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明之平安南

亚洲有三个大半岛,其两个,是曾经属于中国的。因晋南北朝的分裂,而失去一个朝鲜。唐朝虽暂时恢复,到底不能持久。又因唐、五代的分裂,而失去一个安南。明朝虽暂时恢复,也到底不能持久。

中国的领有安南,是从秦朝平象郡起的。秦汉时,中国的领土,大约南到现在的广和城。因该地方的民族,未尽融化,而边徼的政治,也不甚良好之故,5世纪时,南方的象林县,就据地自立,是为林邑。[1]9世纪中叶,改号占城。其余的地方,还是属于中国。公元907年,有个唤做丁部领的,据地自立。后为大将黎桓所篡。宋太宗讨之,不克,就因而封之。于是安南地方,算做中国的属国。黎氏立国后,传李氏、陈氏两朝。明初,陈氏为外戚黎季犛所篡。明成祖发兵把他讨平。设立交阯布政司,和内地一样。这事在公元1406年。安南离中国独立,既经500年,一时不易复合。而中国对远方的政治,还是不甚良好。成祖喜欢用宦官,奉使其地的,尤其暴横。因此叛乱不绝。到公元1427年,宣宗遂弃其地。安南重属于中国,只有22年。

郑和远征与南洋之拓殖

对于半岛的占领,虽然不能持久,对于海路的声威,却是很卓越的。元代海外交通,本来很盛。明初,还继续其规模。于是明成祖时,就有有名的郑和出现。郑和是云南昆明州人。他是个回教徒,在成祖时亦做内监。以公元1405年,受成祖之命,带着海船62只,士卒27000余人,远征南洋。他从江苏的娄河口出发,到福建的马江,会集水兵,申明约束。遍历西南洋各国。降顺的就给他赏赐,不服的就威之以兵。从公元1405年起,到公元1430年止,前后奉使7次,擒捉番长三人。后来奉使的人,没有不称其名字,以夸耀诸国的。从此以后,南洋诸国,多服属于中国。如马来半岛中的满剌加王,菲律宾群岛中的苏禄王,都曾亲身来朝。中国对于南方的威名,以此时为最盛。

郑和经历路程图

政治上的声威,一定要以社会上的实力做基本。郑和奉使所坐的船,大的长44丈,阔18丈;小的长37丈,阔15丈;不减于现世的大海船。可见中国此时,造船技术的进步。有此精良的技术,更可见中国人海外的拓殖,由来已久,可惜前代记载缺略,无从考其详细罢了。到明朝,则其事迹已略有可考。当时满刺加之地,多招中国沿海人民,前往通商。柔佛则遇中国船入海时,或者就船贸易,或者邀至其国。苏门答腊岛中的三佛齐,流寓的闽粤人有数千家,共推南海人梁道明为主。后来又有大盗林朝曦,在其地列肆为蕃舶之长,像中国的市舶司一般。旧港多广东和漳泉人。明初,广东人陈祖义,为其头目。因其喜欢劫夺,为郑和所擒。就其地设立宣慰司,以祖义的同乡施进卿为使。则中国竟在南洋,施行土司制度了。直到世宗末年,还有饶平的强盗张瑝,逃至其地,为番舶之长。婆罗洲也有郑和从人的后裔,在其地为王的。而吕宋的中国人,共至数万,大都是漳泉人。

流寓南洋的中国人,如此之多,做些什么事业呢?我们看爪哇和苏门答腊,都行使中国铜钱,可知其时,在南洋的中国人在商业上,饶有势力;然而还不止此。爪哇地方,有个新村,村主是广东人。华人聚集的,共有干余家。诸蕃舶都前往互市,一定要从事农业,才能够成为村落,可见南洋土地,有经中国人之手而开发的。所以传说上,也说菲律宾人的从游牧而进于农耕,是由于中国人的教导。马来半岛的锡矿,欧洲人到16世纪才知道。中国则在14世纪的中叶,已经从事开发了。该半岛的渔业,亦是中国人移居之后才发达的。至今半岛的锡矿,属于华人经营的,还有64%;西岸的渔业,也全在华人手中。可以为证。[2]

据这些零碎的史实看来,可知中国人的拓殖于南洋,由来已久。欧洲人的发现新航路,事在15世纪之末,较郑和之下西洋,实在要迟到一世纪。但是他们的经营南洋,是以国力为后盾的;中国人则专靠民族的力量,所以西人东来后,就要受其压迫了。然而民族的力量是真的,政治倒只是表面上的势力。民族拓殖的力量,达到圆满,政权自然虽欲不归之而不可得。如此,中国虽然暂时失掉南洋,甚至于失掉安南,失掉朝鲜,实在不算得什么事。

【小结】

(一)试述安南对于中国离合的经过。

(二)郑和是哪里人?他航海共带多少兵?有多少船?船有多大?

(三)明朝时候,中国人在南洋,分布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业?

(四)为什么拓殖之业,要靠民族的力量做根本?

* * *

【注释】

[1] 参看第十章。

[2] 以上所述,根据刘继宣、束世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国立编译馆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