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九章 本期结论

本期所见民族性之发挥

民族性,本是因受异民族的压迫而兴起的。异民族压迫的力量愈强,民族性的潜伏力,亦愈发挥得出。中国人的性质,是最和平宽大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1]从没有歧视异族的心理。但是要求平天下,就得把高等的文化推行尽利,以诱掖提携后进的人。民族既以文化为特征,要爱护其文化的,就不得不爱护其民族。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性,极为坚强。没有外力压迫时,潜伏而不见;一遇压迫,就发挥出来了。从西人东侵以来,我国人对于他们,多抱着一个怀疑和拒绝的态度,到戊戌变法时,此等见解才翻然一变。然而庚子拳乱的反动,还很强烈。这个虽亦是民族性的发挥,却不能算做正当的途径。直到本期中,我们才知道吸收他人文化的优点,以补我之所不足,而仍不失掉自己的特长。我们以辛亥革命,排除内部的障碍。我们以废除不平等条约,抵抗外来的压迫。我们愿意联合世界上以平待我等的民族,共同奋斗,以达到扶助弱小民族共图解放的宗旨。我们的志愿,是多么宏大!我们的责任,是何等艰巨呀!

国际关系之密切

国际关系,到本期中,愈见其密切了。在近代史的末期,我们本已飘摇于瓜分和均势两种外交情势之中。国外的风云变化,往往影响及于我们。到最近20余年中,此等势力的影响,更为深刻。因为欧洲大战,而引起五号二十一条约要求。因为欧战终了,列国共谋和平,而有华盛顿会议,谋解决太平洋问题。因为欧洲纠纷之多,情势之严重;1929年以来恐慌的普遍;而有最近五年来的事变。“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然而外界的情势,虽足以震荡我们,我们本是要自力更生的,我们亦无所畏惧。越是外界的风波,来得险恶,我们的脚跟,越要站得定;我们的方针,越要看得准。我们如以孤军转战于长围,我们要随时看清四周的情势,以谋适当的应付。

国计民生概观

国际的关系,更密切了。返观我们的国计民生,却是什么情状呢?我们在世界上号称大国,然而沿边之地,或者分崩离析,或竟被人吞噬;内地又因缺乏资本,未能开发,较为肥沃之地,则人口甚稠。一公方里,要住到百人以外。每人平均的耕地,只有四亩。[2]人家说人口过剩,强占了我们的土地去,我们自己倒没有调荆之方了。

出洋谋生呢?到处受着苛待和驱逐。在工业上谋出路呢?外人得在通商口岸设厂;关税虽号称自主,实际还未能毫无牵掣,用作壁垒。轻工业受着压迫,重工业更不必说了。商业呢,入超的数目,大到可以惊人,国内所谓豪商,不过为外人推销货品,沾其余沥。门户洞开了,交通便利了,外人的经济势力,格外深入。手工业和家庭工业,首遭破坏。农产品也受了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偿其本。加以内战的破坏,天灾的侵袭,遂至农村破产,食粮也要从外国输入;棉毛织品、木材、煤、铁、煤油等,更不必说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岂不是全要仰赖他人了么?民生如此,国计自然要受其影响。我们历年的政费,多是靠内债支持,而又大部分用之于军事上。我们的建设事业,多数无法进行。我们的军队虽多,军备仍不充实,以致国防极不坚固。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从各方面求解放

我们是要从各方面求解放的。解放的最大障碍是政治。我们从辛亥革命以来,20余年,和专制的余孽奋斗。现在虽没有能廓清,已有澄清之望了。不平等条约,虽不能完全废除,到底废除了一部分,其余还可以继续进行。经济上,现在虽极枯窘,然而我们已设立了全国经济委员会,以谋建设事业的进行。我们虽不希望借外债,然已得到外人的技术合作。[3]我们的公路,业已建筑到2万公里。[4]我们的轮船招商局,业已收归国管。[5]我们正在努力于治河。我们正在注意于开发西北。我们的通货,业经由政府以加管理。我们的关税,虽然实际上受些牵掣,究已订定自主的条文。万事根于人心,所以思想的解放,尤其是解放的根本。20年以来,我们思想的进步,正是不可以道里计。一切偶像都打破,浅躁浮薄的见解,也不复存在,凡事都由专家加以考虑了。如此一点一滴做来,我们的大解放,终有达到目的的一日。俄国从大破坏以后,至于复兴,为期也不过10年,何况我国的破坏,未如俄国之甚呢?

未来之希望

我国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口,立国之古,民族之大,文化根柢的深厚,世界无与伦比,难道目前区区的危难,就足制我们的死命?天下事体段大的,功成总要难些。所以古人说“大器晚成”。从西力东侵以来,东洋各国,如日本、如暹罗,变法都已略有成效了。只有我国,变法最早,现在还滞在中途,就是由于我们体段最大,事情太繁复之故。我们的成功,虽然难些,我们成功之后,却决非这些小民族、小国家,所能望其项背。我国民都要有此自信力。亲爱我们,危害我们的人,都请看着啊。

【小结】

(一)民族主义为什么愈受压迫,愈会发挥其力量?

(二)我国现在,民族主义的发挥,所取的径路如何?

(三)试述民国以来,我国所受国际形势变动的影响。

(四)我国现在,国计民生的难关安在?其出路如何?试综合全盘形势,作一答案。

(五)怎样叫从各方面求解放?

(六)何谓大器晚成,试就所知之事物,举其实例。

* * *

【注释】

[1] 见《论语·颜渊》及张子《西铭》。

[2]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1)《申报年鉴》。

[3] 全国经济委员会,系因谋全国经济建设,于民国二十年(1931)11月设立。二十二年(1933)6月,照会国际联盟行政院,请与其技术机关合作。国联行政院即议决,委派代表一人,为中国与国联之技术联络员。其后国联曾屡派专家来华。

[4] 二十四年(1935)11月17日经济委员会对第五次全体代表大会的报告。

[5] 事在二十一年(1932)11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