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中国近代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中日战时,内外臣僚与舆论,多欲联俄拒日者。其后干涉还辽,亦颇赖三国之力。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李鸿章使俄,与订《中俄密约》。明年冬,德占胶州,成租借之约。于是威海卫、广州湾相继租借。铁路、矿山之要索,随之而盛,形势益危急矣。

中日战时,内外臣僚与舆论,多欲联俄拒日者。其后干涉还辽,亦颇赖三国之力。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李鸿章使俄,与订《中俄密约》。明年冬,德占胶州,成租借之约。于是威海卫、广州湾相继租借。铁路、矿山之要索,随之而盛,形势益危急矣。

先是光绪十二年,出使大臣许景澄奏陈海军事宜,言西人测量中国海岸,靡所不至,皆艳称胶州湾,请渐次经营。期以十年成巨镇。二十年,中国拟创修船坞于此,然卒未果。二十三年十月,钜野杀德两教士(游勇所为),德人袭据胶州湾,分兵略地,直窥即墨。德皇又派其弟率兵船来华。德使海靖照会总署,要求六款,又请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德主教安治泰在济宁所建教堂,敕赐天主堂匾额,给工料银6.6万两,被杀教士,无家属领恤,请在曹州及钜野张家庄各建教堂一所,官给地段,不逾10亩,各给银6.6万两,并敕赐天主堂匾额。钜野、菏泽、郓城、单县、武陟、曹县、鱼台七处,为教士各建住房一所,共给工料银2.4万两,作为偿恤之用。又请筑造山东铁路,铁路旁近矿务,先尽德商估办。总署与之磋商,请删永不叙用四字,铁路许先造胶济一段。会曹州复有逐教民杀洋人之说,海靖复翻前议,要求李秉衡永不叙用。奉谕将曹州镇总兵万本华撤职,海靖乃许先结教案。胶济租约,由海靖送来五款,于十二月中议定,而又有德兵在即墨被杀,德教士在南雄被劫之事。海靖复增索胶至沂、沂至济铁路,嗣后山西路矿,均须先向德国商办。二十四年二月,订约三端。胶州湾租借以99年为期(一端二款)。租期未满,德人自愿归还中国,应偿其在胶费用,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德所租地,永不转租于别国(一端五款)。胶济、胶沂济铁路,由德承造,其由济往山东界,与中国自办干路相接,应俟造至济南后再商(二端一款)。铁路附近30里内煤矿,许德开采(二端四款)。山东各项事务,如用外国人或外国资本、外国物料,均先问德商(三端)。二十五年三月,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德许中国于青岛设关云。

总督府 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及胶州等地后,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了胶州的筑路权、开采权等特权。图为1900年竣工的德国在青岛的总督府。

德租胶州湾后,俄人遂租借旅顺大连湾。其租约立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六日(凡九条。李鸿章、张荫桓与俄巴布罗福所立),租期为25年(限满后由两国相商,亦可展限,见第三条。限内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责成一人办理,但不得有总督巡抚名目。中国无论何项陆军,不得驻此界内。界内华民犯罪送交就近中国官按律治罪,见第四条。租借地界由许大臣在圣彼得堡商订,见第二条。租地之北留一隙地,其界由许大臣在圣彼得堡与俄外部商定。此隙地之内,一切吏治全归中国,惟非与俄官商明,中国兵仍不得至。见第五条。许大臣者,驻俄公使许景澄也。旅顺仅准华、俄船只停泊,大连口内,一港专供华、俄军舰之用,其余地方作为通商口岸,见第六条。)。《中俄密约》允许俄人筑造东省铁路,此约又准其展筑支线(第八条,光绪二十二年所准东方铁路公司建造铁路,许自某一站至大连湾或营口、鸭绿江间沿海地方筑一支路)。是年闰三月十七日,出使大臣许景澄、杨儒与俄外部莫拉维诺夫增立条款六条。定租地及隙地之界(第一、第二条俄外部原议海城、凤凰城、大孤山三城在内,经中国争执,画出金州归中国治理,得设警察。中国兵退出,代以俄兵,居民有权往来金州至租地北界各道路,并用附近之水,但无权兼用海岸。见第四条。别以照会申明,俄兵屯扎城外,非有乱事及攻击俄兵之事,不得入城。又隙地不得让与别国。其东西海岸,不与别国通商。工商利益,非经俄允许,亦不得让与别国。见第五条。此项境界后由奉天委员与俄会定,于光绪二十五年正月,立专条八款,共立界碑三十一,小界碑八)。铁路东端定在旅大海口(不在沿海别处。此路经过地方,不将铁路利益给与别国人。中国自造从山海关接长之路,则俄不干预。见第三条)。五月十八日,又与俄东省铁路公司订立合同七款,(一)定名为东省铁路南满洲支路。(二)为运料故,许俄船航行辽河及其支流及营口,并隙地内各海口。(三)暂筑支路至营口及隙地海口。惟自勘定路线,拨给地段日起算,于八年内拆去。(四)以路用故,许开采官地树林及煤矿。(五)俄可在租地内自定税则,中国可在交界处,征收经铁路从租地入内地,从内地入租地之税。照海关进出口税则,无增减。又可商允俄国自开埠日起,在大连设关,委公司代为收税,而中国另派文官为委员。(六)许公司照各国通商行船章程,自备航海商船。此事与铁路无涉,其期自无限制,毋庸按照光绪二十二年中政府与华俄银行合同第十二条价买及归还期限办理。(七)路线由总监工勘定,由公司与铁路总办商定。第五条原合同第十款,中国在交界设关,照通商税则,三分减一,此时以大连系海口,恐牛庄、天津受碍,内地租地亦非国界,议改。第七条定后,又与俄商,路线须绕避陵寝30里,俄亦允许。而英以俄故,租借威海卫,租期如旅顺(俄租旅大后,英使窦乐纳请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与立专条。租借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期照俄租旅顺,英可驻兵,设防护之法,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中国管辖治理,英国并不干预,惟除中英两国兵丁之外,不准他国兵丁擅入。威海中国官员仍可驻扎城内,惟不得与保卫租界之武备有妨。租与英国之水面,中国之兵船,不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法以德故,租借广州湾,租期亦如胶州(遂溪、吴川县属海湾,并东海、硇洲两岛,租约立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因遂溪杀法武官、教士而起,法兵入据广州湾,立约七款。其第七款,并许法造赤坎至安铺铁路旱电线)。英又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香港后面九龙地方,亦以99年为期(租约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九龙官员仍可驻扎城内,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妨。九龙向通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留九龙城附近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船渡艇停泊。将来中国建造铁路至九龙英国管辖之界,临时商办。大鹏湾、深圳湾水面,中国兵轮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外人势力,布列海口,并借筑路开矿,侵入腹地,几于卧榻之旁,任人鼾睡矣。

图书目录

前言 1/65 ◎第一章 绪论 2/65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3/65 ◎第三章 传教之始 4/6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5/65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6/65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7/65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8/65 ◎第八章 烧烟及中英战事 9/65 ◎第九章 江宁和议 10/65 ◎第十章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11/6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12/65 ◎第十二章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13/65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14/65 ◎第十四章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15/65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16/65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17/65 ◎第十七章 各国立约交涉 18/65 ◎第十八章 革新之渐 19/65 ◎第十九章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20/65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条约》 21/65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22/65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23/65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24/65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25/65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26/6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27/65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28/65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势 29/6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30/65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31/65 ◎第三十一章 民国以来之政局 32/65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33/65 前言 34/65 ◎第一章 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35/65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36/65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37/65 ◎第四章 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38/65 ◎第五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39/65 前言 40/65 ◎第一章 总论 41/65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42/65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43/6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44/65 ◎第五章 变动中之中国 45/65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46/65 前言 47/65 ◎第一章 商业篇 48/65 ◎第二章 财产篇 49/65 ◎第三章 征榷篇 50/65 ◎第四章 官制篇 51/65 ◎第五章 选举篇 52/65 ◎第六章 刑法篇 53/65 ◎第七章 学校篇 54/65 前言 55/65 ◎第一章 东北形势总论 56/65 ◎第二章 日俄开战之原因 57/65 ◎第三章 日俄战前之交涉 58/65 ◎第四章 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59/65 ◎第五章 日俄战事上 60/65 ◎第六章 日俄战事下 61/65 ◎第七章 日俄和议 62/65 ◎第八章 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 63/65 ◎第九章 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64/65 ◎第十章 结论 65/65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