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现在是不能说明现在的。要说明现在,必须溯其源于已往。我们遇见一个人,必须寻根究底,追问他是哪里人?出自何等家庭?受过何等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遇见一件事亦然,必得追问他,是怎样发生的?取怎样的经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不如此,便不知道这件事是怎样一件事,这个人是怎样一个人。然则现在的性质,悉系从前所赋予。同理,将来的发展,即可由现在而推测。一人一事如此,整个的国家社会,何独不然?中国的风气,何以不同于欧洲?欧洲的风气,又何以不同于日本?这种现象,在寻常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求之于历史,则一一可以回答。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

既然现在的性质,都系从前所赋予,则要明白后一段事情,必须追求其前一段。如此层层推求,历史就非追溯到最早的时代不可了。然则人类的历史,究有多远呢?

惭愧!地球之有人类,假定为50万年,则人类的历史,不过其1%。而此1%中,荒诞的传说,又居其大半。

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人类的智识,是愈到后来愈进步的。古人智识短浅,辨不清主观的想象和客观的事实。因此,其所传述,大抵是荒诞无稽的。何况当时没有文字,凡事都是口耳相传,传之既久,又极易讹误呢?所以古代的传说,大抵是靠不住的。然而此等传说,只有传讹,绝非虚构。看似荒诞,却隐藏着真确的事实在里头。只要你有本领去研究他,发现他罢了。所以传说虽然荒诞,却不能置诸不顾。

伏羲以前之传说

中国古代的传说,也多着呢。现在无暇多讲,只能就其传说中包含着社会进化的材料的,讲几件给诸位听听。既然如此,我们便要说到巢、燧、羲、农。

巢是有巢氏,教人民构木为巢的。

燧是燧人氏,教人民钻木取火的。其事迹,都见于《韩非子》的《五蠹篇》。至于羲、农,则其事迹,见于《易经》的《系辞传》。其传说,又要详细些了。

伏羲神农之传说

伏羲氏的事迹,是:

(一)画八卦。

(二)为网罟。

神农氏的事迹,是:

(一)制耒耜。

(二)日中为市。

八卦,有人说就是古代的文字。据《系辞传》说:则伏羲的画八卦,是: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

这是说他能遍观天地人类,发明一种原理,以推求万物的真相的。实在是一种宗教哲学。八卦是否文字,这话猝难断定,即使是文字,一共只有八个字,其时文字之用,亦必不广。所以《系辞传》又明说他是在结绳[2]时代。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神,当是古人所崇拜的八种对象。可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原理,或者并非伏羲氏所知,是后来的人所发明,而把他附会到伏羲身上。然而八卦之作,是出于伏羲,则似无可疑。这总是一件宗教上有关系的事情。然则伏羲氏也是宗教上一个有些权威的酋长了。

至于“为网罟以畋以渔”这七个字,则明明告诉我们以伏羲时代社会生活的情形。社会学家分别社会进化的等级,有一种,是以其取得食物的方法做标准的。其次序是(一)搜集,(二)渔猎,(三)畜牧或农耕。搜集时代,人类还无甚智识技能,只是男女老幼,各自为群,到处游行,拾取些可充食料的植物,及很小或已死而没有抵抗力的动物罢了。到渔猎时代,则人能捕捉动物以自养,其智识和技能,就要高一些了。伏羲氏大约在此时期。有种书上,把伏羲氏的羲字写作牺[3],因而发生伏牺是能“驯服牺牲”的解释。就有人说伏羲是畜牧时代的酋长。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一)《易经》上明说伏羲是从事于畋渔的。(二)汉初的伏生[4],在他所著的《尚书大传》上,解释伏羲二字,是“下伏而化之”之意。伏生是年代很早的经师,凡古代的事物,前人所知的,总较后人为多。在原则上,不能发现前人的错处,解释古事,总该以旧说为据。所以我们与其从后人之说,以伏羲为畜牧时代的酋长,毋宁从《易经》之说,以伏羲为渔猎时代的酋长。

从渔猎进于农牧,是视乎其地的。大抵草原之地,多进于畜牧;山林川泽之地,则进于农耕。古代的传说,都把伏羲、神农,看作相接的。并没有说,其间更有游牧时代的酋长。然则从伏羲到神农,似乎是从渔猎径进于农耕的。但中国的地方大着呢!伏羲、神农,不过是大陆之上的一个部落。此外林立的部落正多。各部落的生活,自然不能一致。伏羲、神农的部落而外,自然还有从事于畜牧的。只这“日中为市”四个字,就给我们一个暗示。为什么呢?因为最早的交易,往往是起于农牧两种部落之间的。[5]

【小结】

(一)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二)古代为什么多荒诞的传说?

(三)有巢氏的事迹怎样?

(四)燧人氏的事迹怎样?

(五)伏羲氏的事迹怎样?

(六)神农氏的事迹怎样?

(七)社会进化的等级怎样?

(八)怎样叫部落?

* * *

【注释】

[1] “观鸟兽之文”,是指动物。“与地之宜”,是指植物。从“仰则观象于天”至“远取诸物”六句,是说他能遍观天地万物的意思。“神明之德”,当系指自然力说。“万物之情”,情是实在的意思,亦就是真相的意思,“以类万物之情”,似乎说他懂得万物的真相,所以能按其性质,把他分做八类。

[2] 结绳是将一根绳子,打了许多结,以表示共有几件事情。所打的结,有时形状亦有不同,以表示其所记的事,但其分别不能很多罢了。这是未有文字以前,记事的法子。现在的野蛮部落,亦还有用这法子的。

[3] 古人用字,只取其声音相同,写作牺字,亦不算错。但不该因此妄生解释。

[4] 伏生名胜,是汉朝第一个传《尚书》的。

[5] 因为其所有物品,各不相同,所以要交换。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