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中国近代史

作者: 吕思勉 分类: 历史传记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欧战起后,各国都无暇东顾。日本的势力,因此大为伸张。民国三年八月,借口与英同盟,攻击青岛。十一月,陷之。其攻击青岛,从龙口上陆。又轶出范围之外,占据胶济铁路。事后又延不撤兵。我国要求撤退,日人反向我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其后略加修改,竟于五年四月七日,以最后通牒致我,逼我承认。

讲起民国以来的外交,却是很惊心动魄的。从清末,美人提议开放门户,保全领土,而均势之局渐成。其后日、俄在东北,英在西南,各肆侵略,而均势之局,又渐破坏。民国以来,还是继续着这种趋势。蒙古活佛于清末被诱,竟在库伦宣布独立。西藏的达赖喇嘛亦同时叛变。清廷革其封号,派兵进讨。达赖遂出走印度。民国成立,俄人引诱蒙古,许代它抗中国,不置官,不驻兵,不殖民,而和蒙古订立商务专条,攫取广大的权利。我国再三交涉,到底承认了外蒙的自治权,并承认俄蒙商务专条,而俄人仅给我一个宗主权的空名。英人亦和俄人取同样态度,代外藏要求自治权。而所谓内外藏,又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拒绝签约,迄今遂成悬案。

欧战起后,各国都无暇东顾。日本的势力,因此大为伸张。民国三年八月,借口与英同盟,攻击青岛。十一月,陷之。其攻击青岛,从龙口上陆。又轶出范围之外,占据胶济铁路。事后又延不撤兵。我国要求撤退,日人反向我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其后略加修改,竟于五年四月七日,以最后通牒致我,逼我承认。

六年三月十四日,我国因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争,和他绝交。八月四日,又进而与德宣战。日人暗中和英、俄、法、意交涉,许其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他才承认中国参战。旋我国要求日人撤退在山东所设之民政署。日人又要挟我国公使,许其合办胶济铁路,承认济顺、高徐两路借款,并于覆文中附以“欣然同意”字样。后来巴黎和会,我国要求青岛由德人直接交还,毕竟以此失败。

七年二月,俄国革命,和德国讲和。德、奥俘虏,在俄国大为得势。反对新俄的捷克军,为其所制。协约各国,因有共同出兵西伯利亚之议。日人遂与我订海陆军事协定,订明得由北满进兵。北满因此大受扰累。后来俄国渐渐统一。各国的兵,从九年一月以后,都陆续撤退。而日兵直至十一年十月,始行撤尽。当俄国内乱时,蒙人大受其兵匪的蹂躏。因此请愿中央,自愿取消自治。这是八年十一月间的事。俄旧党失败后,败将谢米诺夫匿迹大连,遣其余党攻陷库伦。中国兵未能进剿。十年七月,为新俄兵所克。外蒙自此又入俄人的势力范围。十三年五月,活佛死后,竟连政治的组织都改变了。

当巴黎和会开会时,我国曾提出多种提案,希望国际上平等的待遇。和会说非其权限所及,未允置议。十年,美国因远东问题,邀集各国,在华盛顿会议。我国又提出多案,其结果有具体办法的很少。美国提出四大原则,通过,仍是维持均势的原意。山东问题,我国在巴黎和会失败后,舆论主张提交国际联盟。日人则要求直接交涉。至此,乃由英、美调停,在会外谈判。我开胶澳为商埠,胶济铁路由我于五年至十五年之间赎还,而日人将青岛交还。

清末的四国借款,本有引进外资,牵制日、俄的意思。民国成立,四国银行团知道撇开日、俄,终难妥洽,请其加入,到底承认它所要求“借款以不妨碍满、蒙的利益为前提”的条件。后来美国退出,六国又变为五国。承受善后大借款2500万镑,以关盐两税作抵。因此,在北京设立盐务署,其下设稽核所,会办协理,必用外人。欧战起后,银团无款可借。

日军战领青岛 1914年11月,日军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借口对德宣战,出兵攻占青岛。图为日本占领青岛时举行入城式的步兵联队。

图书目录

前言 1/65 ◎第一章 绪论 2/65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3/65 ◎第三章 传教之始 4/6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与俄国交涉 5/65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6/65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7/65 ◎第七章 道光以前烟禁 8/65 ◎第八章 烧烟及中英战事 9/65 ◎第九章 江宁和议 10/65 ◎第十章 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11/6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后广东中英交涉 12/65 ◎第十二章 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13/65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约大要 14/65 ◎第十四章 中俄咸丰戊午、庚申两约 15/65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16/65 ◎第十六章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17/65 ◎第十七章 各国立约交涉 18/65 ◎第十八章 革新之渐 19/65 ◎第十九章 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 20/65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条约》 21/65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22/65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23/65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24/65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25/65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26/6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27/65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28/65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势 29/6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30/65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31/65 ◎第三十一章 民国以来之政局 32/65 ◎第三十二章 民国以来之外交 33/65 前言 34/65 ◎第一章 论中国近世史的性质 35/65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 36/65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37/65 ◎第四章 鸦片战争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 38/65 ◎第五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39/65 前言 40/65 ◎第一章 总论 41/65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42/65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43/6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时代中国之情形 44/65 ◎第五章 变动中之中国 45/65 ◎第六章 国民政府之北伐 46/65 前言 47/65 ◎第一章 商业篇 48/65 ◎第二章 财产篇 49/65 ◎第三章 征榷篇 50/65 ◎第四章 官制篇 51/65 ◎第五章 选举篇 52/65 ◎第六章 刑法篇 53/65 ◎第七章 学校篇 54/65 前言 55/65 ◎第一章 东北形势总论 56/65 ◎第二章 日俄开战之原因 57/65 ◎第三章 日俄战前之交涉 58/65 ◎第四章 日俄两国战前之形势 59/65 ◎第五章 日俄战事上 60/65 ◎第六章 日俄战事下 61/65 ◎第七章 日俄和议 62/65 ◎第八章 日俄战事与中国之关系 63/65 ◎第九章 日俄战役之结果及战后情势之变迁 64/65 ◎第十章 结论 65/65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