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作者: 大慧宗杲 分类: 佛学宝典

卷二十九 书信

原典

答王教授(大受)

聪明灵利人,多被聪明所障,以故道眼不开,触途成滞。众生无始①时来,为心意识所使,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果欲出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断,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

注释

①无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开始。比如今生从前世的因缘而有,前世又从前世的因缘而有,推究下去,一切事物(包括众生)都没有最早的开始。因此,无始也可喻为极久远的年代。

译文

答王教授(大受)

聪明灵利的人,往往被自己的聪明所障蔽,因而抉择真妄、分别邪正的“道眼”睁不开,遇事遇物不能畅通无阻。众生从无始以来,为思想活动所支配,因而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不能获得自由解脱。你果真想要脱离生死,做自由快活的人,就应当一刀两断,坚决截断思想活动,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原典

答李郎中(似表)

士大夫学此道,不患不聪明,患太聪明耳;不患无知见,患知见太多耳。故常行识前一步,昧却脚跟下快活自在底消息。邪见之上者,和会见闻觉知为自己,以现量境界①为心地法门②。下者,弄业识,认门头户口,簸两片皮,谈玄说妙;甚者至于发狂,不勒字数,胡言汉语,指东画西。下下者,以默照无言、空空寂寂,在鬼窟里着到,求究竟安乐。其余种种邪解,不在言而可知也。

注释

①现量境界:感觉经验中的现实世界。现量,指感觉,是感觉器官对于“自相”(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

②心地法门:指一心法门。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好比是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而生起一切事物;修行者也须以心为依据而展开各种修行。因此,心地也就是心;心地法门也就是一心法门。

译文

答李郎中(似表)

士大夫学习禅法,并不担心他们不聪明,倒是忧虑他们过分聪明了;也并不担心他们缺乏知见解会,倒是忧虑他们知见解会太多了。所以,由于他们经常起心动念,往往也就失去快活自在、自由解脱的机会。错误认识不很严重的,通常将见闻觉知与自己相和会,并且以感觉经验中的现实世界当作一心法门。错误认识严重的,受有情流转的根本识“业识”所支配,在众人面前簸弄两张嘴皮子,专事谈玄说妙;有的甚而至于发狂,毫无约束,胡说八道,指东画西。错误认识最为严重的,则以无言默照、空空寂寂,在鬼窟里静坐为禅的功夫,由此而求得至极的身心安乐。至于其他各式各样的错误认识,即使不说也就可以知道了。

原典

答严教授(子卿)

今时学道之士,多在闲坐处打住;近日丛林无鼻孔辈,谓之“默照”者是也。又有一种,脚跟元不曾点地,认得个门头户口光影,一向狂发,与说平常话不得,尽作禅会了。似这般底,唤业识作本命元辰,更是不可与语本分事也。

译文

答严教授(子卿)

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大多把时间花在闲坐上;近来丛林中有一批不懂禅法的人,便把这种闲坐称作“默照”。还有一种人,脚跟本来就没有着地,站立不稳,才捕风捉影似的参得几天禅,便开始狂言乱语;与他说几句平常话,他却都把话当作禅语而歪曲理解了。像这样的人,既然把有情流转的根本识“业识”当作自己的根本大事,当然也就更不可能与他谈论参禅觉悟这一“本分事”了。

原典

而今学实法者,以透过法身为极致。而云门返以为病。不知透过法身了,合作么生?到这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着问别人;问别人则祸事也。所以云:真实到不疑之地者,如浑钢打就、生铁铸成是也。如人吃饭饱时,不可更问人:“我饱未饱?”

昔黄檗问百丈:“从上古人以何法示人?”百丈只据坐。黄檗云:“后代儿孙将何传授?”百丈拂衣便起,云:“我将谓汝是个人,这个便是为人底样子也。但向自信处看,还得自信底消息绝也未?若自信底消息绝,则自然不取他人口头办矣。”

译文

如今学习如实佛法的人,都以通达佛的法身为最高境界。而我却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病。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达法身之后,还会怎么样呢?当进入这个境界时,就好比人们喝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不要去求问别人;若求问别人,那就坏了事。所以我们说:真正到自信而不疑之地的人,如同浑钢打就、生铁铸成一样,坚强无比,动摇不得。这就好比人们吃饱了饭时,不可能再去问别人:“我吃饱了没有?”

当年黄檗希运问百丈怀海:“历代高僧大德拿什么佛法来指示人的呢?”百丈只管坐着不动。黄檗便又问道:“后代儿孙拿什么来互相传授呢?”这时,百丈拂衣而起,说道:“我曾把你当作一个人,刚才你的问话就是你做人的样子了。实在可惜。我告诉你:只要一味向自信之处看,看这自信的消息断绝了没有?若是连这自信的消息也断绝了,那时候自然也就不用听取别人所说的了。”

原典

答张侍郎(子韶)

从上诸祖,各立门户施设,备众生机,随机摄化。故长沙岑大虫有言:“我若一向举扬宗教①,法堂前须草深一丈,倩人看院始得。”既落在这行户里,被人唤作“宗师”,须备众生机说法。如击石火、闪电光一着子,是这般根器,方承当得。根器不是处用之,则揠苗矣。

注释

①宗教:佛教宗门和教家的合称。宗,指禅宗;教,禅宗以外的其他各佛教派系。前者立“一心为宗”,自称是“教外别传”,反对语言文字(包括经典、教理);后者以经典、教理为依据,重视经教,提倡文字语言。

译文

答张侍郎(子韶)

历代禅宗祖师,各自建立门庭、落实施设,为的是应对众生各类根机,根据根机不同而作相应化导。所以长沙景岑禅师说:“我若是一向举扬宗门教家,那么,法堂前必须草深一丈,请人看护寺院才行。”所以,既然我投身于禅门,被人称作“宗师”,就应该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说法。如击石火、闪电光一般迅捷激烈地顿悟禅法,只有具有这种根器的人才能与之相应。若不是这种根器,却要向他说这样的禅法,则等于是揠苗助长。

原典

答楼枢密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须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顺,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这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无儞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彼此不觉合作一处。

译文

答楼枢密

已经过去了的事,不管是善或是恶,都不必去思考,思考了就会障蔽佛道。未来的事,不用去计较,计较了就会心中狂乱。现在的事来到面前,无论是麻烦还是顺利,也不要去着意,着意了就会扰乱方寸。对于这一切,只要临时随缘任运、自然应对,就当然地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在不利的环境下容易做功夫,而在顺遂的条件下反而不容易做功夫。当环境与我的愿望违背时,只消咬住一个“忍”字,认真体验一段时间,也就过去了。而对于顺利的环境,你却无法加以回避,如同磁石碰上了铁,彼此不知不觉便合在一起,难以分离。

图书目录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