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孙先生事略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1]生于1866年。[2]先生少时所学的是医学,然尝慨然有振兴中国之志。广东是中国迎受新潮流最早的地方,加以太平天国的革命,遗风余烈,还有存留的,所以先生感受新思想极易。1885年,先生年20岁。是年,中法开战,中国海军丧败,放弃安南。先生知道清廷之不足有为,又默察中国政治之不可以不改革,才决定颠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宗旨。民族、民权两主义,就于此确立了。

主义确立前后之革命运动

1892年,先生在澳门创立兴中会。当时同志甚少,只有郑士良等几个人。要革命,是不能没有武力的。武力从哪里来呢?最接近的,自然是前明遗老苦心组织,留诒下来的革命种子,就是所谓会党了。然而政府的武力,原是人民的武力;只因不明民族主义,以致为异族所利用。傥能翻然觉悟,岂非极好的事?所以兴中会成立后,即由郑士良联络会党,运动防营,以为实行革命的预备。但是会党分子复杂,团结不坚,防营见解陈旧,更难望其觉悟,所以成效殊少。

太平天国灭亡后,其余党流落在海外的颇多,而美国尤盛。中日战后,先生乃赴檀香山,设立兴中会。1895年,回国,谋袭据广州。因运输军火事泄,不克。此役为先生创义之始。事后,先生再经檀香山以赴美洲,旋至欧洲。此时,清廷已知先生为主持革命的人。其驻英公使,把先生诱到使馆拘执,想要递送回国。先生感动了使馆的侍役,把消息传播出去,英国舆论大哗,先生乃得释放。先生居欧洲数年,默察其国势民情,知道单是改革政治,还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斯民以乐利,乃决定民生主义,与民族、民权并重。三民主义,于此完成。

义和团乱起,中国的时局,更形危急了。先生乃命史坚如入长江,和会党联络。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机关招待。于是三合会、哥老会,都加入兴中会,革命的声势益壮。先生乃命史坚如入广州,郑士良入惠州;图谋举事。亦因事泄不克。此时风气转变,读书的人,赴外洋留学的颇多。以地近费省之故,尤唐集于日本。日本方面,革命的空气,颇形浓厚。先生乃以1905年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革命事业,到此才有中流以上人士参加。先生说:“到适时候,我才相信可以亲见革命的成功。”

中山先生字迹

同盟会成立后之革命运动

同盟会会员,各省人士都有。也有著书撰报,从事于宣传的。也有身入内地,从事于运动的。也有往来海外,从事于筹饷的。先生乃手订《方略》,分革命的程序为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以示进行的方针。此时风气既变,能接受革命之说的人渐多;而各学校的学生,和各地方的新军,传播尤速。人心既去,连清朝政府的武力,也要转而为革命军所利用了。

同盟会为革命的大本营,然非同盟会会员而从事于革命,或虽系同盟会会员,非受会中的命令,而自行策划举事的也颇多。革命的风潮,遂如风起泉涌。其中最振动一时的是1906年萍醴之役,此役为会员刘道一等所策划。清廷合湘、鄂、苏、赣四省的兵力,才把他打平。其明年,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占据军械局谋起事。此两役,虽均无成功,然清人提起革命党,已经谈虎色变了。1908年,革命党人在钦州起事。因接济不及,退入十万大山。旋袭据镇南关,亦因接济不及退出。明年,再从越边进攻,败清军于河口,直迫蒙自。这一年冬天,清德宗和西太后都死了。明年春,同盟会运动广州新军举事,未成。又明年,党人乃谋组选锋队500人,以为军队的领导。因事泄未克。这一役,党人力攻督署,事后觅得尸体的,共72人,都丛葬于黄花岗。事在3月29日。实为民族革命,留一个最悲壮的纪念。

【小结】

(一)孙中山先生是哪里人?生在什么年代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如何成立的?

(三)孙中山先生第一次举兵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

(四)何谓伦敦蒙难?

(五)孙中山先生最初组织的革命团体,名称为何?何时改作同盟会?为什么同盟会成立后,先生才相信及身可以看见革命的成功?

(六)试述革命方略的三时期。

(七)在辛亥革命以前,革命运动最著名的,是哪几次?

* * *

【注释】

[1] 就是现在的中山县,因纪念先生而改名的。

[2] 清同治五年(1866)。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