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从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起,到755年安禄山造反以前,共经过一世纪半有余。虽然治乱不齐,从大体上说来,总要算中国的盛世。

隋之统一南北

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北周武帝,本是个英明的君主。因他能励精图治,所以北齐为其所灭。但他的儿子宣帝,却极荒淫。宣帝死后,儿子静帝年幼,几个用事的人,引隋文帝出来辅政,大权遂落入其手。在外有兵权的人,有好几个起兵反对他,都给他打平。公元581年,周遂为隋所篡。此时南朝本已衰弱,加以陈后主的荒淫,不多几年,也就为隋所并了。

当东晋南北朝时,政治上虽然分裂,以民族论,大体还是统一的。到隋唐时,就连少数的客族,也同化于中国了。政治上复见统一,自然有欣欣向荣之象。

隋文帝是个勤政爱民的人。他在位时,曾因年岁饥荒,自己率领百姓,出去就食。在路上,差人把百姓所吃的东西取来看,见其很坏,为之流涕。他承南北朝分裂之后,对内要图谋统一,对外有时也要用兵。[1]然而对于正赋,丝毫未曾增加;对于苛税,又经全数裁撤。国用却还很充足。府库既有盈余,到处的仓储也很丰富。这一点,论史的人都归功到他的躬行节俭。这确可以算是一个贤君了。[2]惜乎他用法太严。有一次,竟定了一条法律,抢人家一个钱的,也要处死。虽然古代的钱价,远比现在为贵,也是从来未有的事。这又不能不算是他的缺点了。

专制君主政体,把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一个人手里,而皇位的继承,又和家族中的继承,并为一谈。祖孙父子,代代相传,如何会都得好人?如此,因君主的不好,国事就要受其影响了。隋朝就是一个例子。隋文帝的太子勇,是很粗暴的。而其次子晋王广,却颇能有意做作,装作好人。文帝是最相信他的皇后独孤氏的话的。独孤后也喜欢晋王,就废太子勇而立他为太子。文帝死后即位,这就是著名荒淫的隋炀帝。

炀帝之开运河

隋朝是建都在长安的。炀帝即位之后,又以洛阳为东都。在那里大营宫室。又开通济渠,把谷洛二水引入黄河。再自河入汴,自汴入淮,以接通江南的邗沟。又开江南河,从现在的镇江到杭州,共长800里。运河沿岸,都筑了堤,种着杨柳。炀帝坐了龙船,往来于洛阳、江都之间。

运河与南北交通之关系

开运河的工程太大了,一时都要役使人民,自然要算是虐政。然而合前后而观之,对于交通,却是有利益的。原来中国的大川,都是从西向东的。所以其交通,东西易而南北难,沟通南北的运河,实在相需最亟。春秋末年,吴国因伐齐之故,开始沟通江淮。这一条河,后人称为邗沟,就是现在的淮南运河。邗沟之西,当时还有一条鸿沟。是从河南的荥泽县,引河水东南流,经历豫东、鲁西,接连淮水的。[3]其作用,颇和现在的贾鲁河相像。汉朝建都关中,要运河南、山东的粮食,去供给他。当时所利用的是河渭。所以到东汉明帝时,有从荥阳通到千乘[4]的运河。鸿沟在这时代,却渐渐的湮塞了。直到隋炀帝,才又把河淮沟通。唐宋之世,还深赖其利。[5]元明清三代,建都在北平。所要便利的,又是从江南到北平的水路。所以又引汶水分流南北,以成现在的山东运河,和淮南、江南运河相连接。历代的开运河,在当时或不免劳费,然合前后而观之,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确是有利益的。即以工程论,亦和长城并称为中国的两大工程。

隋之灭亡

炀帝既十分奢侈,还要外事四夷。西则招致西域诸胡,诱西突厥献地,开设郡县。东则三次发大兵,征讨高句丽。[6]遂至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炀帝却还滞留在江都。后来又想迁都南京。跟随他的,都是些关中人,心上很不愿意,把他杀掉。隋朝就此灭亡了。[7]

隋末群雄

这时候,北方群盗如毛。而在河南相争持的李密、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势力较大。次之则是据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和马邑的刘武周。[8]

唐之兴起与平群雄

唐太宗像

唐高祖李渊,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听了他次子世民的话,以公元618年,在太原起兵。先取关中,以为根据之地。次平河西、陇右。刘武周南攻山西,也给唐朝打败了。李密为王世充所败,投降唐朝,旋又出关谋叛,为唐朝伏兵所杀。世民攻王世充,把他围在洛阳。窦建德发兵来救,世民据虎牢迎击,把他生擒。王世充也就投降了。北方大局略定。南方则萧铣据江陵,地盘最大。唐朝遣将把他灭掉。长江下流,也有纷纷割据的,后来都并于杜伏威。伏威也投降唐朝。其余割据一郡或一县的,也大多数来投降。间有少数,则用兵力戡定。只有割据北边的几个人,依附突厥的势力,平定比较难些。然到太宗即位之后,亦就都平定了。

唐高祖的平定天下,都是秦王世民的力量。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兄弟齐王元吉忌他,要想谋害他,反给秦王所杀。高祖亦传位于秦王,是为太宗。这事在公元626年。太宗是著名的贤君,他勤于听政,明于知人。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王珪、魏征等做谏官,也都是有名的贤臣。所以在位时,海内太平,百姓安乐,而对外的武功亦很盛。

【小结】

(一)试述南北朝统一的经过。

(二)试述隋朝治乱的大略。隋朝和秦朝比较,有何同异之点?

(三)隋炀帝所开的运河,大略如何?运河是否起于隋炀帝?隋以后运河的变迁如何?

(四)隋末群雄,哪几个最重要?唐朝怎样平定他?

(五)唐朝在何处起兵?以何处为根据地?

* * *

【注释】

[1] 见下章。

[2] 《文献通考·国用考》,有一段论隋朝的财政的。周时的盐、酒、入市等税,文帝都把他免除,赋役也有减免。

[3] 参看第一编“中古史”第二章附注。

[4] 千乘,东汉县名,故城在今山东高苑县北。

[5] 唐朝建都在长安。他的运输是按着水的涨落:二月里从扬州出发,从邗沟入淮。四月里自淮入汴。六、七月里,达到黄河口。八、九月里,又从黄河入洛水。自此而西,陆运以入渭水。宋朝建都开封,称通江淮一带的水为东河。当时江淮流域的物品,都靠这一条水,运输到京城里。就是广东的货物,也有经江西到长江;陕西的货物,亦有经四川到长江;接连着运河,以入京城的。所以沟通江、淮、河、汴的运河,利益实在很大。

[6] 详见下章。

[7] 王世充在东都,和唐朝初起时,都曾立隋朝的一个王做皇帝,然而不久,就都把他废掉了。

[8] 现在的甘肃省,大部分总称陇右。其西北一部分,称为河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