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九章 本期结论

有47000万的人口,有1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在这版图以内,民族大致同一。虽有少数异民族,从来不起斗争。回到历史上看,亦曾有短时期的斗争,而经过相当的年代,总和主要的民族同化。这一个大民族,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这大民族是谁?就是我中国民族。中国民族的事业,不是一朝成就的,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在上古期,我们之所成就,已很有回顾的价值了。

上古期内民族展布之范围

古代的汉族,只是黄河流域一个民族;同时杂居于中国本部的民族很多。读第三章所述,已可知道了。然则我们后来,是怎样逐渐展布,把这些异民族融合的呢?这个,和汉族的拓殖,可以说是很有关系。大约在古代,汉族移殖到那一处,就带着高等的文化同去。文化是有传播的性质的。低等的文化,一定要同化于高等的文化的。而民族,是以文化为特征的。文化的融合,就是民族的融合。春秋以来的大国,如齐、晋、秦、楚、吴、越等,其初所居,都是夷蛮戎狄之地,后来却变做声明文物之邦。这就是我国民族,从古代的所谓中原,再向外一步的展布。其夷蛮戎狄,同化于我,有可考的:如春秋时代,狄分为赤狄、白狄。赤狄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之间,大都为晋国所并。白狄在陕西的西北部,为秦国所并。西戎,从周室东迁以后,亦大都为秦国所并。秦国的疆界,直达到黄河。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技,去制服他。就把雁门山以北之地开辟,直达今察哈尔、绥远境。燕国又向东北展拓,开辟了热河和辽宁。以上是正北方。至于南方:则楚国开辟了湖南和江西的西部。越国也开辟了江西的东部。秦国又吞灭巴蜀,开辟了现在的四川。其两广、福建,越国的王族,已有在那里做君长的;楚国也有个王族,从贵州打通了云南,不过收入版图,还要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罢了。上古期内,我国民族展布的范围,大略如此。

上古期内之制度文物对于后世之贡献

至其制度文物,对于后世的贡献也不少。在政治一方面,如官制、学校、选举、兵刑、赋税等等,后世都是承接着古代而渐变的。衣食住的材料,以及种植、烹调、纺织、缝纫、建筑等方法,交通的道路,器具、动力等,亦都是古代所发明,后世把他做了凭借,然后逐渐改良的。这个前文都已经说及了。还有两件事,没有能够详细说述,现在也得述其大略。其(一)是文字。最初的文字,大概都是“象形”的,后来就又有种种法子了。指明一件东西的位置,谓之指事。如篆文上下二字,是在一画的上下,各写一个人字,以表明其为在上在下的意思。[2]把两个字合起来,见得一种意义,谓之“会意”。如把人言两字,合成一个信字是。两个偏旁,一个取其意义,一个取其声音,如江、河两字,是把水字和工字可字合成,谓之“形声”。其语言日渐加多,意义相类的字,从前合用一个,后来分别添造,谓之“转注”,如有了考字,再造老字是。语言的意义不同,而发音相同的,就借用现成的同音字,不再添造,谓之“假借”,如朋友的朋字,就是古文凤皇的凤字,因为古音朋凤相同,就不另造朋友的朋字是。这六种法子,谓之“六书”。有这六种法子,字就渐渐造的多了。驯至于有一句话,就有一个字去代表他。写字之法,古人是用硬笔蘸漆,写在竹木上的。也有时写在缣帛上。其笔画的形状,都是圆的。后世此种字,只用之于雕刻,所以称为篆书。[3]秦朝时候,使用文字多了,书写不及,就叫徒隶帮着写。徒隶是不会写字的,画在上面就算。圆的笔画,就变做扁的、方的了。这种字,因为其是徒隶所写,后人就称为隶书。虽然写得不好,却是写法简便,反而渐渐通行了。秦时发明了毛笔,后来又发明了墨,书写就更形便利。但是竹木繁重,缣帛价贵,总还觉得不便。后汉时,蔡伦发明造纸,价钱才渐渐便宜起来。这造纸、造笔等事,虽说是一个发明,其实也是沿袭古代而渐变的。还有古代,要求永久之物,刻之于金石之上,这虽不是印刷,实在也是印刷的远源。其(二)是货币。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我国古代,使用最多的,大约是贝壳。所以货财等字都从贝。次之则米粟、布帛等切于实用之物,也可以做媒介。然而体积小,价格高;可以久藏而不至于变坏;并且价格不易变动;使用起来,又便于分割;总不如金属的了。所以社会进化,交易日繁,金属就渐渐变成主要的货币。齐太公替周朝立圜法,是金铜、布帛并用的。布帛的长和阔,都有一定的尺寸。黄金用的少,所以只称量的法子。铜用得多,就要铸成一定的样子。大公所定的圜法,铜钱的轮廓是圆的,中间一个孔是方的。这种形式,以及铜钱和布帛并用之法,中国沿袭了几千年。只有黄金,从魏晋以后,渐渐地少了,所以不用为货币;然而秦汉两代,都是金铜并用的。

文字的变迁

【小结】

(一)上古时代汉族怎样展布的?

(二)展布的范围怎样?

(三)六书怎样分别?

(四)篆书起于何时?

(五)隶书起于何时?

(六)上古的货币怎样?

(七)齐太公所立的圜法怎样?

(八)古人写字的器具如何?

* * *

【注释】

[1] 据《申报》民国二十三年年鉴。

[2]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见《周礼·保氏》疏。

[3] 篆字就是雕刻的意思。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