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二十七 书信

原典

答刘宝学(彦修)

往往士大夫多于不意中得个瞥地处,却于如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公知,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念,切不可暂忘也。但得本,莫愁末;但知作佛,莫愁佛不解语。

这一着子,得易守难,切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扩而充之,然后推己之余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于日用中不着起心话带、枯心忘怀也。

近年已来,禅道佛法衰弊之甚,有般杜撰长老,根本自无所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无实头伎俩收摄学者,教一切人如渠相黑漆漆地紧闭却眼,唤作默而常照。

译文

答刘宝学(彦修)

士大夫们往往在不得意的时候,于禅学中有暂时的获取,但是当他们一旦如意时,又把这暂时的获取全部丢失了。因此,我有必要告诉你,当你官场生活如意的时候,应当时刻记住那些不如意的日子,千万不能忘却了。只要得到了事物的根本,就不要担忧事物的枝节;只要把握了如何成佛,就不要顾虑佛是不是接纳你。

在禅学上,要有所得容易,但守成则很难,因此,切不可轻心大意。首先必须要堂堂正正,在这基础上扩而充之,然后再推己之余而及于他。你的禅学所得,既然不滞着于一隅,则想必既不会起心着念,也不会枯心忘怀吧。

近年以来,禅道佛法衰弊严重,丛林中有一种不懂禅学却自称长老的人,他们自己根本一无所悟,业识茫茫,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也没有什么实际本事去统领座下禅者,却教所有人都得像他那样,漆黑一团、紧闭双眼,把这叫作“默而常照”。

原典

须是当人生死心破始得。若得生死心破,更说什么澄神定虑,更说什么纵横放荡,更说什么内典外典①。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结丝,一斩一时断。证无边法门②亦然,更无次第。

左右既悟“狗子无佛性”话,还得如此也未?若未得如此,直须到恁么田地始得。若已到恁么田地,当以此法门兴起大悲心③,于逆顺境中和泥合水,不惜身命,不怕口业,拯拔一切,以报佛恩。方是大丈夫所为。

注释

①内典外典:内典,指佛教典籍;外典,指佛教以外的各种典籍。《二教论》:“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

②无边法门:意为广大无边的入道之门。无边,广大而无边际;法门,修行者所入之门。《增一阿含经》卷十:“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高僧传》卷八:“基既栖止法门,厉行精苦,学兼昏晓,洞解群经。”

③大悲心:《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指希望拔除众生之苦的大慈大悲之心。悲,慈悲。《起信论》:“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译文

若要求得禅悟,必须当事者自己参破生死之心才行。若是参破了生死之心,就不用再说什么澄清精神、安定思虑,不用再说什么纵横放荡,也不用再分什么内典、外典。这可以说是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好比斩一束丝,一斩一时全断,不留一丝。证取无边无际的入道之门也是这样,一时顿证,没有前后次第。

你既已参悟“狗子无佛性”这一话头,那么是否已达到了上述境界?如果还未达到,则务必要达到。如果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应以这一法门为依据,兴起大慈大悲之心。无论于逆境中还是于顺境中,都一样对待;既不惜身家性命,也不怕所作口业;竭尽全力,拯救众生脱离苦难,以此报答佛的深恩。这才称得上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原典

答刘通判(彦冲)

莫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少。不如少与多、得与失、静与闹,缚作一束,送放他方世界,却好就日用非多非少、非静非闹、非得非失处略提撕,看是个什么?无常迅速,百岁光阴,一弹指顷便过也,更有什么闲工夫理会得、理会失、理会静、理会闹、理会多、理会少、理会忘怀、理会管带!

译文

答刘通判(彦冲)

不要以为喧闹的地方失去的多,而静默的地方失去的少。倒不如把少与多、得与失、静与闹,统统捆作一团,一起送到别的世界。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的既非多又非少、既非静又非闹、既非得又非失之处,稍作警觉清醒,看看到底是什么?原来是,世间一切变化无常、生灭不已,人生百岁光阴,只如一弹指间便迅即过去。因此,哪还有什么闲工夫去理会得、理会失、理会静、理会闹、理会多、理会少、理会忘怀、理会杂念!

原典

答秦国太夫人

儿子作宰相,身作国夫人,未足为贵。粪扫堆头①收得无价之宝,百劫千生受用不尽,方始为真贵耳。然切不得执着此贵;若执着,则堕在尊贵中,不复兴悲起智、怜愍有情耳。记取!记取!

注释

①粪扫堆头:指极污秽之处。粪扫,指废弃的污物。

译文

答秦国太夫人

儿子做宰相,自己做国夫人,还不足为尊贵。如果能于极其污秽之处获取无价之宝,则百劫千生也受用不尽,这才是真正的尊贵。然而,还千万不能执着这种尊贵;若是有意执着了,那就将堕入于尊贵之中,而不再可能兴起慈悲、生长智慧、怜愍众生了。请太夫人记取!记取!

原典

答张提刑(旸叔)

先德云:“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自信自悟处,除曾证曾得、已信已悟者,方默默相契。未证未得、未信未悟者,不唯自不信,亦不信他人有如此境界。

译文

答张提刑(旸叔)

古代高僧曾说:“从语言文字证得的,无法显示于他人;佛教真理并非通过口头表述,而必须加以确证。”凡所说的“自证自得、自信自悟”,除非自己亲自曾证曾得、已信已悟,才能默默相契。那些自己未证未得、未信未悟的人,不光是自己不相信,而且也必然不相信别人会达到这种境界。

原典

士大夫学道,多不肯虚却心听善知识指示。善知识才开口,渠已在言前一时领会了也。及至教渠吐露尽,一时错会,正好在言前领略底,又却滞在言语上。

又有一种,一向作聪明、说道理,世间种种事艺我无不会者,只有禅一般我未会。在当官处,呼几枚杜撰长老来,与一顿饭吃却了,教渠恣意乱说。便将心意识记取这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①。

末后我多一句,尔无语时,便是我得便宜了也。及至撞着个真实明眼汉,又却不识。纵然识得,又无决定信。

注释

①厮禅:相互间问答往来的禅,名为“厮禅”。厮,相、相互的意思。

译文

士大夫学佛参禅,往往不肯虚心听取高僧大德的指示。高僧大德才开口说话,他就认为自己早已一下子全部领会了。等到你叫他把自己领会的东西说说看,他便胡诌一通,并且还滞着于语言文字。

还有一种人,一向自作聪明,喜欢讲说道理,说什么世间种种事情、一切技艺他都无所不会,唯有禅这一件事他不会。于是在为官期间,随便叫几个不学无术的长老来,给他一顿饭吃饱了,就让他胡言乱语。然后,他又拿这些记于心中的胡言乱语,再去勘验别人。相互间你来一句,我去一句,把这称之为“厮禅”。

最后,我多说了一句,而你又答不上来,就算是我占了上风,我的禅学水平比你高。但是,真到了他碰上一位有真实学问和见解的禅师,他却反而认不得。即使能认得,也不会有坚定的信心。

原典

答汪内翰(彦章)

一个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安排得、计较得、引证得底,是文章,是名誉,是官职。晚年收因结果处,哪个是实?做了无限“之乎者也”,哪一句得力?名誉既彰,与匿德藏光者相去几何?官职已做到大两制①,与作秀才时相去多少?而今已到七十岁,尽公伎俩,待要如何?腊月三十日作么生折合去?

注释

①两制:唐宋时期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的总称。中书为外制,掌正式诏敕;翰林为内制,掌临时的特殊文告。总称两制,都是参与机务、接近君主的重要官职。

译文

答汪内翰(彦章)

一个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你善于安排、善于计较、善于引证的,是文章、名誉和官职。到了晚年,推循因果关系,你好好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哪一项是实在的?至今为止,作了无数“之乎者也”的文章,究竟其中哪一句有意义?你在世上的名誉已经很高,这与不屑于名誉地位的人相比,距离有多少?你的官已做到大两制,这与当秀才时相比,又距离有多少?现在你已年届七十,纵令你有天大的本事,又将怎么样?腊月三十日死期降临时看你还有什么办法对付?

原典

世间愚庸之人,饥寒所迫,日用无他念,只得身上稍暖、肚里不饥便了。只是这两事,生死魔却不能为恼。以受富贵者较之,轻重大不等。受富贵底,身上既常暖,肚里又常饱。既不被这两事所迫,又却多一件不可说底无状,以故常在生死魔网中无由出离。

译文

世间一般愚庸之辈,常为饥寒所交迫,所以,他们平时没有别的想法,只求得身上稍觉温暖、肚子不觉饥饿,就心满意足了。就这两件事,生死恶魔都奈何不得。他们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人比较,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受尽荣华富贵的人,身上常觉温暖,肚子又未曾挨过饿。虽然不受这两件事所逼迫,却反而多出一些难以言说的烦恼、痛苦,因而始终陷于生死魔网之中,不能脱离。

原典

五浊世①中,种种虚幻,无一真实。请行住坐卧常作是观,则日久月深,渐渐消磨矣。

然正烦恼时,仔细揣摩穷诘,从什么处起?若穷起处不得,现今烦恼底却从什么处得来?正烦恼时,是有是无?是虚是实?穷来穷去,心无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抖擞②得藏识③中许多恩爱习气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

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

注释

①五浊世:即五浊恶世,指众生世界。五浊,指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②抖擞:梵文音译作“头陀”或“杜多”,意为手举物件或振动拂子。此处意思为抖落、去除烦恼。《法苑珠林》卷一〇〇:“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尘垢。”

③藏识:即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意译为“藏”,即含藏一切种子。依据法性宗,此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识,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

译文

在人类所生活的五浊恶世中,一切事物都是虚幻假相,没有一种具有真实性。请你在行、住、坐、卧中经常做这样的观察思维,日久月深之后,会逐渐有所悟入。

当你感觉烦恼时,仔细揣摩、反复推究:这烦恼从什么地方生起?如果无法究取得这烦恼的生起处,则进一步揣摩、推究:正处于烦恼之中的人,又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正当烦恼时,这人究竟是有还是无?是虚还是实?推究来推究去,结果是心也没有一个落脚处所。这时候,你要思量就尽管思量,要想哭就尽管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将阿赖耶识中所有烦恼习气清除彻底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没有思量、没有忧愁、没有高兴的如实面目。

这时,就既能入得世间,也能入得出世间,得知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也就是世间法。父子的天性是一样的。如果儿子死了,父亲既不烦恼,也不思量;或者父亲死了而儿子既不烦恼,又不思量,这可能吗?若是有意压制感情、抑止自己的悲伤和痛苦,想哭时不敢哭,想思量时又不敢思量,那是违背天理、泯灭天性的,其后果只能如扬声而止响、泼油而救火一样,适得其反罢了。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