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中国的有信史,是从黄帝时代起的。照昔人所推算:夏朝传国共400年,殷朝600年,周朝800年,再加上黄帝至尧舜,大约在2000年左右。中古史从秦统一天下起,到明朝灭亡止,共历1800余年,其时间亦颇相当。

中古民族之融合

近世所谓国家,是近世才有的。在中古以前,再无此精严的组织。然而国家的实质,却久已存在,那便是民族。民族,便是地球上的人类,所以分张角立的原因。当这时代,看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优越,能吸收融合他民族,在竞争上便占着胜利。政治上一时的胜负,倒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民族,是发祥于黄河流域,渐次向长江、粤江两流域发展的。在中国本部以外:则正北的蒙古高原,自古为游牧种人所居住,最为中国之患。东北吉黑两省,虽然地味肥沃,而气候寒冷,所以发达较迟。西北的新疆,亦因沙漠绵亘,缺乏灌溉之便,居民非依天山两侧,即散居在沙漠中的泉地,所以不能合成大国。西南的西康、青海、西藏,居于亚洲的中央,山脉绵亘,交通最为不便,所以开化也迟。南方则气候炎热,虽然物产丰富,然受天惠太厚,加之交通也不大便利,所以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也不如中区的优越。民族的起仆,也以蒙古高原为最复杂。居于其地的,第一期是匈奴,第二期是鲜卑。经秦汉至南北朝,大致和中国融合。只有一个契丹,还养精蓄锐,以待将来。第三期丁令,便是现在所谓回族。经过突厥、回纥约300年的盛强时期,再加以沙陀一度侵入中原,便也和中国同化了。8世纪以后,东北的满蒙二族,才渐露头角。其中兴起最早的,是渤海。其疆域,几全包松花江、黑龙江两流域。但除此之外并未和别的地方,发生影响。直到女真继起,才入主中原。到蒙古,则东征西讨,几于统一亚洲,并割据欧洲的一部分,其武功可谓空前了。然经过相当时间,入居中国的,亦就和中国人相同化。西藏自文成公主下降后,中国的文化开始输入。后来佛教兴盛,其文化,又转而输入西康、青海、蒙古,开近世民族融合的根源。[1]西南方诸民族,近人通称为高地族的,秦汉开辟以来,历代时分时合,到元朝灭掉大理,明朝将贵州改为布政司,而同化的规模,也就大定了。

版图之广拓

民族融合,版图就随着扩张。周秦以前,中国民族,是根据黄河流域,南开长江,北拓辽热察绥的。秦汉之世,则北开外蒙,西北开新疆,西南通西康、青海,而南开粤江流域。隋唐之世,西南交通及于西藏,东北声威达于吉黑。其中除粤江流域外,都还未能归入版图。但是民族的实力,既已达到,政治上的收获,自然不成问题。所以一到近世,这许多地方,也就合为一体。

文化之远播

世界上文明发源之地,共有五处:便是中国、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墨西哥。除墨西哥的文明,孤立于西半球,未能大行发达外,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相合而为西洋文明;和中国、印度的文明,鼎峙而成为东半球文明的三大系统。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是从公历纪元前后至10世纪之间,逐渐接触融合的。中国固有的文化,及其与印度文化接触融合后所发生的新文化,又不断向四围辐射。而东洋诸国,如朝鲜、日本、安南等,受其影响尤深。

欧亚交通之繁盛

欧亚的交通,究竟起于何时,现在尚难断言。在中古史的初期,彼此已确有往还了。此时在陆路方面,则因汉朝的威声远播,越葱岭而直达亚洲的西部。海路方面,则从交广经印度洋入红海、波斯湾而达地中海,东西的船舶,亦都有航行。此后1000多年,大都保存着这个规模。到13世纪,蒙古西征,15世纪,郑和下西洋,而两洲的交通,遂更进一步。这是16世纪西力东侵以前的情形。到16世纪后,局面就一变了。

【小结】

(一)中古史共历若干年岁?从公元的几世纪起?到几世纪为止?

(二)试将中古期中各民族,分为(1)蒙古高原,(2)吉黑,(3)新疆,(4)青海、康、藏,(5)西南五部,略述其融合的经过。

(三)试述中古期中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大略。

(四)试述中古期中欧亚的交通大略。

* * *

【注释】

[1] 详见第三编“近世史”第四章。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