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中国的文化,固然向西、南、北三方面都有传播,而对东方的关系尤为深切。[1]

隋唐之征朝鲜

朝鲜半岛,在汉时,本是中国的郡县。自三国以来,内乱迭起,对于东北,管理的力量,就渐渐地减退了。4世纪中叶,鲜卑慕容氏[2]侵入黄河流域,中国对东北的威力,乃完全丧失。乘中国威力的减退,起而自立的:在半岛的北部有高句丽,西南部有百济,东南部有新罗。高句丽因地接大陆之故,向西北开拓,辽东全为所占,并有时侵及辽西,俨然是东北的一个大国了。在半岛内部:其初是高句丽要南侵,新罗、百济联合着抵御他的。后因新罗盛强,百济妒忌他,反和高句丽联合。于是新罗势成孤立,不得不求救于中国。这是隋唐间半岛内部的形势。高句丽对中国,当北魏时,就颇为桀骜的,而且对辽西还时有侵略。所以隋文帝和炀帝,都要出兵征伐他,却都不得利。文帝只是命将出兵,损失还小。炀帝则三次亲征,调兵运饷,骚动全国,反因此成为中国扰乱的一因。唐太宗的用兵,总算是所向无前的了。然而亲征高句丽,也是不利。这是因三国以后,迭遭丧乱,东北方的实力,不甚充足之故。[3]直到高宗时,才乘他们内乱,于公元660和667年,先后把百济、高句丽灭掉。当中国灭百济后,百济王族,曾借兵于日本,要图恢复,给中国兵打败。于是中国对东北的声威大振。

隋唐时代日本之朝贡

日本自三国时,其女主卑弥呼受封为亲魏倭王之后,晋宋齐梁四朝,都和中国有来往。其所上表文,常自称倭王,再加上一个都督某某等国诸军事、安东将军的称号。中国也就因而封之。此等事情,日本学者,多不认为他们王室所为,推诿在地方酋长身上。直到公元608年,日本遣小野妹子使隋,日本学者才承认他是两国国交的开始。此时日本的国书,已改表为书,自称日出处天子,称隋炀帝为日没处天子了。唐朝兴起以后,日本因仰慕中国的文明,屡次遣使前来。从公元630到894年,264年中,共遣过19次使。[4]此时的日本,仰望中华,自然如在天上。但是在表面上,颇欲以对等之国自居。所以终唐之世,并没有一道表文。[5]然而唐朝也并没有争他什么礼节;和他往来,很形敦睦。可见得说中国人夸张傲慢,是不尽确实的。[6]

中国文化之传入日本

朝鲜半岛,受中国文化的卵翼,本来很深。一切事情,差不多都是中国的样子。所以中国人称他为君子之国。[7]便日本也是如此。中国文化的输入日本,可以分做三条路:其(一)是中国人民移殖海外。如初将蚕丝传入日本的弓月君,据他们说,是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之类。[8]其(二)是从朝鲜半岛,间接传入的。如初传中国文字的王仁,就是由百济前往。其(三)是日本自己求之于中国的。譬如当南朝时候,日本曾遣使来求织工和缝工。到隋唐时代,两国的交通,更形频繁。小野妹子使隋时,就有日本学生和僧人跟着来。到唐朝,更形热闹。每一次使臣来,无不带着许多学生和僧人。他们的大行改革,在7世纪中叶,正和唐征高句丽、百济,年代相当。一切制度文物,无不以唐朝为模范。[9]他们称为大化革新。主持其事的,就是一班留学中国的学生。

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所用的就是中国字。因日本语言和中国不合,所以当8、9世纪之间,又有假名之作。假名分为两种:一种是片假名,是借中国字的偏旁造成的。如以阿为ァ,以伊为ィ之类。[10]一种是平假名,便是片假名的草写。这颇和腓尼基人取埃及字的一部分,造成西洋字母相像。不过西洋人有字母后,文字是独立的;日本假名,则仍和中国字并用罢了。

【小结】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传播于东方,更较西、南、北三方为盛?

(二)试述自汉至唐,中国对东北国威盛衰之大略。

(三)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东北去,是走海路的,还是走陆路?

(四)自三国至隋,日本对我的国交,形式上有何变迁?

(五)中国文化,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六)日本造假名之法,和中国现在的注音符号,同异若何?

* * *

【注释】

[1] 西方诸国,是自有文化的。南方诸国,则兼传印度的文化。唯有东方的文化,几乎全受之于中国。

[2] 慕容氏本来是晋朝的平州刺史。

[3] 中国对朝鲜半岛威力的充足与否,全看辽东西的实力充足与否。隋唐征高句丽所以失败,路途辽远,调兵运饷不易,实在是很重大的原因。

[4]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上卷第六章。陈捷译,商务印书馆本。

[5]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四《邻交志》一。

[6] 中国人对外国,要以天朝自居;外国人来聘问,便说他是来朝贡的;使臣进见,要争什么跪拜等礼节;在近代是确有其事的。然自唐以前,其实并无此事。此等偏狭之见,可以说是自宋以后,受了异族的压迫,逐渐激成的。

[7] 《后汉书·东夷传》:“凡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

[8] 说扶苏之后,未必确。是中国人的移住,那一定是真的。

[9] 如日本的田制,就是取法于唐朝的租庸调,其法律,也是根据《唐律》的。

[10] ァ即读为阿,ィ即读为伊。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