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二十三 法语

原典

示徐提刑(敦立)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①求无所得法②。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着者是。

注释

①有所得心:指取相之心,即向外追求、执着的心。唐译《仁王般若经》卷上:“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

②无所得法:一切法(事物、现象,包括佛法)都归于一实相,所以无所得。《大智度论》卷十八:“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译文

开示徐提刑(敦立)

官僚士大夫多数喜欢以自己的有所得之心去求取无所得之法,这是十分错误的。什么叫“有所得心”?所谓“有所得心”,指那种聪明灵利、爱作思量计较分别的心。什么叫“无所得法”?所谓“无所得法”,指那种不能以思虑获得、计较分别无法达到、聪明灵利无处着落的真正的佛法。

原典

但以博极群书,于九经、十七史内入得太深,聪明太过,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应缘处牵挽将去,故于脚跟下不能得啐地、折曝地断耳。若时时正念现前,怕生死①之心不变,则日月浸久,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且哪个是熟处?聪明灵利、思量计较底是。哪个是生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绝思维分别,抟量卜度不到,无尔用心安排底是。蓦然时节到来,或于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于日用应缘;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乱,若逆顺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宁静时,忽地蹋翻关棙子②,不是差事。

注释

①生死:一切众生受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轮回不已。《楞严经》卷三:“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学佛的最终目的,是要摆脱这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

②关棙子:比喻事物的紧要关键之处。《景德传灯录》卷九:“如四祖下牛头大师,横说竖说,未知向上关棙子。”《碧岩录》第一则评唱:“拨转关棙子,出自己见解。”

译文

由于士大夫们平时博览群书,受九经、十七史中儒家思想影响太深,聪明太过头,想法太多,禅定功夫太差,往往为世俗生活牵挂、受世俗观念左右,因而难以发现本来面目,获得顿悟。但是,倘若能时时保持正念,使心永远处于畏惧生死的状态,那么,日长月久,生处自然变熟,而熟处也自然变生。要问什么是“熟处”?那聪明灵利、喜欢思量计较、分别认识的心就是熟处。又什么是“生处”?那菩提涅槃、真如佛性,截断思维分别,不可抟量卜度,不能用心安排考虑的境界就是生处。也许有一天,时候突然来到,实现期待已久的顿悟。或许通过对古人悟道原因的探究,或许通过阅读佛教经典,或许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机遇;无论是作善还是不善的业,无论身心是否处于散乱之中,也无论面临逆境还是顺境,假若能获得暂时的心境宁静,也有可能出现在紧要处突破、顿时悟入佛道的机会。

原典

示方机宜(夷吾)

祖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①。”欲知此个道理,但将平昔坐禅处得底,看经教处得底,语录上记得底,宗师口头言下领览得底,一时扫向他方世界。

却缓缓地仔细看他:德山何故见僧入门便棒?临济何故见僧入门便喝?若识二大老用处,则于日用触境逢缘处,不作世谛②流布,亦不作佛法理论。既不着此二边,须知自有一条活路。

注释

①不生:也即不灭。不生不灭是事物的如实相貌和本质。所以,不生也是如来、涅槃的异名,因如来、涅槃常住不生不灭。

②世谛:又名“俗谛”“世俗谛”,意为世俗的认识。谛,真理;世人误以为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所以名世谛。与之相对的是佛教的真理,即“真谛”,它是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译文

开示方机宜(夷吾)

祖师曾经说过:“心性随时满足,菩提常处安宁;事理通达无碍,生也便同不生。”你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请首先将平时坐禅中所获得的体验,看佛教经典时所得到的感受,从祖师语录上记得的文句,以及禅师说法时领会到的思想,一时间把它们彻底抛弃,远远地丢到另一世界去。

然后,你再认真仔细地参究:德山宣鉴为什么见到禅僧入门当头一棒?临济义玄又为什么见到禅僧入门便大喝一声?假若能体认到这两位前辈大禅师的深远用意,那么,你就将在生活日用中、触境遇缘时,既不执着于世俗之见,也不执着于佛法认识。既然不执着于这两个方面,也就知道毕竟有一条通向觉悟的大道。

原典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①矣。

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但将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②、浣心垢浊者也。

注释

①行:指身、口、意的造作以及内心之趣于外境,即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生起、变化活动。

②稠林:譬喻烦恼。因为种种烦恼交络繁茂,犹如稠林,故名“稠林”。《法华经·方便品》:“入邪见稠林。”

译文

开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疑虑那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的心未曾忘却,便是到了生死兼施齐下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刻,有必要向生死兼施齐下之处看个话头。这个话头就是:有禅僧问赵州从谂禅师:“狗子也还有佛性吗?”赵州回答:“无。”你只要将那疑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的心,移到“无”字上来,那么,兼施齐下的心就不会再有造作趣向。

一旦这兼施齐下的心不再有造作趣向,那么,疑虑生死和来去的心也就行将断绝了。这时,你只要在这行将断绝而又未尝断绝的地方认真应对、随时警醒,条件成熟,时候到来,突然会“喷”地一下,出现顿悟,这就是实现了经典中所说的“截断生死之心”“制止不善之心”“去除烦恼之心”“浣洗垢浊之心”。

原典

道无不在,触处皆真。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教中所谓“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

译文

佛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能体现佛道。因为,一切现实的存在并非脱离真如本体,一切现实的存在就是真如本体。这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世俗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活动都符合佛教正理,与真如实相不相违背”。

原典

不见魏府老华严有言:“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却又不是也。”又真净和尚有言:“不拟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莲华不着水。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成佛。然众生本佛,佛本众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

译文

魏府老华严曾经这样说过:“佛法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就在行、住、坐、卧之中,吃饭喝粥之时,语言交往之处。但是,你的所作所为,凡是起心动念、着意做去,却又不符合佛法了。”真净克文和尚也曾说道:“只要不拟心造作,便一切都契合真如,一切都天真自然,一切都如莲花脱水而出,洁净无垢。由于自心迷妄,所以成为众生;一旦自心觉悟,便成为佛。但是,从本质上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佛本来就是众生;只因有迷有悟,所以才有佛与众生的区分。”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