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中国国民党之改组

中华革命党,从袁世凯死后,就将本部移设上海。八年(1919),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十二年(1923),孙中山决定以党建国,乃将国民党改组,于十三年(1924)1月,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书》和《建国大纲》。会中又推孙中山为总理,并议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南方的壁垒一新了。

先是十二年(1923)6月,黎元洪被逼赴天津。10月,曹锟当选为总统,于是浙江和北京政府,断绝关系。云南和东三省,亦通电讨曹。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战起。浙沪联军和苏皖赣闽四省联军,相持于昆山之境。北政府使孙传芳以福建的兵入浙,浙军败退。而直奉之战已起。吴佩孚和奉军相持于山海关,旋冯玉祥自古北口回军,和胡景翼、孙岳,改组为国民军。[1]于是直军败退,奉军入关。吴佩孚从海路南下,绕道长江以归湖北,后北走河南的鸡公山。曹锟被囚。冯玉祥和张作霖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奉军又南下,占领江苏。此时南方亦出兵北伐,分入湖南、江西。北方政变后,段祺瑞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中山主张开国民会议,解决一切。段祺瑞不能从。[2]十四年(1925)3月12日,中山卒于北京。

这时候,北政府以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胡景翼督理河南军务善后事宜,孙岳为省长。胡景翼死后,以孙岳督陕,又以冯玉祥督甘。而直隶、山东、江苏、安徽,都是奉系的人物做督理。吴佩孚仍居鸡公山,浙江也仍是直系旧人。十四年(1925)10月,浙江借秋操为名,发兵入江苏。江苏、安徽的奉军都退走,浙军直打到徐州。吴佩孚亦起兵于汉口,收抚河南旧部,进攻山东。奉军驻扎关内的郭松龄,又举兵反奉,出关打至巨流河,败死。而冯玉祥的兵,亦与驻扎直隶的奉军开战。奉军败走山东,组成直鲁联军。此时的奉系,可谓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而吴佩孚忽将讨奉军事结束,与奉军联合,以攻冯玉祥。直鲁联军亦北上。至十五年(1926)3月31日,而冯军弃北京,段祺瑞走天津。

南方的国民政府,以十四年(1925)4月,平定东江。滇桂军在后方作乱,回军平之。7月,国民政府改组,废元帅制,代以委员制。当国民军回救广东时,东江复为敌兵所据。11月,发兵再定东江,并平定广东全省。广西亦来附。于是将各军编为国民革命军,预备北伐。十五年(1926),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6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迅速北伐案。国民政府任蒋中正为总司令,出兵北伐。

国民政府北伐之完成

其时湖南的兵,有归附国民政府的,也有仍为直系效力的。国民政府乃派兵前往救援,将湖南平定。至9月,遂下汉口、汉阳,把武昌包围。10月10日,武昌亦降。这是国民军的中路。其左军西北上,平定荆沙。右军入江西,至11月而江西平定。留守东江的兵,以12月入福建。而北方的国民军,亦以7月间进兵甘肃,11月入陕西,12月达到潼关。

其时河南仍为直军残部所据,河北则为奉军,而直军从江西败后,亦退驻江北。南京仍由奉军渡江,当守御之任。国民政府乃以湖南北的军队入河南;命东江的军队,从福建入浙江;在江西的兵,分为江左、江右两军,沿江东下。入浙江的军队,和沿江东下的军队,于十六年(1927)2月,达到南京。入河南的兵,至5月间,亦在开封和出潼关的冯军会合。

此时革命军的气势,已如风利不得泊。而因清党事起,稍行停顿。直军曾以其间攻占扬州、浦口,并渡江占据龙潭,旋给国民军打退。其时山西亦出兵以攻直隶的奉军。然因北伐总司令辞职,故南方仍未能出兵。十七年(1928)1月,蒋中正再起任总司令,乃再出兵北伐。4月间,连下兖州、泰安。5月1日,入济南。至3日而惨案作。当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的兵力,将要达到山东时,日本已藉保侨为名,调兵驻扎济南,后因北伐停顿退回。十七年(1928),北伐进行,日兵亦复至。6月3日,日兵驻济南的,无端启衅,将我国徒手的军民,杀死无数,且闯入交涉公署,杀害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职员多人。我军因避免纠纷,饬令军队退出。日军又于8日用大炮攻城。我国少数军队亦退出。日军遂入据济南,将津浦路截断。又照会中国,说“战争进展到京津,祸害或及满洲时,日本要执行适当的处置”。国民革命军绕道德县北上。奉军亦发出息争御侮的通电。6月3日,张作霖出关,4日,至皇姑屯,遇炸。张作霖的遇炸,是促进东北和国民政府合作最重要的关键。其时直鲁军尚麇集直东,由关内外合力解决。至12月29日,东三省亦通电服从国民政府。北伐的事业,遂告完成。其占据济南的日兵,却直到十八年(1929)3月间,才议定条件,至6月中乃撤退。

北伐完成路线图

【小结】

(一)试述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二)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北方的形势如何?

(三)试依下列阶段,略述国民军北伐的经过:(1)平定湖南北,(2)奠定南京,(3)平定北方。

(四)何谓五卅惨案?

* * *

【注释】

[1] 此时冯玉祥的兵称国民一军,胡景翼的兵为国民二军,孙岳的兵为国民三军。段祺瑞就任执政后,冯玉祥等曾通电将国民军名义取消,然人家仍称他们为国民一、二、三军。

[2] 其时段祺瑞亦主张先召集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纠纷。三个月内,召集国民代表会议,以解决根本问题。并声言“会议成功之日,即为祺瑞卸职之时”。孙中山因其两会议、人民团体,无一得与,命国民党员,不得参与。后来段政府所召集的善后会议,仅议决军事、财政两善后委员会的条例。而此两委员会,则因时局纷乱,未能议出什么事情来。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