丈夫所应该做的。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如今,你在禅的思想和践履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只是还差顿悟一步了。倘若你能在已有基础上奋发努力,有进而无退,于十二时辰的生活日用中,毫不间断,那么,离顿悟的那一刻也就不远了。

但是,首先得记住,不应当有意地去追求那种“喷”地一下的顿悟;如果你着意去追求,那么就会被这种着意追求之心障碍通往顿悟的道路。其实,只要你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心底澄澈,经过长期实践,自然也就能发现本来面目。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中顿悟的因缘时节?举例说,无论是喜怒哀乐时,还是处理公务时,或是与朋友交往时,以及与妻子儿女相聚时,心中思量善恶时,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遇时,都是“喷”地一发而顿悟的时候。请务必记住,务必记住!

原典

示徐提刑(敦济)

若道,我世间文字至于九经、十七史、诸子百家,古今兴亡治乱,无有不知,无有不会;只有禅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会。自无辨邪正底眼,蓦地撞着一枚杜撰禅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传口令,口耳传授,谓之“过头禅”,亦谓之“口鼓子禅”。把他古人糟粕递相印证,一句来一句去,末后我多得一句时,便唤作赢得禅了也。殊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爱疑他人。

才闻有个士大夫要理会这事,先起无限疑了也,谓渠要做美官,又有声色之好,如何办得这般事?似这般底,比比皆是,无一人真实把做一件未了底事。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识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底时节。

昔李文和①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杨文公②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③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又何曾须要去妻孥、休官罢职,咬菜根、苦形砺志,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

注释

①李文和:即李遵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为驸马都尉,曾撰《天圣广灯录》。他得法于谷隐蕴聪禅师,晚年与石霜楚圆禅师、杨亿居士等人为“法门好友”。

②杨文公:即杨亿。宋真宗时入翰林为学士,兼史馆修撰,后拜工部侍郎。与李维等人受诏裁定《景德传灯录》,润色其文,使之盛行于世。他与广慧元琏禅师交游,禅学修养颇深。

③张无尽:即张商英。宋哲宗时为工部侍郎,迁中书舍人;宋徽宗初为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学士,后拜尚书右仆射。他因读《维摩经》而尊崇佛教。首谒东林常总禅师,后问道于兜率从悦禅师,蒙受契证。曾著《护法论》,竭力调和儒、释;又主张佛教内部的禅教一致。

译文

开示徐提刑(敦济)

有人也许会说,对于世间文字语言乃至九经、十七史、诸子百家之说,以及古今的兴亡治乱,我一概知道,没有不会的;只剩下禅学这件事,我也要知道,我也要会。假如你没有辨别邪正的慧眼,无意之间遇到这样一种自我标榜的禅者,就会受他的欺骗愚弄,这好比三家村里传递口令,以口耳互相传授,称之为“过头禅”,又称之为“口鼓子禅”。这种禅,喜欢把古人的糟粕拿起相互印证,你一句来我一句去,到最后我多出你一句,这时,我就宣布自己赢得了禅。这种人就是不肯退一步,回过头来,以生死大事为念;也不肯怀疑自己,总喜欢怀疑他人。

才听说有某位士大夫要学禅求悟,就生起重重怀疑,以为他既要做高官,又有世俗声色之好,这种人怎么能参禅得悟?像这样的人,几乎到处都有,却就是没有人能实实在在地贯彻禅学宗旨。要知道,无论是白天黑夜、孜孜不倦,喝茶吃饭、喜怒哀乐时,还是净处秽处,与妻子儿女相聚处,与朋友客人交往应酬处,为公服务办事处,了结私门婚嫁处,都是头等做功夫、提举警觉、求取禅悟的时候。禅就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当年李遵勖都尉,虽享尽荣华富贵,但仍然通过参禅而获得大彻大悟;杨亿在参禅悟道时正在翰林当学士;张商英参禅得悟时正做着江西转运使。就以这三位著名官僚为例,便可说明,他们既不脱离世俗生活,却又能达到出世间认识。他们何曾抛却妻子儿女、休去高官罢却世职,咀嚼菜根、苦其形体砥砺心志,避开喧闹追求安静,然后坐在枯禅鬼窟里作种种妄想,才能悟得佛道?

原典

士大夫学道,与我出家儿大不同。出家儿,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一瓶一钵,日用应缘处,无许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体究此事而已。士大夫开眼合眼处,无非障道底冤魂。若是个有智慧者,只就里许做工夫,净名①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怕人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又说个喻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若就里许,如杨文公、李文和、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儿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

注释

①净名:即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梵文音译,“净名”是它的意译。净,意为清净无垢;名,意为名声远布。

译文

官僚士大夫学习佛法,跟我们出家人大不相同。我们这些出家人,父母不再供给甘美的食物,六亲已经与之相离;随身唯有一瓶一钵,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不再有许多妨碍学佛的因素,剩下的就是你一心一意体究佛道、成佛作祖的事。而官僚士大夫则相反,他们所想到的和见到的,无非是妨碍学佛的种种因素。若你是个有智慧的人,也需要在这种世俗环境中做学佛的功夫,这就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世俗之辈即是如来之种”。他怕人们有意逃避世俗生活,再去求取佛教真理,便做了个比喻,说:“好比高原干旱之地长不出莲花,只有卑湿之地、淤泥之中才能生长莲花。”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杨亿、李遵勖、张商英三位著名官僚,他们按维摩诘所得,于世俗生活中悟入佛道,其效果和影响比我们出家人还要大二十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出家人只是从外部打入,而士大夫则是从内部打出;从外部打入的力量薄弱,而从内部打出的则力量强大。

原典

千说万说,直说曲说,只是为徐敦济生死疑根未拔。只教就未拔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行住坐卧,但时时提掇,蓦然喷地一发,方知父母所生鼻孔只在面上①。勉之,勉之!

注释

①父母所生鼻孔只在面上:意为认取本来面目。佛性人人具有,成佛只在体认自己的本来佛性,不须外向追求,好比鼻孔长在面上,是极平常的事。

译文

我这样说那样说,直率地说曲折地说,说来说去,只是因为你徐敦济生死疑根未能拔除,尚未发现自己本来面目。现在我只教你在未拔除疑根之处看个话头。这个话头就是,有禅僧问赵州从谂禅师:“狗子也还有佛性吗?”赵州回答道:“无。”你只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一切时候都不忘这一话头,随时提起并警醒自己,总会有那么一天,突然感到“喷”地一下,发现父母所生的鼻孔只在自己面上。请努力,再努力!

原典

示吕机宜(舜元)

近世丛林有一种邪禅,执病为药。自不曾有证悟处,而以悟为建立①,以悟为接引之词②,以悟为落第二头③,以悟为枝叶边事。自己既不曾有证悟之处,亦不信他人有证悟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逐日噇却两顿饭,事事不理会,一向嘴卢都地打坐,谓之“休去歇去”。才涉语言,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儿孙边事,将这黑山下鬼窟里底为极则。

亦谓之祖父从来不出门,以己之愚返愚他人,释迦老子所谓“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辈名为可怜愍者。有一种士大夫,末上被这般杂毒入在心识中,纵遇真正善知识,与说本分话④,返以为非。

注释

①建立:原意为设立法门。这里的意思是追求、有所得。

②接引之词:接取引导他人的用语。意思是,“悟”并非终极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手段。

③落第二头:意为不直截了当,而是拖泥带水。

④本分话:本来分内的话,意思是指佛教的真理、禅学的宗旨。

译文

开示吕机宜(舜元)

近代禅林中流行着一种邪禅,他们把病当作药。自己还不曾得到证悟,却把“悟”视为建立,把“悟”当作仅是接取引导他人的用词,把“悟”说成是拖泥带水,并非直截了当,又把“悟”说成是枝叶之事,不甚彻底。他们不仅自己未曾有所证悟,而且也不相信别人得到证悟。他们一味地以空寂、冥顽无知称作威音王以前、空劫以前的事,每日里吃饱了两顿饭后,百事不理会,只管白天黑夜地打坐,名之为“休去歇去”。才涉及语言文字,他们就称它为“落今时”,又称作“儿孙边事”,即与自己的默念打坐无关,而以在黑山下鬼窟里静坐为最高境界。

这好比祖父从来不出门,待在家中闭耳塞聪,以自己的愚昧反而去批评他人愚昧,这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譬如有人自己闭塞了耳朵,却高喊没有人与他说话”。这类人实在可怜、可悲。而某些官僚士大夫,最后因思想上深受上述错误见解的影响,烦恼极重,因而纵使他们遇到真正有学问的高僧,向他们宣说佛法的宗旨,他们反而以为是错误的。

原典

除非夙有愿力①,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万百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着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②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注释

①愿力:誓愿之力,又名本愿力。《大智度论》卷七:“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

②无事甲:意为空闲无事,整天在默坐中打发时光。甲,意为甲胄。宗杲经常批评默照禅,说它教人“在无事甲里坐”。为此,胡适先生曾提出以下看法:“中国白话里至今保存的‘龟甲’‘鳖甲’的名词,龟鳖的‘甲’是他们藏头保身的‘甲胄’。……‘无事甲’里大可以‘坐’的!”(见《胡适禅学案》,中正书局一九七五年版,页五八二,胡适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四日给入矢义高的书信。)

译文

除非一向有强烈的本愿力,经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这两件事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无论喝茶时还是吃饭时,也无论在寂静处还是喧闹处,都能念念在心,孜孜不倦,始终如同欠了人家万贯钱债而无法偿还;心胸觉得烦闷却又回避无门,既不能求生却又不能求死。正当这个时候,通往善、恶的道路相继都已被截断。也正当你有了这种感觉时,正是着力做功夫的时候;只要你从这里下手,看个话头,就会有所悟入。这个话头就是,有僧问赵州:“狗子也还有佛性吗?”赵州回答:“无。”当你看这一话头时,不要卜度思量,不要另作注解,不要领会得清楚明白,不要向语言文字上理解,不要向话头举起处考虑,不要堕入空寂之中,不要着意以心去求悟,不要向大禅师所说之处领略,不要掉在空闲无事之中。正确的方法是,要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警觉提醒自己:“狗子也还有佛性吗?”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