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宋之统一

五代十国时的国家,原即是唐朝藩镇的变相。此时天子的卫兵,亦即是前此节度使的亲兵。他们得贿赂,受运动,推翻一个节度使,拥戴一个节度使,是不算一回事的。五代时还是如此。所以置君如弈棋。此等骄横的军队,是决不能作战的。其余藩镇的兵,也都是如此。所以统一之功,骤难告成。到周世宗出来,把政治和军事,都整顿了一番,才觉得旌旗变色。宋太祖、太宗,袭其余荫,20年间,就把宇内都削平了。

宋初之政制

宇内既经削平,自然要有一番新布置。节度使的大患,是以一个人专制数州至十余州;他所属的支郡[1],都被他压制了,失其独立之权,遂至形成割据。武人是不知政治的。而当扰乱之世,各州的刺史,亦以武人为多。属下的县令,给他压制得豪无展布。况且所用的,也都是些不相干的人。苛敛繁兴,又往往以部曲将吏主其事。所以民困滋甚。宋太祖乘宴饮之际,讽示宿卫诸将,令其自行辞职,解去兵权。于是肘腋之间,时虑叛变之患除掉。节度使所属的支郡,都令其直达京师,得以自行奏事。节度使出缺的,都代以文臣,谓之知军州事。便县事,也以京朝官出知。[2]又在诸州设一通判,令其权力和知州平行。苛捐杂税,大加裁撤。并在各路设立转运使,以掌理一路的财政。诸州的兵,强壮的都送到阙下,升为禁军,直属三衙管辖。[3]老弱的才留在本州,谓之厢兵。不大教练,只好当当差徭而已。经这一番改革,政权、财权、兵权,就都集于中央了。

改革之背景

大凡一种制度,经久不变,就要生出弊病来。宋初的中央集权,读史的人,都说他矫枉过正。在当时情势之下,或亦不得不然。但是历久不变,就要生出弊病来了。其中最大的,就是兵数日增,而不可以一战。宋朝开国时,禁军之数,不满20万。后来逐渐增多。[4]到英宗时,竟超过100万。兵数是增多了,战斗力却减弱。宋初因为厢军不足用之故,地方戍守,都遣禁军分班前往,谓之番戍。[5]其意,一以重地方防务,一亦使军士习劳。但是仆仆道途,于各地方的情形,都不熟悉;和百姓亦没有相当的联络;作战起来,就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反因此增出一笔衣粮之费。

唐中叶以前,国家的收入,是靠田租、口赋做大宗的。别种收入,在承平时不甚注意,而且还要把他裁掉。唐中叶以后,赋役之法既坏,又为各藩镇所专。国家的用度却多了。不得已,乃新增了许多税目,如盐税、茶税等。还有地方政府所增加的杂税。[6]宋朝因为要养兵之故,这许多税项,都没有裁,而且都逐渐成为中央重要的收入。如此,历代到财政竭蹶时,因其租税本来稀简,还有搜括的余地,宋朝就没有了,遂成为“竭天下之财,以养中央之兵,而不可以一战”的模样。这是北宋政治上最大的积弊。

宋朝开国后的20年,就是公元979年,太宗灭北汉,把中国统一,乘势进兵伐辽,想把燕云恢复。其结果,在高梁河[7]战败,太宗身受重伤。公元986年,太宗又命将伐辽,亦不得利。辽人却屡次南下。真宗时,辽兵直抵澶州[8],中外震骇。群臣多有劝真宗迁都的。幸宰相寇准,力主亲征。真宗渡河,辽人乃请盟而还。此事在公元1004年。自此以后,宋辽始终和好,直到北宋末年,宋约金攻辽时,未曾开过兵衅。[9]然到仁宗时,今宁夏、甘肃境的西夏复强盛,从公元1034年起,到公元1044年止,和宋朝构兵凡十年。宋朝也总不得利。陕西地方,弄得凋敝不堪。其结果,到底也以岁赐成和。国威的不振如此。内政则从对辽和议成立后,就开始腐败。原来宋朝因兵力不足,和议成后,深怕他破裂,而又没有法子可想。因辽人迷信很重,乃托言有天书下降,算做一种祥瑞。其意,本来想借此恐吓辽人。[10]然因此之故,各地斋醮,和土木之事繁兴,耗费甚多,财政渐觉困难。既然只想维持和议,再不想恢复燕云,自然兵力也要腐败下去了。所以澶渊和议的成立,就是宋朝内政腐败的开始。真宗之后,继以仁宗。在位凡41年。[11]他的性质,是颇宽仁的。然而是个无用的人。一切政治,更其废弛。宋朝到这时候,要图振起,就非改革不可了。

但是要图改革,还有一种困难,这便是宋朝政治机构的不灵。历代官制,宰相的权柄都较大。宋朝却沿袭晚唐、五代,以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12]政权不甚统一。加以宋朝最重言路,御史一官,气焰很高。宋朝人的风气,又喜欢说话,喜欢争意气。所以宋朝宰相,权力不甚充足,遇事每多掣肘。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以困难的一因。

王安石的变法,还有一层社会背景。从唐中叶到五代,是经过长期的分裂战乱的。每当战乱之时,人民总格外困苦。宋朝统一以后,虽然把政治整顿一番,于民生问题,却未能十分注意。所以当时的人民,很为困苦,如地权的不平均,役法的苛重,农民资本的缺乏等,都是当时的一个大问题。

宋初疆域图

王安石之改革

仁宗死后,英宗即位,仅四年就死了。神宗即位,是个有为之主,乃擢用王安石,以行新法。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范围是很广泛的。他首创制置三司条例司,派人出去调查各地方农田水利和赋役的情形。又行青苗法。将常平、广惠仓中的储蓄,当春时借给农民,待秋收时还官,出息二分。改差役为雇役。差役是按人口资产的多寡,把人户分别等级,地方上有公事,派他们去当差徭的。这都是要赔钱的。因差事不能分割,人民不堪负担,往往至于破产。安石令其出免役钱。向来不当差徭的人家,出助役钱,把这钱来雇人充役。后来又行方田均税之法,以纵横各千步之地为一方,将面积确实丈量,并参酌其地形地味,以均定赋税。这几件事,都是和民生有关系的。

王安石又想改革选举之法。他是注意于养士,而不但注意于取士的。所以要改革学校。学校是历代都有的,但不免有名无实。安石乃在太学中分立三舍。凡初入学的学生,都居外舍,以次升入内舍和上舍。升到上舍时,可以不经礼部的考试,径赐之以进士第。至于科举,则罢进士以外的诸科,[13]但存进士。改试策论和经义。其经义,也不是前此的墨义,而改为大义了。[14]他又改革兵制,把冗兵裁去大半。拣重要的去处,设置将官,令其统兵驻扎,而改掉前此番戍之制。王安石是主张民兵的。乃先行保甲之法,以为民兵的预备。保甲之法:是以五家为保,十家为一大保,五百家为一都保。家有二丁的,派一人为保丁,轮班警备盗贼。后来又教保长以武艺,令其转教保丁,逐渐训练成民兵。

新法旧法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是有利有弊的。其中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是利多弊少的,第一要推雇役。青苗有打倒高利贷的好处,也有抑配、追呼、放失等弊病。[15]方田均税,则并没有认真推行。学校和科举,在实际上是无甚关系的。因为不论是诗赋,是策论、经义,总不过借此进身,而和实用也都不甚切。其无实际而且不免于骚扰的,怕要算民兵制度为最甚了。[16]但是不论什么事,要是肯平心静气,从实际上研究其利弊,逐渐加以改良,总可以去其弊而存其利的。而当时反对新法的,不肯平心商榷。于是旧党得政之时,把新法废掉;新党得政之时,又把他回复过来。就不论新旧,都不见其益,而只见纷扰之苦了。

王安石为相,前后共七年。当神宗在位时,始终守其法没有变。公元1085年,神宗死了,儿子哲宗年幼,太皇太后高氏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为宰相,把新法一切废掉。太皇太后死后,哲宗起用新党,复行新法,谓之绍述。旧党多遭贬斥。哲宗死后,徽宗即位,初时颇想调和新旧,后来也倾向新法。用蔡京为宰相,旧党重遭贬斥。徽宗和蔡京,都不是有什么政治主义的人。徽宗是很骄奢淫逸的。蔡京则一味窥时俯仰;搜括了天下的钱,来供给他用。在神宗时,便已对西夏用兵,不很得利。哲宗、徽宗时,也还是如此。又适值辽亡金兴,自己没有实力,反想靠人家的力量,去恢复失地,就要引起大祸了。

【小结】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政策怎样?其利弊如何?

(二)宋朝的兵制,和唐朝的府兵比较,利弊如何?和藩镇的兵比较,利弊又如何?

(三)王安石的变法,政治的背景如何?社会的背景又如何?

(四)青苗法的用意和办法怎样?

(五)差役和雇役的区别如何?二者孰为合理?

(六)方田均税的办法怎样?

(七)王安石的科举法,和唐朝的科举同异如何?其改革的用意何在?

(八)保甲除用为民兵外,还有何种作用?

(九)宋朝新旧党争的始末如何?假使当时两党不互相反对而合作,其结果当如何?党争除政见之外,还有什么成分?

* * *

【注释】

[1] 除节度使自驻的地方外,其余所属的州,都称为支郡。

[2] 州的长官,本来是刺史;县的长官,则是县令。此时都不除人,而派朝臣出去管理,实在也是以差遣治事。

[3] 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都有都指挥使。

[4] 其原因,(一)由外州的兵,升做禁军的多。(二)由募兵都是无身家的,难于裁遣。(三)宋朝到饥荒时,又往往以招兵为救荒之策。

[5] 唐宋时的番字,实在就是现在分班的班字。

[6] 如宋时所行的商税,就是其中的一种。唐五代藩镇所行的苛税,宋朝虽把他裁减,亦只是去其太甚;像商税等勉强可行的,并没有裁尽。

[7] 在河北宛平县西。

[8] 今河北濮阳县。

[9] 北宋末年,进兵伐辽,事在公元1122年,上距澶州和议,共119年。

[10] 真宗的托言天书下降,照旧史说,是王钦若借此陷害寇准的。因为辽兵入寇时,王钦若主张迁都,寇准主张亲征,后来亲征成功了,王钦若觉得惭愧,乃向真宗进谗,说:“这是城下之盟。”真宗以为耻辱。请问他有何雪耻的方法?王钦若说:“非恢复燕云不可。”真宗说:“这事吾不能行。”王钦若说:“其次唯有封禅。”然封禅要有祥瑞的,王钦若乃又教真宗,说:“祥瑞不妨假造。”于是天书之事起。这话不近情理,大约是不满意于王钦若的人假造的,不足凭信。《宋史·真宗本纪论赞》,说天书之事,系因辽人信天,想借此恐吓他,以固和议。这话虽出推测,和当时的情形相近,该是事实。

[11] (11)公元1013至1063年。

[12] (12)枢密使在唐朝,本是宦官所做的官,主宣传诏命。后因宦官跋扈,参与机密,到宋朝,遂变做主兵的官。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各有使和副使。其上又有三司使、副、度支、盐铁两使,都是唐朝中叶以后,管理财政的官。因为其时政治失却常轨,所以财政不尽属户部。以行政系统论,本该废此二使,将职权还给户部。宋朝却没有如此做,就把当时管理财政的三个机关,合而为一,而称之为三司。

[13] (13)进士以外,其余的科目,总称为诸科。因为只有进士一科,受人看重,所以王安石把他废掉。然而前此设科甚多;各种人才,都可以进取;此时并做一科,强天下的人都走一条路,在理论上就未免欠妥了。

[14] (14)墨义见第十一章。只需背诵前人的注。大义是要自出心裁,发挥经文的意义的。

[15] (15)抑配,谓人民不愿意借而强迫他借。因为官吏承办公事,说要散青苗钱而散不出去,怕的要担处分,所以不得不如此。然到后来,放了出去,而人民不能还,又要用官力追缴了。甚至有强人作保,借的人逃走,而勒令邻保均赔的。

[16] (16)当时司马光等反对的话,都载在《宋史·兵志》上。这些话,大约不尽虚诬的。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