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汉学之复古

凡违逆潮流之事,总是不能行的。古代“官师合一,政教不分”,而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发达,这也是社会进化自然的趋势。秦始皇和李斯,只因不愿人家议论他,便把一切学术,概行禁绝,这种手段,岂但过于操切而已?汉定天下以后,一切被禁的学术,都要回复过来,也是自然的趋势。

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之学,同时并盛的;到汉朝,却渐渐的独尊儒学了。这又是什么缘故?我说:这也是大势所趋。社会上的风气,免不了一动一静。当社会变动剧烈的时候,人心皇惑无主,争向各方面,寻求出路,自然容易众说并兴。经过相当的时间,寻求的心理厌倦了,大家都想认定一条路,从事于实行,当此之时,学术思想,就要渐趋于统一了。汉朝正是这个时代。统一于哪一家呢?道家之说,太觉消极;天下统一了,没有竞争,用不着法家的武健严酷;墨家的节俭,当海内富庶之时,也觉其不切于时势,而且也非统治阶级所能堪。轻刑罚,薄税敛,讲究道德伦理,儒家之学,自然最适合于时代的要求。汉武帝,便是受社会心理影响,而实行满足这要求的一个人。当汉初,讲求各种学术的人,已经渐渐的进用了。后来又除掉挟书之律,人民就都可自由研究。但这时候,还是听其自行研究而已,国家并没有加以提倡奖励。研究的人,喜欢何种学术,亦各随其性之所好,并无畸重畸轻。到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表章六经,罢黜百家,专为治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从此,儒家在进取之途,便独占了便宜。其兴盛,自非他家之学,所可比拟了。

汉学之分类经学

儒家之学,在汉世,亦即是所谓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认为孔子所制定的。这六种,除《乐》外,其他都有经文。大约是古代的典籍,孔子把他修改、编纂过的。与经相辅而行的,还有传记。传是孔子的口说,后人笔之于书的。记则是经以外的古书,可以给经做参考的。但经的义理,仍有未能写出,而由传经的人,口授其徒的。这个在汉世仍谓之说。汉朝的经学,有今古文两派。今古文是指文字而言。古代的篆书,到汉时,已经不大通行了。通行的,是起于秦时的隶书。古人的学问,多由口耳相传,不必都有书本。这时候笔之于书,自然即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这本是当然之理,用不着别立名目。到西汉末年,有一班人,说前此经师所传的经文,有缺误之处,他们另有古本为据。这古本,自然是用古字写的。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就称前此这一派为今文。所以今古文的名目,是古文既兴而后有的。据古文家之说,他们所得的经,比今文家所传的要多些。可是现在都没有了。文字的异同,可考见的也很少。其中大部分,还是和意义无关的。[1]所以讲汉朝人的经学,今古文文字的异同,倒还无甚关系。其重要的,倒还在于其说。古书年代久了,没有注,是不能懂得的。汉朝人去古近,对于古书的文义,比较后人,要容易通晓些;对于古代的事物和制度,自然也较后人知道的多;所以汉朝人的经注,后人很为重视。今古文家,对于经的注释,有一部分不同的,研究的人,却不可不知道经学家所以要分别今古文,就是为此。

史学

经学而外,汉代的史学和文学也很有可观。古代诸侯之国,大概都有史官。但其所记述,经秦朝人一烧,大部分都已亡灭。在汉初,只剩些片断的材料。民间传说,其不甚确实而又无条理,更不必说了。汉时的司马迁,才把一切史料,收辑起来,编成一部现存的《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古代各国的史实,都包括在里头。东汉时,班固又用其体例,专述汉朝的事情,谓之《汉书》。这种体例,后来作史的人,都沿袭他;而国家亦认用这种体例所作的历史为正史。还有一种,把一切事情,依着时间的先后编排的。这就是所谓编年体。其体例,是起于《春秋》的。东汉末,荀悦根据班固的书,用这种体例,纂成一部,谓之《汉纪》。以后用这种体例编纂的历史也不少。学者也认为次于正史体的重要史籍。

文学

文学发达的次序,韵文较散文为早。所以我国的古书,亦多有韵。这一种文字,音调未尝不美。然而和口语相去太远,未免不能达意。所以进一步,散文就要发达了。散文的发达,大约起于东周,至西汉而极盛。韵文:汉人所擅长的为赋。古代的诗,大都是四言,汉世变为五言。又因这时代,古乐渐次沦亡,汉武帝乃立了一个新声乐府,采取各地方的歌谣,按其音调,命文士为之填辞。这固然是音乐上的事,然而后来,亦有按其音调,以作韵语的,于是诗中又添出乐府一体。

印度佛教之起源

汉代的宗教:本国所固有的,渐渐有集合而成道教之势;其自外国输入的,则有印度的佛教。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是印度迦维罗国的王子。迦维罗国之地,据近代史家所考证,在北纬27度37分,东经83度8分之处。佛教的兴起,约在公元前5世纪之初,略与孔子同时。印度地处热带,物产丰饶,其人衣食无忧,都好驰心于玄远;要求脱离人世的苦痛。邃古的婆罗门教,其趋向便系如此。在佛降生以后,婆罗门教的教义,渐渐动摇了。许多有思想的人,都各自研究,各有发明,史家称为哲学时代。众说并兴,迄无鹄的,愈使人生感到苦闷。而且印度人的求解脱,有许多极端的行为,也不是个正道。释迦牟尼出,才综合诸说,而示人以修持解脱之方。身没之后,其教逐渐推广。南至锡兰,北至大月氏。这许多地方,在汉时,都和中国有交通,佛教自然有输入的机会。

佛教之东来

佛教的输入,依旧说,是起于东汉明帝时的,但是实际还要早些。因为明帝的哥哥楚王英,《后汉书》上,已说他信仰佛教了。大概佛教的输入,当在东西汉之间。东汉之世,信仰的人渐多,《后汉书·襄楷传》,载楷上书桓帝,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浮屠”二字,便是佛陀的异译。

道教之创始

至于黄老,就是道教的前身。黄是黄帝,老是老子,[2]老子这一派哲学,有人以为是起于黄帝的,所以黄老连称。这本是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之学,和后来的道教,了无干涉。但是秦汉时,有一种方士,他们也有讲究祠祭的,也有讲究炼药的,也有要到海外去求神仙的,亦都自托于黄老。这一派人,在秦汉之世,颇有势力,秦始皇、汉武帝,都很相信他。可是真只是真,假只是假。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毫无效验。王公贵人,相信他们的,也就少了。于是转而蛊惑愚民。汉末,张角借符水治病,组织秘密结社,终至造反。后来张鲁又行其道于汉中。张鲁之道,是出于其祖父张陵的,张陵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凡来学的,都取米五斗,时人谓之五斗米道,亦谓之“米贼”。到张鲁据汉中,便创出一种特别的治法,使人都诵习老子《五千文》。这大约是因为他们崇拜黄帝。黄帝无书可读,所以牵及老子的,未必有什么学术上的根据。

【小结】

(一)汉武帝为什尊崇儒术?

(二)儒术为什么适合于汉代的要求?

(三)今古文怎样分别?

(四)汉人经注后人为什么重视?

(五)史的体例有几种?

(六)佛教怎样传入中国?

(七)黄老学说为什么只能蛊惑愚民?

(八)佛教怎样起源的?

* * *

【注释】

[1] 如今文的位,古文作立;今文的义,古文作谊之类,都见《仪礼》郑《注》。

[2] 见《论衡·自然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