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尧舜之政制及其教化

帝王传授的统绪,虽然从黄帝以来,就有可考。然而颛顼、帝喾两代,都无甚事迹可见。古代政教,传于后世,较为详备的,就要从唐虞说起了。

唐虞时代的政教,可考见的,有好几件事。《书经》上载:尧命羲和四子,分居四方,推步天象,做成历法,以教导农民。可见其时,对于农业,已很注重。其时的官职:有司空,是管平水土的。有后稷,是教民稼穑的。有司徒,是教化人民的。管刑罚的唤做士。又有管制造的共工,管山泽的虞。其对于诸侯,则天子五年一巡守;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班来朝。而其影响于后世的人心最深的,尤莫如禅让一事。

尧舜之禅让

据儒家的传说:尧在位70年,因年老,想让位给当时管理四方诸侯的官,称为四岳的。四岳谦让不敢当。有许多人告诉尧说:舜的德行很好。尧乃举舜,使之摄政。尧死后,三年之丧既毕,舜让位于尧的儿子。而当时诸侯,朝觐、讼狱的,都不归尧的儿子而归舜。舜才即天子位。当舜摄政后,即举禹,使之治水。即位之后,也把天子之位传给他,一如尧传位于舜的故事。此制儒家谓之“传贤”,亦谓之“官天下”。

舜之武功

尧舜时代,中国的武功,似乎也颇盛的。古书上屡说舜征三苗的事。三苗是姜姓之国,在洞庭、鄱阳两湖之间,就是古代蚩尤之后。舜是南巡守,死于苍梧的。又有的说死于鸣条。苍梧,该在今湖南、广西交界之处;鸣条则在今安徽省内;[1]可见当时的兵力,已达到江淮流域了。

禹之治水

禹的治水,详见《书经》里《禹贡》一篇,这一篇:(一)是否禹时书?(二)所述的是否禹时事?后人对他,颇有疑义。然而禹之治水,总是确有其事的。据古书上说:当时水患的情形,是“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百姓没有住处,都“上丘陵,赴树木”。禹的治水,是先察看山川形势;然后用疏浚的法子,导小水使入大水,大水使入于海。[2]当时佐禹治水的,是益、稷两人,益把山泽之地,放火焚烧,禽兽都逃匿了。后稷又教民稼穑。于是人民皆得饱食暖衣,做司徒的契,就好施以教化了。

禹之九州图

帝位之世袭

禹即帝位之后,也是照尧舜的例子,传位于益的。禹的儿子启贤,所以禹死之后,诸侯都不归益而归启。启就即天子之位。于是“传贤”变为“传子”,“官天下”变为“家天下”。

启即位之后,传子太康。为有穷国君唤做羿的所篡。[3]后来羿又为其臣寒浞所杀。时太康传弟仲康,至仲康之子相,亦为寒浞所灭。帝相的皇后,逃归母家,[4]生子少康。长大后,居然能灭掉寒浞,把夏朝恢复过来。尧舜禹三代,都是建国在晋阳的,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城。少康复国之后,似乎居于河南。所以到桀灭亡之时,夏朝的都城,又在今河南登封县境的阳城了。[5]

禹庙

夏之政教

夏代的政教,也有可考见的。儒家说“夏尚忠”。墨子是背周道,用夏政的。[6]而他却主张兼爱。这兼爱两字,似乎就是尚忠的注脚。又《墨子》有《天志》《明鬼》等篇,主张天神和人鬼,都是有人格,有意志,能赏罚人的。可见夏代社会,迷信颇深。墨子又主张节用、节葬,而且还要非乐。又可见夏朝当大水之后,生活程度尚低;而其时的风气,也很俭朴。

汤之革命

夏代共传17主,约400余年。其末代的君主唤做桀。因无道,为商汤所灭。

商朝的始祖名契,就是尧时做司徒的,封于商,就是现在陕西的商县。从契到汤,中间屡经迁徙,其地不尽可考。汤才回到契的旧居。他所征伐的国,葛、韦、顾、昆吾等,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7]桀被放于南巢,则在今安徽巢县。可见当时的兵争,规模已颇大了。

商之政教

汤灭桀之后,定都于今河南的偃师。[8]后世屡经迁徙,亦都在黄河两岸。[9]当公元1898、1899年间,河南安阳县北的小屯,曾因掘地,发现龟甲、兽骨。有的刻有文字。据历史上的记载,此地名为殷墟,[10]就此等甲骨文字,研究商代史迹的,颇不乏人。但以前的出品中,杂有伪物。[11]所以其研究的结果,现在还不敢尽信。据古书所记载:则商代的王位,不传于子而传于弟。又商代的相权,似乎颇重。前王死后,嗣王在三年之中,不管政事;百官都听命于冢宰。汤死之后,其嫡孙太甲在位,不明。宰相伊尹,能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了,才把他迎接回来,似乎即由于此。此外古书说到政俗,总说是殷质而周文。可见商朝的风气,比较周朝,要朴实些。

商代共传31主,约600余年。其末代的君主唤做纣,亦因无道,为周武王所灭。

周武王之革命

周朝的始祖名弃,就是尧时的后稷。封于邰。后来公刘迁于邠,大王迁于岐,都在今陕西境内。[12]大王时,周朝渐渐强大起来了。大王传幼子季历,至孙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的儿子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13],把纣灭掉。但仍以纣地封其子武庚,而派自己三个兄弟,去监着他,谓之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兄弟周公摄政。武庚和三监,都造起反来。周公东征,把他们打平。其时淮夷、徐戎[14],亦并起为乱。周公的儿子鲁公伯禽,又把他打破。周公于是营造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以为东都。周朝在东方的势力,就更形巩固了。

周公辅佐成王图

【小结】

(一)尧舜时的政制怎样?

(二)什么叫官天下?

(三)什么叫家天下?

(四)什么叫九州?

(五)舜的武功怎样?

(六)禹的治水情形怎样?

(七)佐禹治水的有什么人?

(八)夏商的政教怎样?

(九)汤武为什么革命?

(十)伊尹为什么放太甲?

* * *

【注释】

[1] 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见《史记·五帝本纪》;而《礼记·檀弓》,说:“舜葬于苍梧之野”。则苍梧、九嶷,该极相近。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舜死于鸣条,见《孟子·离娄下篇》。汤是把桀打败于鸣条,然后放之于南巢的,则鸣条该和南巢相近。

[2] 江、淮、河、济四条水,谓之四渎,就是独流入海的意思。

[3] 有穷国,据《水经注》,在今山东德县。

[4] 国名有仍,在今山东济宁县。少康后来逃到虞国,虞君封之于纶。虞国,在今河南虞城县。

[5] 晋阳是古代的唐国,见《汉书·地理志》。周成王的兄弟,就是后来晋国的祖宗,名虞,封于此。以其为唐国之地,所以称为唐叔虞。而《左氏》定公四年,却说“唐叔封于夏虚”,可见禹亦建都晋阳了。夏朝建都阳城,见于一种古书,名为《世本》的。

[6] 见《淮南子·要略训》。

[7] 葛,在今河南宁陵县。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山东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县。

[8] 见《汉书·地理志》。商朝自此亦称为殷。

[9] 仲丁迁于隞,在今河南荥泽县。河亶甲居相,在今河南内黄县。祖乙迁于邢,在今河北邢台县。盘庚迁于亳殷,即偃师。武乙去亳,居河北,似即下文所谓殷虚,纣居朝歌,在今河南淇县。

[10] (10)见《史记·殷本纪》。

[11] (11)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报告》。

[12] (12)邰,今陕西武功县。邠,今陕西郴县。岐,今陕西岐山县。

[13] (13)在今河南孟县南。

[14] (14)淮夷,是淮水流域的夷人。徐国,在今安徽泗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