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两晋与南北朝之政制

秦汉的政治制度,还是从列国时代,相沿下来的。有许多地方,和后世的情形,不甚适合。所以到两晋以后,又生变迁,两晋以后政制的变迁,最大的是官制。秦汉时代,宰相的体制甚尊,而权力亦大。但是在西汉中叶,替皇帝管理文书的尚书,已经渐渐的有起权柄来了。后来日渐扩充,分曹办事,相府的权柄,遂渐为所夺。曹魏时,做皇帝秘书的中书;刘宋时,做皇帝侍从的侍中,又都参与机密。这许多官,都握有宰相的实权;宰相则自两晋以后,就废而不设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做宰相的,总是位高望重的人,皇帝不能任意指使他。而且宰相这个官,相沿下来,有他独立的职权,皇帝要任意破坏他,也总觉得有些不便。所以要废而不设,而改用自己左右亲信的人,这也算是专制政体的一种进化。至于外官:则秦汉之世,本系郡县两级,郡就直达于中央。汉代的州刺史,只是个监察之官。到东汉末年,因为盗贼多了,要加重外官的权威,于是改刺史为州牧,就成了地方的行政长官,一郡的地方,只有后世的府这么大,不足以反抗中央。所以唐朝的柳宗元说:“汉朝有叛国而无叛郡。”[1]州的区域,就有现在一两省大,未免要尾大不掉了。东汉末年,所以纷纷割据,州牧的威权大重,实在是重要的原因。后来州的区域,虽然渐次缩小,然而习惯既成,又有以一个人而督数州、十数州的军事的,实际上还是一样。所以中央政府的权力,总不甚完全,甚至于酿成内乱。

西汉时代,是行民兵之制的。那时候人民的年龄,达到23岁,便要当兵,到56岁,才脱离军籍。郡国都有车骑、材官、楼船三种兵。调动之权,属于太守;训练之职,则在于都尉。东汉光武,因要省官省事,把都尉废了,民兵之制,亦就随之而废。民兵废,拥兵的人,就要专横了。又从东汉以后,多用异族人当兵。五胡乱华之时,更其是如此。这时候的军队,通常都以汉族以外的民族做主力。这也是汉族难于恢复的一个原因。

古代的成文法,传于后世最早的,是战国时魏国的宰相李悝所作的《法经》。《法经》一共六篇。商鞅做秦国的宰相,就把他取去使用,没有另定法律。秦朝并天下之后,还沿用着他。《法经》每篇之中,要包含许多章。汉高祖入关后,曾把他废掉了,只留(一)杀人、(二)伤人、(三)盗三章。[2]天下既定,又把他恢复了,其实这时候,六篇之法,还不够用。所以逐渐添造,竟达到60篇之多。还有命令和成案,也和法律有同一的效力。条文多而编纂杂乱,官吏就可以上下其手,以致司法界的情形黑暗得不堪。屡有人提议编纂,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魏朝,才注意到这件事,编成了一部《魏律》。未及颁行,而晋武帝代魏,又把他修订一过,于公元268年颁行。这就是很有名的《晋律》。从此以后,历代的法律,实在都是把他做蓝本的。这是中国司法界上,很可纪念的一件事。

晋人之清谈

汉时儒学发达,思想颇倾向复古,就渐有泥古之弊。不论什么事,总以为古代的办法是好的,应该仿效的。如此,便不免激起反动。所以到魏晋时,有思想的人,就喜欢探求事物的原理,追溯宇宙的根源,形成一种玄学。此等讲玄学的人,大都轻视实际的事务,终日挥麈清谈,或者互相辩论。其学术思想,非不高尚,然而有职务的人,都是如此,那就糟了。所以后来的人,有骂他们“清谈误国”的。

南北之风尚

当时南北的风尚,亦微有不同。北朝是没有清谈之习的。讲经学:南朝人把玄学掺杂进去,北朝人却还谨守汉儒旧说。做文章:南朝从齐梁以后,专讲辞藻,北朝却比较清真些。所以也可说:北朝的风气,较南朝略为朴实。当五胡乱华之时,汉人反而同化于异族的,自然也在所不免。然而这只是极少数。处于高压力之下,因而变成媚外的,也自有其人,譬如北齐的颜之推,曾著一部书,名为《家训》,中间有一条说:“我曾经看见一个齐朝的士大夫,他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年纪17岁了。已经学会鲜卑话,会弹琵琶,有这本领,叫他去伺候阔人,没一个不喜欢他的。”如此媚外,真正令人气短了。然而这也是少数。以大体论,当时的五胡,还是尊重汉人的文化;而汉人也还能保守其旧俗的。只要看自晋代以来,崇尚门阀的风气,南北一致,便可明白。

东晋之门阀

什么叫做门阀呢?门阀,就是论各人门第的好坏,以区别流品。这种风气,论其远源,还是从封建时代的等级沿袭而来的。在西周以前,自然很为严重。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制度破坏,等级制度,也就渐渐的动摇了。诸侯失其国,卿大夫失其家。在法律上,其地位已与平民一律,然而在社会上,总还是不能平等的。于是乎有“士庶”之别。两汉时代,帝皇将相,都是平民出身,用人也不拘门第,所以贵族在政治上不占势力。曹魏时,尚书陈群,立九品中正之法。在各州置大中正,各郡置中正。令其品评本地的人物,分为九等,而尚书据以选用。立法的本意,是要他批评人物的好坏的。其结果,却只能辨别他家世的贵贱。于是贵族在选举上,就特别占了便宜。加以这时候,五胡乱华,中原人士,都迁徙到南方。一个门第好的人,在其本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用不着特别标明。换了一处地方,就不然了。当时的著姓,所以一定要标明郡望,如琅邪王氏,博陵崔氏之类,就是为此。因此两种原因,两晋南北朝之世,所谓士庶之别,就看得特别严重。土族和庶族,出身做官,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都迥然不同。不但婚姻不通,甚至起居动作,都不能在一块。这种风气,在隋唐时代,还保存着相当的惰力性,直到五代以后,才全然废除。

国外思想文艺之输入

魏晋南北朝之世,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人用固有的文化,融合异族的时代,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吸收异民族的文化的时代。这也是两汉以来,对外交通发达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要推佛教。佛教当两汉、三国时代,似乎还不过是一种宗教,到晋以后,其哲理方面,就渐渐的受人注意了。中国的学问,是偏重于实用的,讲纯理的比较缺乏。所以佛教的哲理,很受思想界的欢迎。尤其是讲玄学的人,受佛教的影响很大。外国的文学、美术,输入的亦不少。佛经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中国人要翻译他,就得另创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不但用诸翻译,还要影响到中国人自作的文字。印度的绘画、雕刻、建筑,亦随佛教而输入。在中国美术史上,发生很大的影响。次之则是音乐。音乐大部分是从西域输入的。南北朝时代,中国的旧乐,只存于南方。北方所行的,大概是外国输入的音乐。到隋唐时代,则称中国旧有的音乐为清乐,外国输入的为燕乐。清乐日渐衰微,燕乐却颇盛。其影响,也及于中国人的歌辞。唐以后的词,其调子,就有许多是从燕乐中来的。

【小结】

(一)汉后为什么不设宰相?

(二)州与郡的分别怎样?

(三)民兵之制怎样?

(四)光武废都尉,影响于民兵怎样?

(五)《晋律》的价值如何?

(六)清谈为什么能误国?

(七)门阀起于何时?重于何时?

(八)国外文字美术,在何时输入?他的影响如何?

* * *

【注释】

[1] 见其所著《封建论》。

[2] 说见《困学纪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