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文化不是什么特异之物,在某一种环境之内,总要想出一种方法来应付的。应付环境的方法,就是文化。所以虽是极野蛮的民族,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的。但是文化不能无优劣。环境特别佳良,[1]适应的力量,特别强盛,就能形成一种优等的文化,而为后进民族的导师了。这一种光荣,在我们的历史上,可说是充满了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的文化,有怎样的特点呢?从历史上看来,则我们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我们为世界上最古的大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大国,到现在,都已灭亡了。现在世界上,亦不是没有大国,其起源,都不像我们这么早。一时的盛衰,是不足论的。适应环境的力量,到底是强是弱,全要看长时间的试验。受这种试验的,世界上任何民族,可说都不及我们,已得优越的证明了。这难道是侥幸的么?不,一时一事,或者可以侥幸成功;绵历很长的时间,经过很多的事变,决不是能够侥幸的。然则我们的成功,确不能不归之于我们文化的优越。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2]而我们的行动,大体总能够观察环境,设法与之相适应。

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价值

我们现在所差的,只是在科学的发达上,少走了一步。然而科学,本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论其起点,原是人人懂得,而其粗浅的一段,亦是个个民族,都曾有过的。所争的,只是发达不发达罢了。为什么科学在西洋会发达,在中国不会发达呢?这是由于环境之异,[3]并不是人智的优劣。至于现在,我们已有科学的需要了,然而科学还不发达,则(一)由于一切发明,都有不可重复的性质;(二)则一切研究和试验的设备,我们也迥不如人。还是环境之异。至于我国文化的特点,说是他国民族,全无所知;或虽有之而全不足道;这种议论,也是失之于夸大的。世界各民族,进化的程序,小异而大同,所以其所遭遇的环境,亦是小异而大同。说这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为别一民族所无,这个决不是事实。但是环境虽然大同,仍有小异。某一民族,因其环境之异,而其文化,在某一方面特别发达,这个也是有的。我们这最古最大的民族,在长时期中,经历的事变,可以算得很多了,其文化有特别发达之处,足以裨益他民族,自然是事实。只此,我国的文化,对于世界就有很大的价值了。

【小结】

(一)试述文化的定义。

(二)中国文化的优点如何?

(三)中国在近代,较诸西洋人,为什么会落后?其落后的原因安在?和民智的优劣,有关系否?

(四)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如何?

* * *

【注释】

[1] 这并不是说天惠的优厚。天惠过厚和过薄,都是不行的。如中国的气候,并不算很佳良。然中国人却因此而受到相当的锻炼,移殖到各处地方去,都很容易适应。

[2] 中国固然也有守旧的人,然比起西洋教会反对科学等举动来,就不算得什么了。现在有种人,崇拜外国,似乎过分了些,然这亦是中国人能够虚心的一种表现。以中国之大,而有这少数人,断不怕因此而失掉其民族性的。有等人说:“中国民族的自信力,要因此而丧失了。”这实在是杞忧。

[3] 科学的宗旨,不在于应用;科学的发达,则必须在应用的环境之中。因为其事有用,去研究的人才多;研究的人多,发明就多了。发明既多,制造出来供给应用的器具就多。这些工具,同时又是发明的基本。而且科学发达了,供给研究用的器械才精密,资财才丰富,能够养得活多数研究的人。于是研究上的分工才精密,而其合作的效果亦大。所以中国和西洋的相差,只在其第一步。从第二步以后,则彼此的环境不同,自然不会有同一的成就了。其第一步的发达,则由欧人海外贸易兴盛,输出货物求过于供,不得不想使用机械之故。中国却无此条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1/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建国 2/64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3/64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4/64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5/64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6/64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7/6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9/64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10/64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11/64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12/64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13/64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14/64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5/64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16/64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7/64 第九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8/64 第十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9/64 第十一章 隋唐之政治概况 20/64 第十二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21/64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22/64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23/64 第十五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24/64 第十六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25/64 第十七章 辽夏金之兴起及对宋关系 26/64 第十八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27/64 第十九章 元代之武功 28/64 第二十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29/64 第二十一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30/64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族之拓殖 31/64 第二十三章 元明文化与社会概况 32/64 第二十四章 本期结论 33/64 第一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34/64 第二章 清代之勃兴 35/64 第三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36/64 第四章 中国民族之扩大 37/64 第五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后之政治 38/64 第六章 鸦片战争 39/64 第七章 太平天国 40/64 第八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41/64 第九章 中法战争与西南藩属之丧失 42/64 第十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43/6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44/64 第十二章 八国联军之役 45/64 第十三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46/64 第十四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宪政运动 47/64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48/64 第十六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49/64 第十七章 本期结论 50/64 第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51/64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 52/64 第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53/64 第四章 反动政治与军阀混战 54/64 第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55/64 第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56/64 第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57/64 第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58/64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9/64 第一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60/64 第二章 中国民族之逐渐形成与现在之复兴运动 61/64 第三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光荣 62/64 第四章 国际现势下之我国地位 63/64 附录 64/64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