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古人说:“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话是不错的。天下极大的事情,往往从极小的地方起,或者从很远的地方来,后人要再三考究,才能知道其起源。我们现在都知道欧美人的强盛,他们能遍航全世界;兵力既强;一切事业,又很兴盛。这是为什么?

中国学术之西传

中国人的发明罗盘针,是很早的。古书上说:黄帝和蚩尤战争,蚩尤作大雾,黄帝乃造指南车,以指示军士方向,遂获胜利。又说周公时,南方有越裳氏来朝。回去的时候,迷失道路,周公乃造指南车,给他回去。这许多话,固然未必确实。然而总是造作这话的时候,已有指南车的证据。战国末年,秦国的宰相吕不韦,聚集许多有学问的人,著成一部书,名为《吕氏春秋》,其中已有“慈石召铁”[1]的话。慈石,便是现在的磁石。《吕氏春秋》是部很可信的书,可见战国时代,我们确能利用磁石了。到后来,我们又有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之作。指南车上,立着一个木人,不论车行方向,这个木人的手,总是指着南方的。记里鼓车,则利用车轮回转的次数,以记行程。每车轮回转若干次,则装置在车上的鼓,便打击一下。[2]这两种亦都是精巧的制作,惜乎其法无传。只有航海家,却能利用指南针,把他装入罗盘中,以指示精密的方向。

近代的火器,有两种要素:一种是使用火药。一种是借火药之力,从金属筒状器中,射出弹丸。火药的发明,在欧洲有两种记载:一种是公元1242年,英人罗泽尔培根[3],在其所著书中,载有火药的化学成分。一说是日耳曼僧人,在公元1326年时候发明的。但都远在中国之后。[4]中国的《武经总要》,是宋朝敕撰的书,成于公元1045年顷。其中已载有火药制法。公元1160年,金海陵庶人入寇,宋军就利用霹雳炮去攻击他。[5]这所谓炮,原不过利用火药的爆炸,借其声势以吓敌,然确是现代火药的权舆。

罗盘针、火药,中国人的发明,都较欧洲人为早,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还有印刷术,中国人的发明,远在6世纪之末;活字的发明,也在11世纪中叶。所以西洋人都公认这种发明,是从中国人传到大食之手,再从大食传入欧洲的。造纸之术,也是从中国传入大食。据说:公元751年,唐朝的高仙芝,在怛罗斯河畔,和大食兵战败,有随军纸匠,为大食人所得。大食人就利用他,在撒马儿罕,设厂制造。后来报达、波斯、阿剌伯、埃及等处,都有分设。12世纪,就输入欧洲。在没有造纸之法以前,大食人的纸,是用羊皮等物制造的,其价甚贵,从有纸以后,就不然了。[6]所以纸的输入,和印刷术的输入,对于书籍的广播,是一样有利的。

因有罗盘针,所以能航行远洋。因有火药,所以能发明近代的武器。因有纸和印刷术,所以能普及知识,使欧洲的政治和社会,都发生很大的变动。这是欧洲人近世进步的根源。

元之国外交通与贸易

元朝西征以后,中西的交通格外来得便利了。前此发达的,只有海路,到这时候,便连陆路也兴盛起来。当元太宗时,曾从自己所直辖之地,通到察合台、钦察两汗国,都设置驿站。元朝是个野蛮人,对于不宝远物等古训,是不知道的,所以待异域商人最优。此时西方的商人,也有从中央亚细亚,经天山南路东来的。也有从西伯利亚,经天山北路东来的,都汇集到太宗时所建的都城喀喇和林,和世祖的都城大都。[7]海路通商,也很活跃。元朝仍在各重要的口岸,设置市舶司。有时还由官选人,入番贸易。

此时正值十字军战争之后,欧洲各基督教国,颇想和蒙古联络。所以公元1235和1245两年,法兰西王和罗马教皇,曾两次派人到中国来。虽然和元朝的国交,没有什么具体的结果,然当时元朝的皇后和宗室贵人,以及文人学士等,信教的颇多。[8]回教也很流行于中国的。元朝称基督教徒为也里可温,回教徒为答失蛮,和僧道儒人,一样看待。中国现在,分布在西北西南的回族,大约都是这时候入中国的。[9]

元朝的用人,也不拘种族。所以当时,波斯、大食的学者、军人,意大利、法兰西的画家、职工,任用于元朝的很多。最有名的马可博罗[10],留居中国,凡16年;游踪所至尤广;回国后著成游记,实为欧人知道中国情形之始。

马可博罗像

【小结】

(一)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大约在什么时代?

(二)中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什么时代?当时火药,对于战争的效力如何?

(三)纸的制造法,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四)罗盘针、火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有怎样的影响?

(五)元朝国外交通的路线如何?

(六)元朝对外贸易的情形如何?

(七)元朝时候,政治上、外交上、宗教上,和西洋的关系如何?

* * *

【注释】

[1] 见《精通篇》。

[2] 见《晋书·舆服志》。

[3] Rozer Bacou.

[4] 见1929年版《大英百科全书》。

[5] 采石之役,见第十七章。

[6] 见日本桑原鹭藏《纸之历史》。

[7] 和林城为元太宗所建,今额尔德尼招是其遗址。大都,即今北平。

[8] 据向达《中外交通小史》。

[9] 参看第三编“近世史”第四章。

[10] Morcopolo.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