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二十五 书信

原典

答曾侍郎(天游)

承叙及,自幼年至仕宦,参礼诸大宗匠①。中间为科举婚宦所役,又为恶觉②恶习③所胜,未能纯一做工夫,以此为大罪。又能痛念无常世间,种种虚幻,无一可乐,专心欲究此一段大事因缘。甚惬病僧意。然既为士人,仰禄为生,科举婚宦,世间所不能免者,亦非公之罪也。

公所谓大罪者,圣贤亦不能免。但知虚幻非究竟④法,能回心此个门中,以般若智水,涤除垢染之秽,清净自居,从脚下去一刀两段,更不起相续心⑤,足矣。

注释

①宗匠:受众人尊崇的一宗大师。《法华文句》卷二:“才艺兼通,为彼宗匠。”这里指禅宗著名禅师,因为他们能巧示禅法,以成就后学,如同工匠教诲学徒。

②恶觉:指恶的思想,据说有八种之别。《大乘义章》卷五:“恶觉不同,离分有八。”

③恶习:指恶的习气。习,习气,即烦恼余气。

④究竟:事理的至极、最高、彻底。《三藏法数》卷六:“究竟,犹至极之义。”

⑤相续心:生死杂念无有间断的心。相续,指因果次第而不断绝。有为法生灭无常,但世人误以为因果连续为常住。

译文

答曾侍郎(天游)

承蒙来函述及,你自幼年起到做官,参礼了各方的禅宗大师。期间,由于受科举、婚姻、为官等世事约束,又被恶的思想、烦恼习气所战胜,所以未能专心致志地做功夫,以此为一大罪。而你又能痛念世间一切生灭变化无常,种种事物只是虚幻假象,没有任何快乐之处,因而下决心要体究人生由迷而悟这一根本大事。你的想法令病中的我十分满意。但是,你既然是士人,依靠俸禄为生,那么,凡科举、婚姻、为官之类,世俗生活所不能避免的,也并不是你个人的罪过了。

你所说的“大罪”,即使圣贤也难免。如今你只要知道,一切虚幻假象并非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回过头来专心于禅学一门,以般若智慧之水,洗刷垢染污秽,清净自居,从根本上与世俗认识一刀两断,更不再起生死相续之心,也就足够啦。

原典

公处身富贵,而不为富贵所折困,非夙植般若种智,焉能如是?但恐中忘此意,为利根聪明所障,以有所得心①在前顿放,故不能于古人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段,直下休歇。此病非独贤士大夫,久参衲子亦然。多不肯退步,就省力处做工夫,只以聪明意识计较思量,向外驰求。

注释

①有所得心:指取相之心,对周围事物产生分别、计较、执着的心。《大智度论》卷六十:“有所得者,所谓以我心于诸法中取相故。”唐译《仁王般若经》卷上:“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

译文

你身处富贵丛中,却没有被富贵所牢笼、束缚,若不是长期受般若之智的熏陶,怎么能是这样?我只是怕你由此而忘却了禅学本意,而被自己的利根聪明所障蔽,以取相之心来对待周围事物,从而也就无法像古人那样从根本上与世俗观念一刀两断,直下顿悟。这类毛病不只是贤士大夫们有,就是长期从事参禅活动的出家人也有。这是因为,他们总是不肯退后一步,在省力之处做功夫,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意识去计较分别,向外部世界追求。

原典

老庞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只了得这两句,一生参学事毕。今时有一种剃头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①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②,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耳。

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③。照来照去,带来带去,转加迷闷,无有了期。殊失祖师方便,错指示人。教人一向虚生浪死,更教人是事莫管,但只恁么歇去,歇得来情念不生。到恁么时,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④历历⑤。这般底更是毒害,瞎却人眼,不是小事。

云门寻常见此辈,不把做人看待。彼既自眼不明,只管将册子上语依样教人。这个作么生教得?若信着这般底,永劫参不得。云门寻常不是不教人坐禅、向静处做工夫,此是应病与药,实无恁么指示人处。

不见黄檗和尚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⑥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道,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⑦。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而今情量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

“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尔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也。”

注释

①獦狙:应作“獦狚”,外形像狼一样的野兽。《山海经·东山经》:北号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獦狚,是食人”。大致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兽类。

②千佛出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劫中各有的一千佛出世。单说千佛,则指贤劫千佛,释迦牟尼佛为其中的第四佛。《法华玄义》卷六:“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罗是千佛之子。”

③默照:默,指静坐守默;照,指般若智慧的观照。默照,意思是通过静坐而获得智慧,体验宇宙人生的本质。

④惺惺:机警、聪慧、了悟的意思。刘基《醒斋铭》:“昭昭生于惺惺,而愦愦出于冥冥。”《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⑤历历:清晰分明的意思。

⑥接引:接取、引导他人的意思。《观无量寿经》:“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⑦大乘心:根据大乘教义,意谓求佛的心。《维摩诘经·佛国品》:“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慧远疏:“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

译文

庞蕴老居士曾说:“但愿将有空却,切勿充实所无。”只要了悟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就相当于完成了一生的参禅学佛事业。如今却有一种剃头外道,自己不懂得禅,只管教人像死了的獦狚那样,休去歇去。如果按他们所说的去休歇,那么,即使到千佛出世时,也休歇不了,反而使心头更觉迷闷罢了。

他们又教人随时随地约束、控制自己,放弃情识、守默观照。观照来观照去,约束来约束去,反而更加迷惑不解,永远没有觉悟之时。这种做法,完全失却了祖师所示的方便诱导法门,只是瞎指挥人。他们一味地教人虚度年华、无意义地去死,更教人百事不管,只要如此这般地休歇去,一直歇到万念俱灰之时。并且认为,到了这个境地,非但不是愚昧无知,反而是机警聪慧、历历分明。这种说法更是毒害无穷,瞎却他人眼睛,决不是小事情。

我平时见到这类人,几乎不把他们当人看待。他们自己未曾有所悟入,却只管拿册子上写着的语录来照本宣读、指示他人。这怎么能指示人呢?倘若你相信他们所说,那就永远也参悟不了。我平日里也不是不教人坐禅、向宁静处做功夫,但那只是根据对方的病情而开的药方,实际上并没有给人指示过什么。

黄檗希运禅师曾说:“我所传承的这一派禅宗,历代祖师前后相继,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当你说到‘学道’的时候,早已具有引导、指示他人的意思。‘道’是不可以学的,思想上有‘学道’的倾向,反而会迷失‘道’。‘道’没有方位和处所,这叫作‘大乘心’。这大乘心既不在内外,也不在中间,根本就没有方位、处所。对于‘道’,首先是不能作知解认识,只是说,你现在的情感活动就是‘道’。情感活动若断绝了,心也就没有方位、处所了。

“这一‘道’,天真自然,本来并无称呼。只怕世人不能加以体认,耽于情识之中,所以诸佛出来,要把事实真相说清楚;唯恐大家弄不明白,只好姑且加上‘道’这个称呼。为此,不应当根据这一名字而随意做出解释。”

原典

公既清净自居,存一片真实坚固向道之心,莫管工夫纯一不纯一,但莫于古人言句上只管如叠塔子相似,一层了又一层,枉用工夫,无有了期。但只存心于一处,无有不得底。时节因缘到来,自然筑着磕着,喷地省去耳。

译文

你现在既然以清净自居,存有一颗真实坚定追求真理的心,就不要去管功夫纯一不纯一,只要别在古人言句上一味地像叠宝塔那样,叠了一层又一层,没完没了地枉费功夫、浪费时间。其实,只要你将自己的心专注于一个地方,那样就没有达不到目的的。一旦时机条件成熟,便自然能随时随地获取顿悟解脱。

原典

细读来书,乃知四威仪中无时间断,不为公冗所夺,于急流中常自猛省,殊不放逸,道心愈久愈坚固。深惬鄙怀。然世间尘劳,如火炽然,何时是了?正在闹中,不得忘却竹椅、蒲团上事。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工夫一般。

译文

仔细阅读你的来信,得知你于行、住、坐、卧之中,每时每刻不忘参禅学佛,不被公务杂事所困扰,在烦恼爱河的激流中常能猛省,毫不放纵自己,勤勉不懈,求取真理之心愈久而愈益坚固。这些,使我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世俗的烦恼如焰火一般炽燃,何时才是终了之时?所以,你要坚持于喧闹之中做日常功夫,不要忘却了禅坐修持上的事。平时还要留意于静寂之处,以备在喧闹中作用。若是在喧闹中不能得力,无法悟入,那就相当于未曾在静寂中做功夫。

原典

宗杲尝谓方外道友①曰:今时学道之士,只求速效,不知错了也。却谓无事省缘,静坐体究,为空过时光,不如看几卷经,念几声佛,佛前多礼几拜,忏悔平生所作底罪过,要免阎家老子②手中铁棒。此是愚人所为。

而今道家者流③,全以妄想④心想⑤,日精月华⑥,吞霞服气⑦,尚能留形住世,不被寒暑所逼,况回此心此念,全在般若中耶!先圣明明有言:“喻如太末虫处处皆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亦尔,处处能缘⑧,唯不能缘于般若之上。”

苟念念不退初心⑨,把自家心识缘世间尘劳底,回来抵在般若上,虽今生打未彻,临命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流落恶道⑩。来生出头,随我今生愿力,定在般若中现成受用。

注释

①方外道友:与僧侣、道士结交的世俗之友。方外,意为世外。《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后指僧道为方外。

②阎家老子:指阎罗王,司掌地狱之主。《法苑珠林》卷十二:“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

③道家者流:指道教徒。

④妄想:指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大乘义章》卷三:“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⑤心想:指意识心王的思想。《观无量寿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

⑥日精月华:日月之精华,道教认为,服食日月之精华,可得长生不老。

⑦吞霞服气:吞服霞气。道教认为,通过呼吸吐纳,服食霞气,能得日精月华。

⑧缘:攀缘的意思。人的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此,心识是能缘,境界是所缘;心识对于境界的作用便名缘。

⑨初心:初发求菩提之心。

⑩恶道:众生因所作恶业,死后必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的一道。《大乘义章》卷八:“乘恶行往,名为恶道。”

译文

我曾跟世俗学佛的朋友们说:现在学佛的文人士大夫,只追求效果要快,他们不知道这是错误的。于是,有人又认为,没有事时做静坐体究,那是虚度时光,倒还不如看几卷佛经,念几声佛名,在佛像前多做几次礼拜,以忏悔平生所做的罪过,免得吃阎罗王手中的铁棒。这是愚昧的人所做的。

当今的道教徒们,全都以虚妄分别的思想,以为通过呼吸吐纳,服食日月之精华,就能长生不老,不为寒暑所逼,那么,也就更不用说将此心此念全都集中体现在般若智慧中了!古代圣人明明白白地指出过:“好比太末虫到处栖宿,就是不能栖宿于火焰之上;众生也这样,到处攀缘,就是不能攀缘于般若之上。”

假如能够念念不退转初发求菩提之心,把自己那攀缘世间种种烦恼的心,回过头来紧紧抵住在般若之智上,那么,虽然此生不能彻底解脱,但是,生命即将终结时,也决不会为恶业所牵引,流落到恶道之中。来生出头后,再随着此生的誓愿之力,就一定会在般若智慧中受现成功用,获得彻底解脱。

原典

答李参政(汉老)

示谕,“自到城中,着衣吃饭,抱子弄孙,色色仍旧。既亡拘滞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宿习旧障亦稍轻微”。三复斯语,欢喜跃跃。此乃学佛之验也。

傥非过量大人,于一笑中百了千当,则不能知吾家果有不传之妙。若不尔者,疑、怒二字法门,尽未来际终不能坏。使太虚空为云门口,草木瓦石皆放光明、助说道理,亦不奈何。方信此段因缘不可传、不可学,须是自证自悟、自肯自休,方始彻头。

译文

答李参政(汉老)

来信说到,“自从来到城中,穿衣吃饭,抱儿子、哄孙子,样样照旧。既无拘束滞着的感觉,也不作奇特的设想,宿世的习气和旧时的障蔽也稍觉有所减轻”。再三推敲这几句话,使我欢欣鼓舞。这正是你学佛的证验。

倘若不是非同寻常的男子汉,于一笑之中彻底了结,则不能知道我们佛家果然还有秘不传授的妙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疑”“怒”二字法门,永远也不会坏灭。即使叫太虚空做我的嘴,草木瓦石都放大光明,一起为我宣说佛理,也奈何不得。由此可以确信,禅悟这件事,它既不可传授,也不能学得,必须依靠自证自悟、自己认可自己罢休,才算是达成目的。

原典

千万记取前日之语,“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行住坐卧切不可忘了。其余古人种种差别言句,皆不可以为实;然亦不可以为虚。久久纯熟,自然默默契自本心矣,不必别求殊胜奇特也。

译文

请你千万记住前天我对你说的话,“理应由顿悟而得,事则由渐修而除”,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时候,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忘了。除此之外,其余的古人种种言句,都不应把它看成是实在的;但也不应看作是虚幻的。只要把上面的话记住了,时间长久了,就自然而然地与本心默默相契,打成一片,不必另外再去追求什么新奇花样了。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