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要讲中国文化的演进,及其光荣,先得知道我们民族过去的历史。

宇宙之间,不论什么事物,都不是一蹴可成的,民族何独不然。前人对于民族二字,每有一种误解:以为容貌的不同,就是民族的差异。其实这种以外观决定民族同异的法子,是不对的。容貌的不同,乃是种族之异,而不是民族。种族之异,在外表上虽然显著,倒是很容易消灭的。譬如中国历史上所载深目高鼻的人,就都是现在的西洋种,[1]他们的容貌,和我们可谓很为差异了,然而经过相当的时间,就都泯然无迹。我们绝没有以容貌之异而排斥他,他们亦决没有因此而自外。可见种族的界限,是容易泯除的。不能在短时间内泯除的,倒是民族。

民族之异,为什么不易泯除呢?这是因为人类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应付方法,有不同的应付方法,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既形成之后,是有其相当的固定性,而不能骤变的。所以民族的融合,也要相当的时间,而不是一蹴可成。这个,只要看中国民族的逐渐形成,就是一个证明了。

中国民族,在古代,不过是黄河流域的一个民族。他的四围,都有文化不同的异民族,所以他以中国自称。他这最高的文化,和太阳的光辉一般,不断向四围辐射。四围的民族,就是当时所谓夷蛮戎狄的,经过相当的时间,就都和他同化了。黄河流域的异民族,既经同化,他就进而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接触。这些游牧民族,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突厥[2]、蒙古,东北则有女真。西北则有深目高鼻的西洋种,汉时称为西胡或西域胡,后来简称为胡的。在南方则有所谓黎族,后世通称为蛮,近代音转,改写作苗。有越族,亦写作粤,就是现在的马来人。有濮族,后世称为爨蛮,又称为乌白蛮,就是现在的猓猡。[3]这许多异族,或者靠着武力的优越,一时侵入中国,压服汉人。然其大多数,都是处于平和关系之中的。因为汉族文化的优越,经过相当的时间,大部分亦都同化。中国民族,就如此逐渐形成。

中国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他已往的成绩,既昭然与人以共见;未来的光荣,自然也是无限的。但是从西方东侵以来,我们就不得不暂时遭遇着一个危机。文化本是所以应付环境的。环境变,文化亦不得不随之而变。但是前文已经说过了:文化是有相当的固定性的,不能够要变就变。我们前此的文化,虽然优越,近几百年,却比人家少走了一步。我们民族,相形之下,就现出衰败的样子来,不能不注意于复兴的运动。

质之改善

民族复兴运动,有两个方面:一是质的改善,一是量的扩充。质的改善,是优生学上的问题。但后天的教育问题,所关尤大。我们每一个青年,都不可不随处勉力,求为现代一个有用的人;而机缘凑合时,尤不可不尽诱掖提携他人的义务。

量之扩充

量的扩充,我们在过去,已有很大的成功;现在仍当继续着这绦路线,再向前走。民族既以文化为特征,则文化的融合,就是民族的融合。我们努力于文化的改进,就足使我们民族的量,更形扩充。

【小结】

(一)试述民族与种族之别。二者的异同,孰为易见?孰为易于泯除?

(二)民族为什么要逐渐形成?

(三)试略述中国民族的成分。

(四)何谓复兴运动?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如何?

* * *

【注释】

[1] 葱岭东西,本来是白种分布之地。中国的新疆省里,白种人就很多,现在都和中国人同化了。其详细情形,可看《王国维集·西胡考、西胡续考》。

[2] 回纥和突厥,系同民族,已见第三编。

[3] 参看第一编“上古史”第二章。爨蛮之称,是因其酋长之姓。乌白蛮是因其人服饰的颜色。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