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群雄之兴起

董卓入洛阳,行废立后,山东州郡,都起兵讨他。董卓劫献帝,西迁长安。诸起兵的人,就纷纷割据地盘。后来汉朝的大臣王允,和董卓的将吕布合谋,把董卓杀掉。而李傕、郭汜,又起兵为董卓报仇。吕布败走关东。王允被杀。傕、汜二人,互相攻击,献帝乘机逃到洛阳。这时候割据的形势是:

袁绍,据河北、山西两省。刘焉,据四川。

曹操,据现在的鲁西、豫东。张鲁,据汉中。

刘备,据徐州一带。后来为吕布所破。马腾、韩遂,据凉州。

袁术,据现在寿县一带。公孙度,据辽东。

孙策,据江南和浙江、江西。

刘表,据湖北、湖南两省。

献帝到洛阳之后,因地方残破,兵卫毫无,召曹操入京护卫。曹操把献帝迁到许昌。从此以后,中央的政权,就全落入曹操手里。

曹操先和刘备联合,击灭了吕布。又使刘备击灭了袁术。刘备和献帝手下的人合谋,想里应外合,攻击曹操,为曹操所破,逃奔袁绍。后来又逃奔刘表。这时候,地盘之大,兵力之强,要推袁绍第一。然有实力而无谋略,为曹操所破。二子相争,就给曹操灭掉。曹操南征荆州,刚好刘表死了,小儿子刘琮,把荆州迎降。其时刘表的大儿子琦,还在江夏[1]。刘备逃奔江陵。曹操发兵去追他,刘备也逃到江夏。派诸葛亮游说孙策的兄弟孙权。孙权遣周瑜和刘备合兵,大破曹操于赤壁[2]。曹操引兵北还,三分的形势渐定。这事在公元208年。

赤壁战后,刘备打定湖南地方,又引兵入川。孙权进兵,想争夺荆州,刘备和他把荆州平分。刘备取四川时,曹操也打破了马腾的儿子马超,进兵平定汉中。旋汉中为刘备所夺。又使关羽从江陵进兵,攻拔襄阳。孙权乘机袭取江陵。关羽败死,湖南北之地,遂全入孙权。

汉代之灭亡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时为公元220年。明年,刘备亦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到公元229年,孙权亦称帝于南京,是为吴大帝。

三国之攻伐

刘备称帝之后,因耻关羽丧败,出兵攻吴。为吴将陆逊所败,惭愤而死。儿子刘禅即位,是为蜀汉后主。刘备把后事都付托给诸葛亮。诸葛亮是个绝世的人才,他用一个区区的益州,把政治和军备,都整顿得很好,先出兵平定云南地方,以绝后顾之忧。然后出兵伐魏,和魏国的司马懿等,相持于陕西地方,屡得胜利。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渐渐地不振了。

三国鼎立

晋之篡位

魏文帝死后,传子明帝。很为奢侈。魏国的国事,实在败坏于此时。这时候,司马懿屡次带兵,和蜀汉相持。又出兵讨灭辽东。明帝死时,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其养子。后曹爽为懿所杀,大权就全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握权。于公元263年,把蜀汉灭掉。到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篡魏自立。是为晋武帝。

晋之统一

吴的立场,和蜀汉不同。诸葛亮尝说:“不伐贼,王业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所以时时出兵伐魏。诸葛亮死后,继任的人,也还采取这个政策。吴则除诸葛恪当权时,曾一度进兵伐魏外,其余大概不过自守。晋武帝篡位后,吴国末代的君主孙皓在位,很为荒淫暴虐。于公元280年,为晋所灭。自董卓入洛阳至此,共经过92年。

西晋之衰乱

长期的分裂,复见统一天下,该有治平之望了。然而司马氏本不过是个军人,无什治天下的远虑,晋武帝得天下后,尤其骄奢淫逸。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全不放在心上。适时候,有许多两汉之世,为中国所征服的民族,入居塞内。同化的作用,一时不及奏效,政治的力量,傥或松懈,就要起而为乱,其情势是很险的。有许多人,都劝武帝把他们迁出塞外,武帝也置诸不理。而又鉴于魏朝的宗室,没有权力,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武帝死后,儿子惠帝,是个低能的人。武帝的皇后杨氏,和惠帝的皇后贾氏,争夺政权。诸王因之,互相攻杀,酿成所谓八王之乱,而异族便要乘机而起了。

【小结】

(一)汉末群雄怎样兴起?

(二)汉末割据的形势怎样?

(三)曹操怎样去扫除群雄?

(四)孙刘为什么不睦?

(五)三分之局怎样造成的?

(六)魏、蜀、吴的地盘怎样?

(七)诸葛亮的政才怎样?

(八)司马氏篡魏的原因怎样?

(九)西晋为什么再传即乱?

(十)八王之乱哪个酿成的?

* * *

【注释】

[1] 江夏,是现在湖北的黄冈县。

[2] 山名,在湖北嘉鱼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