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民族融合及其改进

中国民族,本来是以能融合异民族,和改进其文化,著称于世界的;却到近代,而此等作用,尤为显著。近代的同化力,要算对于东北方,奏效最伟。满族在明末,还处于半开化的状态。却是近两世纪半,几于全和汉族同化。走到东三省去,几于无所谓满洲人。满语、满文,业已无复存在,一切风俗习惯等,亦全与内地无异。[1]汉满两族融合,满族的文化,也于无意中改进了。蒙、新、海、藏,因其地味较瘠,汉人移殖较难,所以同化作用,不如东北的显著。至今蒙、回、藏,还独立成三个民族。然西北一区,所谓汉回,除宗教外,实在和汉人毫无异点。自左宗棠平定新疆以来,湖南人出关的不少,至今湖南话还成为新疆最通行的言语。[2]其同化的作用,也是次于东北的。而喇嘛教和回教,亦把许多错杂的民族,融合改进得不少;喇嘛教并能联结蒙藏两大民族,使其发生密切的关系;已见第三编“近世史”第四章,今不赘述。西南诸民族,就是历史学家统称为高地族的。在近世,融合和改进的作用,亦极显著。其中最有关系的:是元朝把云南收入版图;明朝将贵州列为布政司,和清朝的改土归流诸役。政治的力量既强,人民随之而移殖。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同时并进。这许多民族,自然逐渐融合,逐渐改进了。我们试看:在明代,云南全省,还全是土官;即以流官为正官,亦必以土官为之副;[3]其货币还杂用海[4];学校还有不祭孔子而祭王羲之的;[5]现在的情形,却是何如?即此一端,就可见得我们民族,同化作用的伟大了。

世界交通与文化贡献

世界交通,是本期历史的一个特点。前此中国和世界,也并非没有交通,然只是商业上的往来,有些一枝一节的文化输入,到本期就不同了。本期之中,因西洋人的骤行进步,彼此的往来,遂日益繁密,驯至不能再行分离;而文化的互相灌输,亦更兴盛。西洋人最能裨益我的,要算科学。从16世纪基督教士东来,就开始输入。中国很欢迎他。其后因宗教上的隔碍,和西人以兵力强迫通商,攫夺权利文化的灌输,稍见停顿。然从戊戌变法以后,欢迎西学的,又风起云涌了。我国的人伦道德,和政治学说,足以裨益西洋的,自然也不少。所以经、史、子等书籍,已有许多译成西文,流传各国的。中国学问的研究,在欧美都有很热心的人,文艺和美术品等,亦很受西人的重视。[6]

外力之压迫

人类的相与,还没有达到大公无我的地位。当此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之时,我国的进化,落后了一步,自然免不了要受外力的压迫。外力的压迫,在前清时代,可分为三期:(一)鸦片战争,可说是我国不愿意和外国交通,而外国用兵力强迫的时代。交通既出于强迫,权利自然要随之而丧失。此等权利的攘夺,自《南京条约》开其端。后来续有增添,到《北京条约》而作一个小结束。从此以后,各国和我国所订的条约,都是以英法条约做蓝本的。直到中日的《马关条约》,许外人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航权的开放,及于内河;才为更进一步的侵略。(二)条约上的权利既得,乃进而吞噬我的藩属,且窥伺我的边疆。俄国在东北、西北两边,都割去很广大的土地;还要进而觊觎东三省和蒙新。英国则吞缅甸,夺哲孟雄、廓尔喀,侵略西藏和云南。法国则并越南,窥两广。日本又灭琉球,侵朝鲜。(三)到甲午一战,而中国的积弱,暴露于天下,英俄法德日,就竞起而租借军港,攫夺铁路、矿山,划分势力范围,露出瓜分的形势来了。美国人在中国,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的,乃又起而提倡“门户开放,领土保全”,而我国外交上的形势,亦就随着人家的瓜分和均势之论,而忽宽忽急。

改革之动机

物体是静止的,不加之以外力,则不能动;然苟加之以外力,亦没有始终不动的。社会亦何独不然?从甲午之战以前,我国是饱受外力压迫的时代;戊戌变法以后,就是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了。改革的动机,亦非突然而起的。《北京条约》定后,外力的压迫深了,当时就有少数知道要改革的人。但是为旧势力所压抑,不能伸其主张;而他们所谓改革,亦是一枝一节的,并没有通盘筹划。甲午战后,主张改革的议论,就渐次得势了。此时中国人的眼光,可谓注重在政治上。从政治的革命,进而要求政体的改革,而立宪和革命,遂成为社会上的两大潮流。

本期国际之关系

本期历史中,重大的事件有许多,直接间接,是由国际关系引起的;而且愈到后来,而其关系愈密切;所以国际关系,实在是本期历史中最重要的现象。国际关系,可以分做几方面看。从五口通商以前,除俄国外,对于中国,实在没有什么政治关系的。[7]五口通商以后,就不然了。政治关系,虽然很为紧要,然而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实更不可轻视。近代强国,所以竞务对外侵略,实在是经济上的情势,迫之以不得不然。而中外的交涉,所以彼此隔阂,引起纠纷,则又是彼此文化不同,不能互相了解之故。而且在近代,政治上的力量,亦总是以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做根柢的。我国要求适应,又非在经济上求自立,文化上谋更新不可。如此,我们就不能不革命了。

【小结】

(一)本期中,民族融化的事迹如何?试述其略。满洲人三字,是否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历史上的名词?

(二)本期的世界交通,和前此有何异点?

(三)本期中中西文化的关系如何?

(四)试总述本期中外力压迫的大概。

(五)中国改革的动机,起于何时?

(六)国际关系,除政治外,还有什么方面?

* * *

【注释】

[1] 可参看日本乌居龙藏《满蒙古迹考》第二十四章,陈念本译,商务印书馆本。

[2] 见陈恭禄《中国近代史》第六篇,248页。

[3] 见《明史·土司传》。

[4] 亦作海,见《续文献通考·钱币考》。

[5] 见《续文献通考·学校考》。

[6] 见王光祈《中西文化之关系》51页,中华书局本。

[7] 较旧的书,说及当时所谓“洋务”,总是以通商、传教并举。确实,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除俄国外,亦仅此两端。所以《南京条约》是替中国的外交,划一个新纪元的。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